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迪南少爷,费迪南少爷,快醒醒,您不要吓老仆啊,呜呜”。
穿着骑士长袍的帕克管家和几个彪悍的强壮卫士,一脸的焦虑和灰暗,如果他们的小主子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他们这些家族护卫估计只能憋屈的给主子陪葬了。
“怎么这么吵,还他妈的让不让人睡觉了”,张祥很生气很生气,昨天他因为失业,自己在租赁的小屋子里喝多了酒,估计是被黑心商人的假酒害了,难受了许久,直到渐渐失去意识。
当他朦朦胧胧醒转过来就碰上这事,然后就是感觉到身体上、灵魂上的剧痛,让他不由自主的痛哼出声,接着大量的无主意识冲入其脑海,头疼欲裂,最终“啊”的一声惨嚎,使得他再次痛晕过去。
他不知道,几个原本紧张的大汉看到他恢复了知觉,脱离了生命危险,没什么大碍,大大的舒了口气,其中一个卫士弯腰将他小心抱起,众人熟练的上马后,打马向着远处的一个古堡跑去。
古堡中的鸡飞狗跳、呼喝不已,他自然就不用去考虑了。
待张祥再次醒转过来,发现身上、头脑里的疼痛感仍在,且头脑中有着大量不属于他的思维,等着他去消化吸收。
他龇牙咧嘴的努力睁开双眼,看了看周围的环境,发现自己竟躺在一张华丽的古朴大床上,身上盖着名贵的天鹅绒被子,房间极大格调古朴,远处的墙壁上有两盏油灯发着暗淡的光芒。
胳膊虽然也很疼,但不影响他举起和观看,白皙但有力,明显不是他以前的身体,右腿上被包扎过,但仍传来一阵阵剧痛,估计是腿被摔断了。
看来是真穿越了啊,希望不会变成瘸子,还是静心仔细查看一下吧,免得穿帮被人抓去切片做试验,就更可怜了,于是他开始梳理自己的思绪。
思绪中,他成了卡尔·路德维希大公长子,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侄,他的名字叫弗朗茨·费迪南,1863年12月18日生于奥地利帝国格拉茨。
现在是1876年12月27日,前不久刚过完13岁生日,怎么这个名字这么熟呢。
弗朗茨·费迪南,奥匈帝国,这不是奥匈帝国的皇储吗?当然现在还根本不是,按历史得等到1889年,奥匈帝国的皇储鲁道夫,因精神病自杀后,才成为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
他的伯父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一生异常勤奋,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洗冷水澡,睡行军床,能熟练运用他的子民的八种语言,还有一位异常美丽的王后。
可是等到他辛苦操劳68年的统治生涯结束时,一切都恍然如一场恶梦。
他的一个弟弟在墨西哥被乱党枪决,妻子在瑞士日内瓦被一个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刺死,儿子年纪轻轻就殉情自杀,选定培养的第二继承人侄子又被塞尔维亚黑手党刺死。
也就是费迪南1914年和妻子,视察奥匈帝国波黑省的首府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身亡,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的倒霉蛋吗。
妈蛋的,穿越到谁身上不好,怎么穿越到一个倒霉鬼身上,虽身份显赫,但结局实在让人开心不起来。按照历史还可以放心的活个30多年,但奥匈帝国的贵族可不好当啊。
不过想想前世在国企厮混的碌碌无为,女朋友如换衣服一般,始终没有最合身的,一个典型的家庭主男,比起别人不差的就是,有着极度疼爱自己的父母。
也不知道父母得知自己出现意外后,会如何哀伤呢?而且灵魂穿越到这个倒霉孩子身上。
曾经强大无比的哈布斯堡家族啊,神圣罗马第二帝国的统治家族啊,我能使你恢复曾经巅峰的荣耀和辉煌吗?
