返回第六章 道未可道(1 / 1)夏晓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虞山紫烟洞。

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佛宴,由虞猴君亲做表率,领着众山猴、马猿、猢狲,上雪山之巅,下碧幽之壑,采四时之精果,备诸般之甜酿。

极鼓乐吹打之功,尽妙石瑶草之饰。

述殷切,叙佳睦,成太平向学之风;展鸿志,喻诚心,勉迢迢不弃之功。

杨景鱼随着觉云大师二人往紫烟洞而来。

但见纤云弄巧,玉露迎春,千颗修木终成林,万里绿波凝冷翠。

地上铺的是奇花竞艳,墙上走的是怪石嶙峋,用的是石碗石锅石凳石床件件齐全,耍的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样样不落。

杨景鱼看的目不暇接,连呼精彩,这小小洞府,别有天地,哪里是山野妖猴的住所,分明是皇帝老儿的御銮宝殿也不换!

有老猿看杨景鱼叫的好,便抛来一坛子酒,乃是山上仙桃所酿,九九八十一天所造,端的是色泽似琉璃,绵绵忘凡忧。

杨景鱼举坛而饮,慷然而歌: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此时此景,此地此情,可谓明道正始,诗杂仙心!赤子之徒,往浩然大气魄;碌碌之辈,向逍遥人间境!

一众猴子猢狲听罢此曲,不能自己,交头接耳,具不知此仙人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而去。

但求此番能闻二三道,或解人生百年忧!

觉云大师目有异色,只当做佛子宝藏不能以凡人度。

妙能师父口中轻诵,神色洒然,早已无相争高下之心。

杨景鱼略有熏醉,倒也没忘记此行需低调作人,凡事以觉云大师为主的道理。

待得虞猴君亲往来接时,只顾躲在觉云大师和妙能师父二人后头,偷眼打量这独霸一方的向佛大妖。

只见其九窍五官四肢俱与常人一般数目,唯独少了两腮,一副雷公嘴样貌,嵌着两颗金色眸子,顾盼间流光溢彩,好不威风。

身量倒不高,也不甚强壮,上身穿一件斜裁的袄子,下身围一件虎皮短裙,赤足,抱拳,学山下侠客般行礼招呼。

奈何四肢纤瘦,虎皮小短裙又过于出戏,杨景鱼一时不忍,噗嗤笑了出来,登时引来虞猴君注目。

好在虞猴君少与人作交道,不以为杨景鱼是嘲笑,还当是自己礼仪举措有何不妥之处,当即虚心请教,两目炯炯看向于他。

杨景鱼心中暗暗叫苦,脑子里转了几番,说道:“我观天下名山大川久矣,只觉壮丽俊秀者何其多也!然日月山河恒不移,人生百态却易逝。不由心下常忧,恐难极天下名山之貌,穷四时山景之变也。

不想此番来到天虞山,方知山之峻重奇险秀,厚土之载德,俱在天虞山矣!而天虞山之风流一石,我自以为白源寺当占二斗,而余下者,还需经年方可遍观。此时见了虞猴君,却才方知余下风流八斗,尽皆在此矣!

正可谓天虞归来不看名山,紫烟归来不看天虞!我见虞猴君,心悦难自禁也!”

虞猴君瞪大眼,给唬得一愣一愣。

杨景鱼略有羞赫,偷眼打量觉云大师二人,生怕二人不喜。

实在是童年阴影深重,让他本能以为猴妖是种恐怖的存在,不由自主地拍了个有点过于用力的彩虹屁。

此时看去,却见觉云大师二人竟皆点头相赞,不由一怔。

难不成虞猴君真是天虞山灵所孕,四时日月精华所结的仙胎?和花果山水帘洞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观音菩萨指定西天取经使者的那位美猴王同出一源,本家兄弟?

不顾心肝微颤,杨景鱼长身而立,作心悦自然状。

虞猴君终于明白过来方才话中意思,心中是百花齐放,面上是自谦矜持,上前几步,亲自挽着这位生的好看说话更好听的妙人儿一块往洞中赴宴。

一路上,鼓乐齐鸣,泉石相奏。

石桌上摆满各色瓜果,争奇斗艳,好不热闹。

你看那梅子正黄,纤毫毕现,再看那杏子滴翠,味真酸甜。

李子黄精连成线,龙眼秋葵弧儿圆。颗颗石榴似珍珠,粒粒赤枣胜鹅石。

葡萄一串又一串,黑的紫的青的,美酒一杯又一杯,红的黄的白的。

若是人间客,只恐琼宇高。

乘风鹊桥归,大梦谁先觉?

酒过三巡,曲罢两场。

虞猴君忽然起身道:“围寺之事,是我错了。恶性难训,枉费大师曾经教诲之功。当自罚三杯,以作警戒!”

觉云大师以茶代酒,陪饮了一杯,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虞猴君道:“大师所言正是。所谓冤有头债有主,此后我只寻杀了人的那个侠客,不再与其他人为难。”

杨景鱼一口酒呛了出来,果真是错了。

觉云大师道:“既已有佛心,何再开杀戒?凡人以无明之惑,造诸般善恶业,而转世受因果。那人失手杀了山猴,自有他的恶果;山猴因抢食遭厄,亦是他的劫难。你又如何定要插手进去,徒惹业障,因致修行?”

虞猴君道:“若放任自流,子孙寒心,不可。我既是大王,便甘承恶果。”

觉云大师道:“冤冤相报,何时了?”

虞猴君气道:“大师,该劝那侠客亲朋莫作飞蛾扑火之举才是!”

觉云大师无奈,只觉妖猴顽劣,理难疏通,转看向杨景鱼。

虞猴君见状,也跟着看去。

妙能师父停下手里活,眸光流转,美滋滋吃瓜。

杨景鱼见躲不过去,便背了段三字经先应付着: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言浅易明,朴实无华,字字珠玑,所含道理可谓百世不移,四海皆行。

虞猴君若有所思,觉云大师眉头微蹙。

妙能师父则低下头,于案上默默以指作书,嘴角微翘。

杨景鱼道:“事必躬亲,错必责己,有人以此作君上之道。如今既有子民遭戮,虞猴君何不先自省呢?”

虞猴君默而不语,静听杨景鱼言语。

“曾有一位先生,如此说:‘道无始终,物有生死,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我以为然。

菩萨道中有六度万行法,第六度是智慧,其中亦讲到生死。世间本无生死,所谓生死,不过是识心妄动的缘故。若能对境不生心动念,不趣境,就无生死。

故而生死,乃虚幻,乃自一处去往另一处罢了。所以如何因生死而造生死,如何以空而得空?且放下,当逍遥自在,悟道自然!”

觉云大师闻言大赞,有许多得,更有许多未得。

只因此时乃是给虞猴君说疑解惑,便只得按捺着,等虞猴君发问。

妙能师父微闭眼,乐道无穷:师父懂得,他未必懂,师父不懂得,他也未必不懂。此时全看虞猴君如何作问。

虞猴君道:“那位先生说的话,我不懂;菩萨们的大智慧,我更没有。还请先生明示,说些浮浅的道理,好让我知晓哩!”

杨景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