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以为王业出了家门就会直接去滇省找华大贵?
当然不是,王业出门是为了吃饭。
忙了那么多天,吃的大多都是军粮,这已经不是吃不吃得惯的问题了,晶石文明生产的军粮简直是对人类的亵渎。
华大贵曾总结过清军4号军粮的成分:猪下水、油脂、大量的淀粉、大豆、以及糖和盐就是午餐肉的前身。
对于不少没有自己土地的农民来说,这已经是一顿有肉的大餐了,但是对于过惯了好日子的王业来说,这玩意简直难以下咽。
光是外面浮的那层白花花的猪油就已经倒胃口了。
第一天的时候王业没钱,领了一份回去尝,味道虽然不错,但是吃到一半就已经腻的不行了,那种油腻的感觉就和直接喝猪油没啥区别。就算是大量的水和干粮也无法缓解。
但是这个4号军粮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量丰富,就这么一罐下去,半天都不会饿。
比起前几代的军粮,具有易于保存,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的特点,虽然4号军粮被前线的士兵诟病不已,但是清政府明显没有想要在短时间内将军粮更新换代的想法。
后期王业也算有钱了,去集市买了一些正常的食物,但是味道都有一些一言难尽,不能说好吃也不能说难吃,也许就是这个位面的大清风味吧。
就拿王业买的烧鸡来说吧,鸡的骚味怎么都去不掉,王业依稀在里面吃出了陈皮的味道,整体的味道是酸咸口,实在是一言难尽。
要不是看着其他的士兵吃的大快朵颐,王业都怀疑是老板在针对自己。
好不容易回到了属于自己的位面,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一碗朴素的大肉面再加两个大肉一份大肠更能安慰王业疲劳的内心和空荡荡的胃了。
王业选的这家面馆在南都也有一点说法。
这家面馆制作早午餐,下午2点左右就关门,来得晚的连吃都吃不到。
店面不大,满打满算也有9张长桌,但天天宾客盈门。
所有的面都是浇头面,可干拌可汤水,面条劲道浇头味道也不差。
但最最神奇的是,这家店最出名的并不是它面条的美味,而是它的店长。
店长是个大概三四十岁的中年男人,身材有点发福,五官比较端正,算是一个在长相上没太多特点的人。
操着一口标准的南都话,时不时还能飙出一两个老南都的方言,有些方言连王业都没听老人说过。
就是这样一个在城市角落的小店,就出了一个这样的奇人。
这个老板奇在哪里?
答案是记忆力。
午餐时间,面馆门前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小店没有收银台,进门左手边就是厨房,用玻璃窗隔着,老板和几个员工就在里面。
透过玻璃窗上的小门,客人跟老板说要吃啥面,啥浇头,老板记下,算钱,收钱。
员工递上煮熟的面条,老板开始浇头。
听到这里,还感觉不到老板神奇在哪里是吧。
问题就在于,老板做的并非是刚才那个客人的面,而是前前前前前一个客人的。
而这个客人,帮自己的同事一起,一共点了4份面,每个浇头还不一样。
而刚才的客人拿到自己的面已经是5分钟以后了,期间老板做好了将近10份面条,每一个浇头都不一样,还又记下了另外10个客人的点单,并在点完之后立刻算出了价格,没有一次出过错真事儿,南京的朋友们可以猜猜,我说的是哪一家面馆。
王业第一次来的时候就被吓到了,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卖面的出了一个记忆上的牛人,这还是头一回听说。
第二次来,王业故意刁难老板,一个面点了种浇头,然而最后王业自己都忘了自己点的是啥,结果老板还记的清清楚楚。
如同被老板给折服了一般,王业就成了这家店的常客。
一碗面吃了王业快100元,差点以为老板不准备干了开始宰熟客了。
但实际上,是因为粮价大涨。
由于粮食减产的缘故,粮价在涨,油价在涨,肉价在涨,基本上没有什么东西不在涨价,一碗有着3份大肉1分大肠的汤面要近100元也不算奇怪了。
王业还细心的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原本应该塞得满满当当的冷藏柜里,只有饮料而没看到哪怕一瓶啤酒。
就算大多中午来吃饭的人下午要上班不能喝酒,但也不至于一瓶没有。
王业想到了一个恐怖的可能性。
粮食的减产已经到了没法生产酒类的地步了。
这并非不可能。
要知道,华夏的粮食储备在全球都能排的上号的,只要是能坚持下来,那是绝对不会让粮价长成这样的。
王业还没看到新闻,但是现在国际社会已经因为粮食持续减产的缘故,开始动荡了。
就是不知道上次全国守护者一起兑换出来的那个种子有没有成功种植。
这次等到大部队回归,大多数第二批的守护者也会被陆续找到,到那时候,众筹一包种子将会更简单了。
解决了自己最迫切的生理需求之后,王业干脆就打开手机,买了一张9点出发去滇省的高铁票,坐上了去往滇省的高铁。
从南都去到滇省省会春城,需要10个小时左右,虽然买的是二等座,但高铁上并没有多少人,王业倒也睡得相当舒服,基本没受什么罪,一觉醒来就倒了目的地。
上午7点,是一个城市活动起来的时间,上班的、买早餐的、起来晨练的形成了每个城市都共有的风景线。
虽说这一趟是来找华大贵谈事情的,但好不容易出一趟远门,如果不尝尝当地的特色美食,那不就等于白来了吗!