不可能的吧,真的太难了啊。而且这也明显不符合张祥的性格啊!他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但对权利的追求真的没有啊,他可是知道那些所谓的什么民主啊、自由啊都是狗屁,政客们瞎咧咧的。
欧洲的王公贵族,这时承袭的还是古旧制度骑士的传统,在中世纪习武、从军是他们这些贵族子弟的专业发展方向,也是他们保持国家政治地位的根基。
但这玩意过个10多年,就会因新火药技术的出现、武器装备的发展彻底落伍了,未来是科技高速发展、人才主导社会经济发展与变革的啊。
所以费迪南虽然才满13岁不久,但已经有着约1.6米的身高,强健的身体,他酷爱打猎,骑术和枪法都相当不错。
可是昨日骑马打猎时,因速度太快,积雪马失前蹄,重重摔倒在地上,变成了张祥那穿越的主思维。
哈布斯堡家族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家族之一,古老而守旧,维也纳宫中,礼仪繁琐,等级森严。
作为将来要担当国家大任的王子们,读书并不重要,军中的经历才是他们从政的基石。
历史上可怜的费迪南,不到14岁就入伍了,直接就当上少尉,那可是排职干部,在这个年代可以带40来号人,日常生活有勤务兵照应,其后的级级晋升都在有条不紊的安排之中。
那些年奥匈帝国虽然无仗可打,但是到28岁时,费迪南已经跻身军队少将之列。
这对欧洲的王公贵族来说,是常见的安排,但在后世近乎不可想象吧,没多少专业知识和文化,怎么可能领导军队打胜仗啊,老打败仗,那对任何国家都是灾难啊。
可惜这个年代欧洲各国基本都是这样,还在延续着敲着军鼓、排队枪毙的模式,军队胜利的基石是运气不错还活着,比敌人更勇猛让敌人先崩溃撤退了。
统治奥地利与匈牙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在19世纪初,拿破伦被击败之后,还曾经是欧洲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其势力向南延伸到意大利,向北、向西在德意志各国之中也是绝对的霸主。
可是半个世纪下来,奥地利的地位却是逐渐衰落。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在1848年欧洲大陆各地爆发革命的危机关头登基,时年只有十八岁,要一直做到一战爆发后的1916年,近七十年的时间。
在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统治期间,意大利基本统一,脱离奥地利控制。普鲁士强势堀起,通过战争将奥地利挤出德意志诸国。匈牙利数次反叛,最严重的时候奥地利还得靠俄罗斯出兵,帮忙镇压。
普、奥战争结束后,为了平息匈牙利的不满,最后只得形成一个“双重王国”的安排,奥地利与匈牙利分成两个国家,表面上臣服于同一个哈布斯堡家族,但私底下众多思想剧烈碰撞,呵呵。
这些的这些,对张祥到是无所谓,张祥知道,匈牙利的大多数贵族们还是极度拥护哈布斯堡家族的,只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继承人卡尔大公实在太次,最终造成分崩离析的局面。
加上世界性的革命浪潮,否则哈布斯堡家族作为统治一国的王室旗帜,那还是没一点问题的。
而且奥地利政府也是不争气,明明有着非常不错的科技和经济基础,结果让欧洲害虫(犹太资本家)收拾的一愣一愣的,一有点钱就被收割走了,却毫无办法。
缺少资金、经济始终发展不上去,又没有大量适合耕种的农田,连进口匈牙利百姓的粮食都没资金,你让匈牙利广大人民怎么想你啊,能有什么好感吗?
在这一制度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奥地利是皇帝,在匈牙利也是皇帝,但是两国有各自独立的议会,政府与政策法规。只是在外交与国防事物上,由跨越两国的联合部门向奥皇负责。
两国之间在财政安排,军事调度,民族政策等等方面,时常发生争执,很让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头痛不已。这玩意说起来大家都明白,要效率,必然缺乏民主;要民主,效率绝对低下。
到二十世纪初,奥匈帝国虽然还是欧洲列强中的一个,其势力范围却远小于一个世纪之前,经济上或许比俄罗斯、法国发达一些,军事能力上却远远比不过俄罗斯、法国。
比如现在的奥匈帝国安全方面,反倒要仰仗普鲁士主导下的德国来保护,而历史上普鲁士原来只是跟在奥地利后边的小弟弟,可想而知军事能力的不足,对奥匈帝国影响之大啊。
