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明璟低头,也不回答乐令仪的话,只无奈了叹了一口气,又从书架上的暗格里面拿出了一本折子,示意乐令仪打开。
乐令仪接过那折子,从第一页开始细细的翻阅,越看眉头皱的越紧,看到最后甚至把那折子重重地扔在了地上。
“河东与西北也就罢了,那里收成不好,人口贫瘠,可为何河中一带收成也这般的少,河中向来都是我们朝乐最富饶的地方,怎么会也这般贫困。虽是说前些年连连征战,军饷支出颇大,但是也不至于国库亏空这么大吧,国库年年空虚,户部尚书是做什么的!赵福禄,去,现在就去召户部尚书董汉章,监察御史沈初元,丞相宋华,楚国公进宫,你亲自去!本宫倒是要看看他们是怎么当的差事!”
赵福禄悄悄抬头看了一眼乐明璟,乐明璟点头示意,赵福禄这才去下旨。
“姑姑,你也别太生气了,国库空虚也不是朕登基之后才有的,父皇登基登基的第四年就已经入不敷出了。”
乐令仪无奈地揉了揉发昏的额头,她知道国库一直不富裕,没想到竟然这般的空虚,那些个皇亲贵胄还奢侈无度,挥金如土,实在是不堪。
“皇帝的后宫也不能常年空虚,陪在后位空置,大臣们也会有异议,待礼部准备好名单之后,还要举行封后大典和选妃大典,皇帝大婚,起码又要五万两银子,又是一笔支出。对了,一直服侍你的容氏,你还没有给她位分吗?”
“容氏虽是朕的侍妾,但到底出生卑微,家中代代为奴,祖上也没有出过什么高官,侄儿实在不知道给她个什么位分好。”
容氏长相不算出众,却实在是皇帝的第一个女人,若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位分,怕是会引得那些言官多嘴,怪不得乐明璟到现在没有封赏。
“容氏总归是服侍你多年的人了,虽说年岁长了你五岁,可到底也是在你身上下了功夫的。依本宫看,不如让光禄寺卿李昭言李大人认她为义女。一来,李大人在京中文官之中颇有声望,且他也是个急功近利的性子,让容氏认他为义父,能拉拢京中文官势力,皇帝在朝中下诏之时,也有人支持。二来,总算是不辜负容氏一番深情,在位分上也好定夺。”
乐令仪从小是唯一放在高祖皇帝身边长大的公主,自幼耳濡目染,加之她又机灵聪慧,对政事一点即通,若不是她身为女子,无法继承大统,怕是高祖皇帝早就立她为太子了。
先帝在世时,也常常同乐明璟说,在政事上有什么不解的事情,可能请教端云长公主,所以对于乐令仪的建议,乐明璟向来是全盘接受的。
“姑姑说的极是,侄儿受教了,既然如此,那侄儿不如封容氏为容妃,奴婢出生得了一个妃位,也算是抬举她了。”
两人说话间,赵福禄已经回到了千秋殿,他小心翼翼地抬头,见皇帝眉头舒展,面容平淡,又与端云大长公主相谈甚欢,这才放下心来,回禀到:
“陛下,长公主,三位大人已经在殿外等候了,您看,是否现在召见三位大人。”
“请进来。”
丞相宋华早就料到新帝会召他来询问国库空虚一事,心里在来之前就在心里盘算好了说法,面容也不算慌张。楚国公是端云大长公主的亲舅舅,又是三朝元老,新帝继位多依靠他的势力,对于新帝的召见,他也没什么别的想法,召见便召见就是。沈初元初出茅庐,更是不会对新帝有什么惧怕之心,唯独那新上任的户部尚书董汉章,他本就是新帝继位之后才提拔上来的官员,在京中也没有什么关系,一身的荣辱全都系在新帝的喜恶之上,一见新帝身边的大太监亲自来府上,吓得战战兢兢的,一路上不知道流了多少的冷汗,吓得三魂出窍。
沈家大公子不愧是朝乐国第一美男子,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他一进殿,就连见惯了美人的端云大长公主都不免多看了他几眼,怪不得母后对这位沈大公子推崇备至。
端云大长公主小声地在皇帝面前嘟囔:“本宫今儿个可是总算知道了为什么本宫的姑姑,玉宁公主为什么要养三千面首了,若是天下间都是这般的美人,本宫也愿意做一个骄奢淫逸的大长公主。”
皇帝嫌弃地看了一眼自家一见到美人不靠谱至极的姑姑。
“朕的后宫到现在只有容妃一个人,连正宫皇后都没有,你还想养三千面首,你可真是出息。姑姑,你可别怪朕没提醒你,这位沈家大少爷可不是寻常那些你勾勾手指就上赶子去你公主府的男子,你也知道,这位公子傲气得很,连朕的面子他都不愿意给。你可别把自己也佘进去了。再说,那位萧将军对你也是极好的,别辜负了人家,朕还得依靠他的萧家军平定西北呢!”
“行了行了,本宫就是说说,又不会真的对他做些个什么,你那么紧张做什么。”
宋相,董大人与沈大人跪下向两位主子行了大礼,楚国公是新帝与端云大长公主的长辈,身份尊贵,自是不用行礼,只作揖行礼。
“微臣/老臣参见皇上,参见大长公主,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大长公主千岁千岁千千岁。”
皇帝只一抬头,示意他们免礼平身,也不言语,只接着翻阅者桌子上的奏折,乐令仪坐在一边喝着刚进上来的娥眉白芽茶。
乐令仪还好心情地让宫女给楚国公看座,又给他端上了一杯上好的六安茶。
两位祖宗在上悠哉悠哉地做这自己的事情,倒是急坏了下面的三位大人,礼部尚书最先沉不住气,战战兢兢地问道:
“陛下突然急召,不知是否是有什么要紧事?”
皇帝还是不理他,大概一刻钟以后,他才示意赵福禄将桌案上的折子拿过去先给楚国公,楚国公看后神色凝重,赵福禄接着将那折子拿去给了丞相和沈大人,最后才给了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