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12月的中旬,爱迪生一行经过漫长的旅途,和父母家人一起到达了奥匈帝国的格拉茨,最后的一段路程,是大公的皇家私人专用游艇在海边接的。
乘船经过多瑙河,进入穆尔河,一路相比缓慢的火车路线景色秀美、快速和舒适,否则靠这个年代的马车和火车效率可有的受的。
爱迪生到达格拉茨船用码头后,卡尔·路德维希大公亲自在河边码头上迎接,给足了面子,并诚恳客气无比。
待爱迪生一家,进入大公殿下特意为他们准备的爱迪生城堡,让爱迪生一家都非常满意。
待爱迪生先生远远的看到他的专属试验大楼后,他彻底的被大公殿下的真诚和气魄折服了。
在大公殿下亲自保证,不会干扰他和家人的生活。以后他的研究,专利费所得也全部归他个人。
研发经费方面,大公只管出钱,需要的设备和材料都由爱迪生先生定,但大公享受优先购置专利技术、使用权的特权。
当然,爱迪生要自己办工厂的化,大公殿下也会大力支持,或者部分参股也可以,不会去影响他的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什么帮助,可以放心的提,只要大公能做到不会轻易推辞。
爱迪生个人早有这方面考虑,那是欣然同意,当然他的孩子的教育等也都安排好了。毕竟这个年代的奥匈帝国,比美国大多数城市繁华富足的多,科技、艺术、文化教育方面更是领先不少。
大家谈的很真诚、开心、放松。略显粗鲁但豪爽幽默、不做作的大公殿下,更是让爱迪生一家充满了好感和感激。就凭大公殿下这份重视,也值得爱迪生一家高度认同了。
爱迪生于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Ohio)的米兰(Milan)小市镇。今年才30岁,精力旺盛,正是奋斗、创业的黄金年龄。他对能来欧洲的大城市发展,也是充满了期待。
爱迪生的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
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了学校校门,所以爱迪生对美国各界的印象,从小就并不好。
尽管一生只在学校里读过三个月的书,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陆续发明了电灯、电报、留声机、电影等一千多种成果,成为著名的发明家,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爱迪生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
1879年,爱迪生创办了“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1890年,爱迪生已经将旗下各种业务,组建成为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也是后世享誉世界的“通用电气公司”。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没他的后人什么事情了,被谁挂羊头卖狗肉就不知道了,反正伟大的爱迪生先生的后人在哪,大家是都不知道了。
………
张祥在部队,虽每天大多数时间无所事事,只顾自己按照计划锻炼身体和枪法,但正规训练时间都是按时参与了的。
但爱迪生到来这件事情他没有参与,都是其父亲卡尔·路德维希大公在安排。张祥不是不想去玩玩剽窃,但对爱迪生先生本人,他还是极度佩服的,就懒得去参假水了。
同样,这可是未来的自己人,怎么能去抢夺别人的智慧结晶呢?加上确实没必要啊,他以后的道路不可能都放在这些方面,早晚得去学习着如何当一个合格的皇室成员。
所以,与这些真正的科研大拿搞好关系就可以了,他更多的作用是搞好后勤工作,多准备些研发资金,让他们放开手脚的去研发。他的主要任务还是得放到学习上、训练上。
他自己闲的无聊的时候,没事就往格拉茨理工大学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跑,看看美女,查查资料和文献,也认识了尚显稚嫩,生活窘迫的尼古拉·特斯拉和众多的学院精英学员。
张祥在这里,有着几个自己的小实验室。他没事的时候也试着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五花八门的内容,只要是想到、需要,他就试着去弄。
还经常叫其他人帮忙,他按时间和成果付费。没成果按时间付薪水,有成果再发一份奖金,他的直爽大气结交了尼古拉·特斯拉等一大批穷学生群体。
其中的尼古拉·特斯拉,更是逐渐成为这些小实验室的总负责人,对张祥个人直接负责,日常的实验室运转和研究方向他说的算,张祥也每月支付其一笔薪水作为劳动报酬。
毕竟张祥不可能长期呆在学校内,他投入一大笔金塔勒后,就成了一个普通的研发人员,只是偶尔通过聊天等方式,私下启发一下特斯拉就可以了。
比如所谓的动力研究试验室、饮料研究试验室、服装研究实验室等。在这个基础材料还极度落后的年代,动力研究试验室是很难出成果的,有成果往往也很难有大的经济价值。
但张祥知道,这同样也意味着未来巨大的利润空间,科技的发展是个系统的工程,只要投入研究的资金能坚持住,那到最后就没有亏本、少赚了的道理。
什么是系统工程呢?说白了,就是把一个项目放在稳定、长期的高度上去系统的统筹和规划,尽可能形成无数的小项目,来完成一个大项目的研究。
比如后世的航空航天技术,让材料学、发动机制造、导航、计算机设备、无线电控制等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发展,为国家积累各方面的优势。
而现在,张祥也想通过系统工程的法子,全面加速奥匈帝国基础材料学等科学的大力发展,从而实现动力学技术的革新,让所谓的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早早面世。
为汽车、摩托车、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硬件基础。
当然,这些东西涉及的资金投入,往往可不是小数目、时间跨度更是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但张祥为了自己家族的未来安全考虑,只能忍痛出血了。
饮料研究实验室,则完全是张祥个人爱好,谁让张祥一直爱喝饮料呢?尤其是后世的百事可乐、各种口味的芬达汽水等。这些非常简单的碳酸果味饮品,那真没有什么难度啊。
只是广大人们还没有想到而已,更何况还有更简单的纯果汁饮料、牛奶饮品等等。对丰富广大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太简单也太重要了啊。
而且这些玩意,非常容易转化为市场上的商品,具有极高的经济、实用价值。对解决其他项目的研发经费投入有益处,也容易拉拢社会人气,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
试验很快陆续成功,张祥感觉味道还是不错,毕竟这个年代可没那么多的食品添加剂,用的都是纯天然原料。但现在也仅限于,满足一部分科研人员自用、品尝的需要。
毕竟这玩意有没有危害、有多大,能不能控制住生产成本、形成大规模生产、被市场所认可。都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投入研究资金虽不大,但也是一个长久持续、逐步完善的过程。
张祥个人虽知道这些碳酸产品没什么危害,但不能明说啊。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还是没有着急,由着科研人员去慢慢论证和完善。
而且张祥对这些专利技术和生产权,卖给谁现在还没定。毕竟不能什么都由自家的厂家生产啊,皇室也还需要大量贵族、军队和人民拥护才行的。
可不能惹的那些基层家伙,搞出“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情来。更不能到他这劫富济贫,直到把皇室高层送上断头台。我主动给那些拥护皇室的人,分润部分利润、红利,又有何不可呢?