军队一旦缺乏了责任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即使你的国家经济再强大,人民再富足,也是案板上的肉啊,人家想怎么割就怎么割,尤其周边强敌遍布的环境下。
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与皇后茜茜公主,像童话一样的爱情,却未能让他们的婚姻逃脱现实的俗套。
他们上边还有皇太后,约瑟夫的母亲,管得多也管得紧,造成婆媳矛盾,维也纳皇宫中礼数多,规矩多,让茜茜公主很不习惯。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工作勤恳认真,却缺乏热情与想像力,毕竟他接手时,就是一套烂摊子,要钱差钱,要啥没啥,巧妇还没法做出无米之炊呢。
同时一向工作、生活严谨的作风,不能理解茜茜公主的感情要求也就正常了。
闷闷不乐的茜茜公主,情绪忧郁,躲避官方仪式,不愿履行皇后的职责,成天担心自己的身材与容貌,连孩子都不大过问,引起许多非议。
最大的悲剧则是发生在1889年,他们的独子鲁道夫,因为感情问题,带着他十八岁的情人,躲进深山老林中一间狩猎的小屋,先将情人射杀,而后吞枪自尽。
(鲁道夫王储 1858年8月21日~1889年1月30日,同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之女斯蒂芬尼公主结婚。有1女。)
遭此打击之后的茜茜公主,连奥地利都不愿意呆了,大部分时间以化名在欧洲各国之间旅行。直到1898年,在瑞士遇到一位意大利藉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大街上用锥子将她捅死。
大家真的别太相信史书所言,那都是假的,真的当皇帝、国王那么大公无私啊,一个痞子还想用锥子去刺杀一国的皇后,可能吗?即使在更加民主自由的美国都不容易啊。
皇室、王室家族要真那么无能,估计早就死光了,肯定有什么难言之隐、政治问题,否则绝对是帝王之怒、尸山血海的报复了。
混乱,太混乱了。我的祖国、我的家族,我怎么来拯救你呢?妈蛋的,如果是穿越到普鲁士多好,虽然内部也是一团糟,但最起码科技领先,军事强大,不象奥匈帝国,整个弱鸡一个。
不对啊,奥匈帝国这个年代的科技可是并不落后的,反而在有些领域是世界领先的,一战奥匈帝国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与一战美国的生产能力相仿。
世界著名的企业集团更是有几个的,比如大名鼎鼎的斯柯达兵工厂、斯太尔军工等。不过这些军工厂都是奥地利的,如果是匈牙利的,人家政府就不会那么反对增加军费投入了。
斯柯达兵工厂这个创立于1859年,由捷克人阿尔诺在捷克西部城市创建了机械工厂。在1868年的时候被奥地利一个名叫斯柯达的伯爵买去,从1869年起工厂被命名为斯柯达工厂。
1899年成为股份公司,除民用机械产品外,他还大量生产猎枪、机关枪和大炮战车等等,成为奥地利最著名的军事工厂之一。其大口径火炮和装甲车辆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全球领先的。
其最大的厂房设在捷克西部的工业重镇比尔森和维尔兹姆。一共有十万人为其工作。是当时仅次于H&K在巴森霍芬的第二大兵工厂,而该厂在1937年的火炮产量,几乎是英国本土兵工厂的总产量。
此外他还经营机床,火电设备,生产小轿车、大轿车、载重汽车、有轨和无轨电车汽车、电力机车等各种重工业产品,可以说是后世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的支柱。
教育有问题吗,也没什么问题啊,奥匈帝国的教育水平全世界领先啊,能超过他的只有英国、德国,与法国同为世界第二档国家。
奥地利、匈牙利国会早在1868年就通过了全民义务教育基本法,比后来以全民义务教育第一著称的英国还要早两年。
奥匈帝国一战前,获得过十三次诺贝尔奖,教育体制和教育传统延续到了后世。所以,奥匈帝国要国民素质有国民素质,要军事科技有军事科技。
主要是自己找死啊,军事上明明准备不足,还屡屡惹事,更站错了队,连续的军事失败,后果自然是非常惨重的。
但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当然也比较容易啊,根据情况站队,选择合适时机,该动手时动手别犹豫,那怎么都不会收获一场惨败啊。
真正了解一战的人都知道,同盟国即使出了个意呆利之害,也不是没有获胜的机会,只是由于德国高层的战略失误、军队失控被容克地主把持,白白浪费了关键机会!
比如德国人要是采取西守东攻,优先对付俄国人,就俄国的状态,一旦失去乌克兰这个粮仓、煤炉和波兰大平原的粮食、工业,能不能撑过两年不被冻死、饿死,内部炸锅还真是个问题!
