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凯旋之日以正冠
步战结束,马战开始。
冷兵器的战争,战马和兵器是将军的武器,没有哪个武将可以不骑马。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永远是王。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步战杨延文确实是勇冠三军,但马战...以前的杨延文没有练过马战,甚至连骑马都很少,顶多也就是骑牛,毕竟战马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拥有的,自从父亲杨重勋过世之后,麟州杨家的家境一落千丈,原本也是养的有几匹骏马的,但最终都变卖了,所以杨延文的骑术都是从牛背练出来的。
直到进了天波府,杨延文才有机会系统的练习马术以及马战。
所以,马战并非他的强项,杨家随便一个兄弟都能甩他三条街。
结果毫无疑问,这一场杨延文没有拿到像样的名次,倒是颇令赵相公遗憾的。
第三场兵法布阵。
因为第二场的失利,这一场杨延文发了狠劲儿。
试题倒也简单,赵普举得题目就是年初不久的雁门关一战,要求大家详细的对这场战斗做出评价,并且写出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题目简直就是在给杨家兄弟送分啊。
在场的人还有谁能比杨家兄弟更加清楚那场战斗的过程吗?杨业和大郎可是给他们说了无数遍当时的情形。而杨延文还是亲身参与者,可以说更加清楚了。
结果毫无疑问,杨延文险胜一筹,杨延辉等兄弟列其后。
虽然两场第一,但四哥却也是一场第一,两场第二,这结果花落谁家就要看赵普赵相公这位考官如何判断了。
“九弟,若是你落选了,可不要气的哭鼻子哈。”
“四哥放心,我还小,机会还多的是,大不了从小兵做起,一步一步的往爬。”
“小弟好志气,为兄佩服。”
一众少年正前方,赵普赵相公拿着写下了结果的布帛。
“我想,大家都想知道这次擂台点将的结果,毕竟杨延辉和杨延文都是各有优点,成绩逼得很紧啊。”
“那么,本相先来宣布三名以后的成绩。”
“第三名,呼延必显;后面依次是杨延嗣、种谔、杨延德、杨延昭......”
“这第一和第二必然是在杨延辉和杨延文两兄弟之中产生,夺得魁首的人就是此次负责交州平叛的统帅,此事事关重大,官家很是关心,所以这存在争议的结果,三天后点将台在见分晓。”
“可以肯定的是,今日参加擂台比武的诸位小将皆有机会获得官职,高低且不论,好男儿功名尽在马,本相希望诸位都能成长为大宋的一代名将,替官家分忧,保家卫国,征战沙场。”
“儿郎们,回去做好准备吧,三天后见分晓。”
“最后,杨延辉、杨延文、种谔、呼延必显四人留一下。”
离开了禁军大营,赵普走在中间前面一点,杨延辉四人牵着马落后一步跟着。
“三日后出征,不管你们两兄弟中谁挂帅,另外三人都能跟随左右一道去。本相要嘱咐你们的是,这次交州平叛,朝廷不会派兵,广州、邕州的水陆大军就是的部下,总计有三万兵力。”
“老夫没什么好嘱咐的,尔等都是将门世家的俊杰,如何打仗你们要比老夫更懂。”
“老夫要说的是治理。这打下了交州之后,捷报传来朝廷才会派地方官治理,在此之前作为大军主帅,你们有责任和义务管理好当地的民生秩序,其中的道道就要看你们自己掌握了。”
“最后,老夫以长辈的身份嘱咐你们,咱们大宋自立国以来,每逢战事必然派监军,其中的利弊老夫不肖多说,尔等也是明白的。打仗是武将的事情,你们也算是老夫提拔的,这朝中老夫虽然风评不好,近年来圣也在暗中不断地消减老夫的权力和影响力,但只要老夫在一日,这后方老夫就会给你们守好,仗该怎么打怎么打,出了问题老夫给你们兜着,尔等可曾明白老夫的意思?”
赵相公的话都说得这么明白了,四人如何能不清楚。
官场的黑暗他们这些年轻人不懂,但常年在汴京混,没吃过猪肉还能没见过猪跑吗!
四人分别对视一眼,同时单膝点地:“小子多谢相公提携点拨之恩,必不负相公教诲,为大宋、为官家、为百姓,保家卫国、血战沙场!”
赵普很满意四人的举动,虽然四人都是将门世家,有自己的老爹给他们保驾护航,但现如今朝廷摆明了重文轻武,武将在朝堂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他赵普这样做既有当今官家的授意,更多的却也是出自自己的私心。
原本宰相就是百官之首,权力很大。
但太祖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设置了参知政事一职,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当今圣继位之后,进一步提高了参知政事的权力,使之真正能和宰相形成牵制,极大的限制了宰相的作用。
赵相公也是有危机感的,当今圣继位后,近几年来朝堂人事不断变动,圣时不时的就大刀阔斧的进行人事任命,很多事情几乎都是乾纲独断,这让他多少有些惶恐。
伴君如伴虎,独擅大权的感觉虽然让人着迷,但赵普也是深知没有哪个皇帝不讨厌他这种人的,所以如今的赵普觉得是时候表明自己的心迹了。
三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杨延辉和杨延文来说每一分钟都等待的很煎熬。
倒不是因为谁挂帅而煎熬,而是因为毕竟是他们第一次行军打仗,还是统帅三万人的军队,要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紧张就是一种煎熬啊!
得知四郎九郎要出征,佘太君既是高兴又有些担心。
高兴自然是儿郎们能够保家卫国,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担心的是沙场刀剑无眼,儿郎又是初次领兵出征,怕他们行差踏错,贻误战机甚至......
自家兄弟要挂帅出征,怎能不去践行!就连大郎、二郎、三郎都告假,一行九兄弟在喜来居石轩推杯换盏且不提。
天波府内,佘太君指挥着一众儿媳妇正在给一众兄弟准备披挂之类的。
虽然只有四郎和九郎出征,但其他儿郎不大不小也获得了一个官职,本来热热闹闹的府里,隔日恐怕就只剩一众娘子军了。
四嫂孟金榜在一面红色的披风刺绣,这是夫君杨延辉的披风。
九郎没有成家,而花解语作为大嫂,俗话说长嫂如母,花解语自然是担起了替杨延文准备披挂之类的。
其他的娘子们也各自有事情忙,没有一人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