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一章 知识轰炸的结果(1 / 1)邺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二陛下还没有完全参透秦奕一股脑儿说出来的那些超越千年的智慧结晶,但是到底也是一手建立了贞观盛世的千古一帝。

仅仅是一个晚上的时间,李二陛下的心中多少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当然,这个框架还是在秦奕的蓝图之中,并没有跳的太狠,更没有超越那个蓝图,因为眼界有限啊。

秦奕倒是想要画出来和后世差不多的那种真正繁华的蓝图出来,可惜,自己实力不允许,最关键的还是时代的原因。

除非是在乱世之中,而他开启了争霸之路。

到时候,什么政策,那还不是随手慢慢为之,最后说不定还真的能够建立什么另类制度的王朝。

有着皇帝这样一个九五至尊的存在,想要什么万世之基业,那是不可能的。

李二陛下忍不住,时不时地瞄了瞄站在下面的秦奕,可是发现这位就像是没有睡醒一样,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心中多少有些无奈,又有些轻松,总之就是很复杂。

李二陛下的心胸还真的算是可以,连魏征、王圭以及薛万彻这样的人都能够容忍,这也算是秦奕的运气。

要是遇到了像是刘彻、杨广、朱由检这样的帝王,秦奕此刻怕是已经入天牢了。

下朝之后,李二陛下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三人不仅仅是李二陛下的主心骨,有时候,也是李二陛下的智囊团。

不过,他没打算把秦奕所说的那些内容给自己的左膀右臂们看,这也是作为一个帝王的私心。

毕竟那里面的内容真要是参透了,对于他这个帝王而言,多少也是一个威胁,要么就是为自己所用,要么,就直接毁于尘埃。

“今日召你们前来,是因如今大唐百废待兴,你们可有何办法,能够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同时,也能够让大唐实现繁荣?”

李二陛下在问政,他自己的感悟很多,却也需要自己的这些肱骨大臣集思广益。

这就是他为何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

有着隋炀帝杨广这个列子在前,他也不管自己直接独断专行,这样的结果,对于他、对于大唐都没有好处。

长孙无忌首先回道:“陛下,如今水患过后,各地的农物都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就算是还有朝廷的赈灾,但是各地情况而言,并不能支撑大工事。臣以为,今年以稳定各方为主,轻徭薄赋、鼓励农商。”

李二陛下点头,这一点,符合秦奕所说的内容之一。

杜如晦道:“陛下,轻徭薄赋、鼓励农商的确可行,可以作为接下来的重策之一,臣以为,大唐应该再开科举,一年两次,春、秋之考,可为大唐选才。如今各地的官员或多或少有着世家的影子,还有一些都是各地举荐,大族之族主担任。

如此一来,对于大唐政令的实施有很大影响,为此,选才任人为第二等,只有收拢更多的人才为所用,大唐的繁华必定可期。”

开科举,这一点,秦奕所言的内容之中,也有提及。

而且,内容说的比杜如晦还要详细,如何开科举,开科举的作用以及意义,还有怎么选才,又要挑选什么样的人才等等。

越是如此,也越是让李二陛下感到秦奕捡到的那本奇书,当真是神奇,差不多可以称之为天书了。

也幸好,秦奕并不是身在隋朝乱世之中,不然此人必定是他之大敌。

而现在,秦奕却成了他的最大助力。

房玄龄心想,该说的,前面两位都说了,自己还能说些什么?

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治理大唐,好像也就是这些,求稳、求才,除此之外,好像也就只有大唐的军队了。

“陛下,臣以为两年之内可破突厥,因此,在鼓励农商、开科举之下,还要强军。如今因为各地水患得到了控制,大军都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军营。

但是也因为水患,各地的粮食损耗严重,而军营又要靠粮食来维持,臣以为可以安排将士们帮扶农耕,以待来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除此之外,也要加强训练,如今突厥内部因为两位可汗以及咄毖征战四周戎族,从而引起了回乞、室韦、薛延陀等部落的围攻。造成突厥内乱,长此以往,突厥必定内耗严重,与我大唐而言,乃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两年左右,便可除去这个北方的最大威胁,也好稳定大唐边疆。”

李二陛下再一次点点头,这算是强军,说的不是那么详细,可是有着秦奕所说的内容,他的心中一下子就想到了更多。

“轻徭薄赋是朕一直一来所坚守的政策,大唐百姓如今还不能承担重负,再加上如今的水患,更是贫瘠。我等每日节俭、军队每日节俭,也能够过活。一切都以江山社稷为重。

至于鼓励农商,朕这里有一个想法,你们可以看一看。”

这是李二陛下根据秦奕所说的内容,想出来的,首先就是让工部积极打造农具,也就是发展农耕的工具,提升农耕的效率。

第二个就是修建水渠,让那些少水或者缺水的地方,可以得到灌溉,提升产量。

第三个是修建水坝,水患之时,可以开闸放水,让水进去湖泊,从而防止水患,干旱的时候,也可以开闸放水,让农物得到灌溉。

第四个就是让各地大军的战士们,也参与到农耕之中。

大唐现在实行的是府兵制度,也就是每一个将士们,都有着自己的田地,虽然不是很多,却也足够养活这些将士们。

府兵制度算是现在比较完善,也比较安稳的军队制度了。

唐朝后期的募兵制,最后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军阀割据,因为将士们常年生活在一起,那些士兵都直接听从大将军的,一旦大将军要有二心,那些士兵必然也会跟随。

当长孙无忌三人看完了李二陛下对于农耕的想法之后,一时间一通拜服。

三人之中,也只有长孙无忌是个明白人。

李二陛下的斤两,他还是知道的,所以这个圣明的想法,必然不会是李二陛下,也只有天下第一医馆内的那位小少年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