或者你早点打啊,别让英国和俄国回血到满格有充足信心帮助法国人啊。或者你别把比利时、荷兰牵进来啊,最起码多了两个民间运输通道吧。
或者全力西顾用硬实力去血拼英、法两国,揪住了往死里打。东线敲敲边鼓全力机动防守,以俄国那脆弱的后勤组织能力,想有什么大作为,纯粹想多了啊。
奥匈帝国方面可改善的就更多了,例如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扬爱国精神,同时大量的金钱投入进去就行了,大炮少那就多补充些啊,大炮不足就不要冲动的去进攻,搞好防守啊。
不过现在的自己根本还没那个权利,也应该没那个财力,还是踏踏实实的低调一点点来好了。
在奥匈帝国,大公长子虽身份显赫,但也很难插手国家高层的政治啊,何况奥匈帝国还是一个“双重王国”,民族众多,贵族众多,而且是异常守旧的古老国度,所以就不去考虑了。
经济方面倒是可以规划规划,只要有着海量的资金,就能加速完善国防工事、武器数量,提高科技水平,就能从根本上改善奥匈帝国的经济基础,毕竟奥匈帝国在这个年代科技、教育都很强。
说起来一战时,历史上的“大陆强国”的奥匈帝国的陆军军费,甚至不如海军强国英国,从兵力上说奥匈帝国陆军远不如德法俄,从机枪、大炮、子弹也就是“火力上”说,他甚至连意大利都不如,仅仅在数量上强于塞尔维亚,这还打个屁啊。
在动员能力上来说,奥匈帝国的铁路线路、机车、车厢都已经不如俄罗斯,奥匈帝国的常备军远少于俄国,只能依赖于总动员,但是总动员之后的兵力输送能力也远不如俄国老毛子,这不就要命了吗?
如果没有德国高层支持,奥匈帝**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如俄**队,何况俄国的屁股后面还有着塞尔维亚等一帮小弟,众多的强大盟友国家。
奥、匈妥协的结果,是匈牙利政府千方百计的反对帝国的扩军计划,军事预算几乎被冻结在1866年水平,在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19世纪末,这一局面对奥匈帝国的军队来说是致命的。
军官收入菲薄,同时因为贵族军官,在意大利和普奥战争中表现糟糕,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取消了贵族免于考核担任军官和升迁的特权,本来出发点绝对是正确的,结果也是好的。
就是不在乎收入的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开始退出军队。而中产阶级中层和下层,因为对收入的敏感和此时经济的高增长也纷纷退出军队。
最后奥匈帝**队被一群兵头将尾,也就是穷人里的上层和中产阶级的下层子弟所占据,他们之所以选择从军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付不起其他学校的学费,于是把他们送进免费的军校。
一个普通军官,从军官学校毕业要升到少校,慢的话需要二十一年,快的话也需要十二年,如果你没有上层朋友,也不是任何人眼里的“苗子”“明日之星”,然后假如你作为一个少校退役,你的收入只略高于电车司机。
造成的结果,就是军队里克扣军饷、**横行,贪污、背叛、出卖情报、倒卖物资横行。
雷德尔上校丑闻在战前爆发的时候,人们惊奇的发现这个出身贫寒的上校军官,收入只够付他雇用的四个仆人里的一个半的薪水。
但他却在维也纳和布拉格都购置了宅邸,积攒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还买了戴姆勒汽车。而如此反常的富裕状况在他长期在陆军中央任职的时候竟然没有引起任何怀疑。
奥匈帝**队缺乏实战经验,虽然1866年柯尼希格雷茨战役向全欧洲展示了“火力”的决定性意义,而奥匈帝**官团也纷纷表示要效法普鲁士。
但和平的环境,消磨了军人们的斗志。和平的环境,同样限制了国家军费的支出。这就是我国古代名言所说的:
“国家强大后,自然会产生毒,不战,毒留于体内,害己;战,毒输出体内,害人。”
所以国家强大后,必需时刻注意此点,要学习美国政府的做法,小仗不断,大仗没有,国家的发展才不会因毒害己。当然财力也是关键,如不能从中获利,容易伤筋动骨,损人不利己。
如在柯尼希格雷茨举行的军事演习上,奥匈帝国参谋当着在场的外国武官的面宣称,奥匈帝**队的目标就是要“避免柯尼希格雷茨悲剧的重演”。
但是奥匈帝国参谋部,很快就从推崇火力退回了传统的刺刀重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帝国财政负担不起火力的费用。
奥匈帝国连续举行以俄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但是每次都让观看的欧洲各国武官啼笑皆非。
例如1913年最后一次例行军事演习上,弗兰茨费迪南大公,不愿意让他准备推荐,接替康拉德出任总参谋长的“美景宫新宠”布鲁德曼将军战败,而在演习的最后阶段突然宣布把两军对抗演习变成“插旗演习”。