再说,想要去华大贵所在的小村子,每天只有一趟长途大巴下午从春城发车,于晚上6点左右到达,然后这辆车会在那里停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在发车回春城,现在也没办法出发干脆就在春城好好看看玩玩。
说道云南特色美食,那就不能不提过桥米线了,虽说现在哪个城市都能找到过桥米线的点,但是这并不影响游客们一道云南就想要去正宗的店里去品尝。
作为一个胖子,王业当然也是个爱吃的人虽然达不到吃货的境界,不然你们以为他这快两百斤的体型是哪里来的。
可惜的是,一碗下肚之后,王业能得出的结论就是这里的过桥米线除了用料比南都的多意外,没有什么其他的特点。
想来也是,旅游城市的食品大多都已经产业化了,除了个别藏得非常深的老店,大多数店里面的材料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进货的,再加上现在运输业这么发达,全国的地方小吃应该都是一个味道。
说不上欣喜也谈不上失望,王业本身也没对旅游城市的小吃抱多大的期望,旅游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到一个地方拍两张照片,吃一下当地特色,被一些奸商宰一下,告诉别人自己来过了这个地方。
现在的旅游就和地方小吃一样,也已经产业化了,这种产业化并不是指旅游景点的产业化,而是游客到了某一个景点都会干同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景点只是对周围人炫耀的资本,早已失去了那种对旅游最最纯粹的热情。
说这么多也没啥意义,王业又不是来旅游的,和一个人旅游的背包客相比,他连个包都没带。
吃完午饭,王业来到春城长途汽车站,花60买了一张车票,王业就找好位置等待发车了。
令人不解的是,明明华大贵的小村子并非什么旅游景点,而且今天也不是长假或者周末,但这辆班车居然快要坐满了。
车子上坐的人各式各样,有看上去外出打工归来的人,他们提着大包小包,皮肤黝黑;也有背着大包的背包客,几个人凑一伙儿,一路上有说有笑的。
这两种人还算可以理解。
虽然还没过春节,但是有外出打工回来的人并不是不可能,而背包客,估计是玩腻了旅游景点,想要去一点原生态的地方,刚好小村子靠近边境,没怎么开发,也算是个不错的去处。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人。
一种是穿的很休闲的,看上去是来旅游的,但是并没有带行李,取而代之的则是没人都带了一个不小的手包,互相之间也不说话,却隐隐以一个操着本地口音的家伙为首。
另一种人王业就看不懂了,但从穿着上看不出任何东西,说他们是外出归来的吧,却没有那种游子归乡的兴奋,说他们是旅行者吧,却又看不出对陌生地方的新鲜感。
这几个人给王业的感觉很奇怪,虽然没有开着感知领域,但王业却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在紧张。
虽然不像多管闲事,但毕竟大家要去的地方都是同一个,万一出了什么事,他们自己倒霉倒没什么,一旦影响到王业,那可真是有苦说不出了。
为了防微杜渐,王业开启了感知领域。
外出人员和背包客都之中都没有什么太刻意的东西,虽然有几个男性的背包客带了几把管制刀具,但是考虑到他们可能会要露营或者野外探险,倒不是不能理解,但王业还是悄悄留了一个心眼。
穿休闲衫的人们也没什么可疑,王业没法穿透手包看他们到底装的是什么,但从他们的情绪上能感觉到一种兴奋感,估计就算这些人有问题,也不是什么大麻烦,但为首的那个人就有点奇怪了,他身上除了3部手机以外居然还有一个对讲机,有什么人会需要这么多通讯工具?
扫描到最后一批人,直接把王业吓了一跳,虽然他们带的大旅行箱王业没法透视看到里面有什么东西,但是这几个人每个人的腰间都别着一把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