服装研究实验室,最简单的成果就是足球服,足球鞋等新颖服饰。在这个年代,这可是高大上的玩意啊,足球服的款式好弄,张祥随便都能画好几样美观大气的,没什么技术含量。
但牵涉到透气舒适、吸汗、布料选择研发、染色材料工艺等等,就不再是小难度了。
而足球鞋也是一样,大气、美观、舒适、透气都很关键。鞋底花纹和鞋钉对脚的伤害等等,也必需要考虑,材料的选择更是关键,既要轻便和美观,又要抓地牢实,不会轻易打滑、伤脚踝。
然后就是各种童装、女装、男装、军警服的研究制作。款式有着爱美的女设计师们研究、把关。张祥也私下悄悄提供出数种款式,让人家参考、论证可行性。
但其他的就要研究了,布料、鞋、皮带、加工工艺、生产成本等等。毕竟任何时期、任何国家,女人、孩子的钱,相对要好挣许多吗?
这些研究内容一立项,不知怎么就透露出去了。得到了格拉茨那位纺织大亨佛勒尔的高度认可,主动提供了大笔的赞助资金,准备高价买断一些科研成果。
并得到学校方面的鼎力支持,加上张祥的爽气不计较,让参与研发的穷学生们从中收获颇丰。
张祥因与老爹一起拜访过佛勒尔伯爵,彼此也算是熟人了。
在与佛勒尔私下聊天时,听了佛勒尔提出的可举办市内的足球比赛,来广而告之打开品牌和销路,也可以找一些美女模特来展示各种高档次产品等等。
让张祥对这位纺织大亨的眼光,可是当真刮目相看了。肯定的同时,张祥也毫不犹豫的将什么名品展示会,T型秀衣舞台,明星大腕广告等方法,与佛勒尔进行了一番探讨,让佛勒尔大开眼界。
二人在品牌的重视上,可谓意见高度一致。认为建品牌难,守品牌更难。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企业的名声和品牌才能获得社会高度的认可,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于是张祥二人彼此奉为知己、成为了忘年之交,经常在一起探讨一些时装、人心的事情。对于T型秀衣舞台,大腕广告方面,互相之间交流沟通数次,不断完善其中的内容。
足球方面,更是将整个赛事聊了个七七八八,然后佛勒尔去找其他大亨们进行具体的交流沟通去了,毕竟好处不可能全让他一个人占光了啊,那不是太得罪人了吗?
综合下来,制药方面,反而是最先取得重大成果的。
毕竟有现成的资料,只要收集好拿来用就可以了,“合成稳定的乙酰水杨酸盐”技术提前20年应用于人类医学,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阿司匹林”。
12月底,在医学院一位被大公收买的教授鼎力支持下,“阿司匹林”在实验室、临床上经过数月打拼,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功,反响之好,甚至超出张祥的预期。
这可能跟张祥建议的,口服药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参入各种水果、蔬菜口味有关,毕竟那样口感好了很多,不至于让一些儿童、妇女反感。
卡尔·路德维希大公近水楼台先得月,亲自出面想玩独家垄断,被学校老狐狸们再次狠宰一刀,以20万银塔勒的天价,将专利生产许可剩余部分股份独家买下。
使得格拉茨理工大学,各大实验室内欢声一片,然后更加精神振奋的投入到相关研发工作中去。
卡尔·路德维希大公,随后投入巨资,在穆尔河下游河畔,建立了自己家族的制药企业集团,因临床试验效果良好,而且高贵的身份,所以暴利将可以预期。
紧接着就是尼古拉·特斯拉牵头,其他优秀学员辅助研制的新型摄像“胶卷”的试验成功。
该“胶卷”采用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配合上德国蔡司公司的正光摄影镜头,并加上了原始的闪光灯,最新款的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问世。
专利的申请和奖金发放,张祥没有参与。但独家生产权和专利使用的拍卖会,张祥还是参加了,结果没有竞争过一位格拉茨的商业大亨凯特勒。
被其以18万银塔勒的巨资拍下,再次造成格拉茨理工大学,内部的巨大轰动,把校方和研究团队乐坏了。
格拉茨理工大学的校管理团队,也因大学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奖金越来越多,抛弃了一贯的官员古板、守旧习气,高度重视和支持起科研领域的大力发展。
自此,格拉茨理工大学科研氛围越发显的活跃、大胆。同时敢想敢做,各种科技成果不断的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良好现象,成为了奥匈帝国科研界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