演习的最后阶段,奥匈帝**队向插在地上的旗帜发起猛攻,给刚刚打过巴尔干战争的塞尔维亚武官留下深刻印象。
更加不幸的是奥匈帝国的士气,在实行义务兵役制以前,奥地利帝国依靠募兵制,至少能够要求他的士兵不管出自什么民族,必须背会80个作战指令的德语单词,但是自从实行了义务兵役制,这一条也很难得到保证。
奥匈帝国有各种不同的民族,但是奥匈妥协把它的领土简单粗暴的划分为“内莱塔尼亚”和“外莱塔尼亚”,也就是说莱塔河这边和莱塔河那边,而且隔着这条河,两边的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虽然总的来说奥匈帝国的臣民,享受的权利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是隔着这条河两边的政府,采取了完全针锋相对的民族政策。
以纸币为例,莱塔河这边,也就是维也纳自由主义者执政的地区,的纸币上用8种语言写明币值,也就是说帝国的各民族只要不是太稀奇的民族,基本都能够看懂莱塔河这边发行的帝国纸币的币值。
但是在莱塔河那一边,在布达佩斯的匈牙利自由主义政府统治的地区,它们的纸币上只有一种语言,就是匈牙利语,连德语都没有,是的连德语都没有,所以说,维也纳中央要有这个态度,奥匈帝国会演变成那样吗。
匈牙利人只要求匈牙利人的民族自决和民族平等,从不认为他统治的地区的其它民族也有权利要求民族自决,至少是不受歧视,这种有趣的民族权力观念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相似。
其结果就是在内莱塔尼亚各民族,开始要求改善自己的处境,要求和日耳曼人平起平坐。
而在外莱塔尼亚斯拉夫各民族只有三条路可选择,一是去死、二是去美国、三是等着巴尔干斯拉夫国家的同胞早日打进来拯救自己。
1914年宣战的时候,维也纳陆军部给美国的奥匈帝国移民寄送了大批回国服役的动员令,结果被大家笑嘻嘻的当成了废纸。
帝国的各民族因为帝国的不同政策,而对帝国采取共同的仇恨,这也是帝国的一个奇妙之处,匈牙利压迫斯拉夫诸民族,所以斯拉夫各民族都恨匈牙利人和帝国中央政府。
而内莱塔尼亚虽然不再压迫境内的少数民族,但是它也无法满足少数民族的要求。
比如说捷克问题,在捷克的日耳曼人和说德语的犹太人都不太会说捷克语,因为按照过去的帝国法令作教师、公务员、军官只要会说德语就行了。
但是自从帝国施行自由主义改革,给予诸民族以平等的权力,捷克人就要求这些人除了会说德语之外,也必须懂捷克语,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在国家开始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19世纪末,不可能让一个去领养老金的捷克老太太去学德语填表格。
但是这个合理要求一旦被帝国接受,捷克日耳曼人和讲德语的犹太人就发现“坑爹了”,因为捷克知识分子几乎都懂德语,而讲德语的知识分子几乎没几个懂捷克语。
帝国的这一妥协,实际上讲决定捷克只有捷克公务员,日耳曼人和讲德语的犹太人要么失业要么一把年纪去从头学捷克语。于是帝国的最后几十年,波西米亚、莫拉维亚几乎处于内战状态。
日尔曼人、讲德语的犹太人和捷克人打成一团,大学成了战场,他们凭赤手空拳最多是一些简单工具,都能制造出上百人的死伤。
卡夫卡的绝望情绪,也可以联系到他作为一个讲德语的犹太人的处境上理解。
结果就是捷克人恨透了帝国政府,虽然帝国政策减轻了对他们的压迫,但是1908年帝国动员捷克部队的时候,布拉格的捷克人集体卧轨,阻碍运兵的火车出发。
1911年再次局部动员的时候布拉格人再次集体卧轨,这次遭到帝国的逮捕,1914年终于宣战的时候从布拉格开拔的捷克人部队齐唱塞尔维亚国歌以示抗议。
帝国的士兵说五花八门的语言,在义务兵役制之前每个士兵都应该背回80个作战指令的德语单词,但是义务兵役制以后这一点不能再指望了于是发给军官一种翻译手册。
上边用注音标注了各种不同语言的作战指令,也就是说因为士兵听不懂,所以请军官尽可能的用士兵的语言下命令。
帝**队的参谋体系异常臃肿,连、团都有自己的参谋,其中的一个用途就是翻译。
但是一旦开战,部队被打乱,捷克参谋被派去向克罗地亚士兵传令,或者反过来一个匈牙利军官准备让一群捷克士兵冲锋,引起的种种混乱是十足好兵帅克式的。
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即使面对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仍能跟欧洲压路机为首的一圈国家打上四年,可想而之难度之大。
也说明对于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广大百姓还是认可的,闹独立也是在卡尔大公接替皇位之后,当然也是因为贵族团体在战争中损失太大,无数的贵族家庭绝嗣造成的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