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章 殖民地交换(1 / 1)瓜子昏睡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美国、法国、俄国等国媒体,还在猜想事情的来龙去脉的第三天,在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着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在这天终于等来了最准确的消息之一。

《泰晤士报》是英国政府的御用报纸之一,它的消息来源或者是信息准确度都非常高,是代表着政府高层的大多数观点,甚至是直接发布的官方消息。

“1893年1月17日,大英帝国和西班牙王国,已经就殖民地置换达成了协议。大英帝国将会以南太平洋岛屿新西兰岛作为代价交换西班牙王国的以古巴为首的西班牙加勒比海殖民地。”

“西班牙帝国还将会以关岛作为代价,交换大英帝国支持其控制非洲的殖民地摩洛哥地区。经两国上院和下院同意,等两国国王正式签字之后将会正式执行。”

这样的一个消息,顿时像龙卷风一样,不止在英、西两国各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就算是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甚至美洲大陆都开始了大争论。

每个国家政府高层、民间的观点都不一样,这当然是因为所处的位置、牵涉到的利益,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观点。

美国《纽约时报》:

“西班牙王国和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置换,已经引起了包括古巴在内美洲国家、地区的严重不满。特别是古巴当地人,已经更加的加大了抗议活动。”

“不知道两国这次的举动,是否会引起更大的平民抗议浪潮呢?我们将拭目以待,给予公正的报导。”

《洛杉矶时报》则将这两笔交易,形容为“两个壮汉抢劫后的分赃”,对非洲的摩洛哥人民给予口头支援,严厉批评英、西两国不顾其他国家的民意,侵略其他国家的强盗理论……。

《华盛*期刊》则说,“这是英国政府妄图在美国的脖子上套条锁链,目的是针对美国的民主与自由。”

“英国高层的政策和做法对于爱好自由、民主、和平的美利坚人民是不公正的、歧视的,美国人民不会屈服英国政府的淫威……。”

法国《费解罗报》是这样评论的。

“西班牙王国和大英帝国这次的举动,让人们看到了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各取所需。”

“或许,法兰西为了自己,也为了世界少一些冲突,也可以进行类似的交易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手段。”

而《巴黎早报》则批评两国:

“瓜分非洲的摩洛哥利益是不应该的,法兰西早在摩洛哥问题上有自己的利益和政治诉求,警告西班牙政府不要肆意妄为,破坏世界和平……。”

沙俄帝国的《沙俄之音》强调了好处的缘由。

“国家的利益决定一切,这次英、西两国的举动虽然有些突然,可是却也在情理之中,或许这真的是打开殖民地良好统治的一扇窗户也说不定”。

俄国媒体反对的声音也有,但还算理智,强调了英国将更加强大,是俄国的强劲对手与威胁,但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等等。

德意志帝国作为一个殖民帝国,他的媒体还是站在政府和自己的利益点上,语气上还是非常赞同这次的交易的。

毕竟四方刚刚暗地结盟,挺盟友是必需的啊。对于西班牙王国和大英帝国的交易,这次的德意志媒体当然没有忘记去正面报道了。

奥匈帝国的《维也纳日报》、《布达佩斯早报》等也对这笔交易表示了赞同,诉说了古巴国内混乱的社会秩序,许多地区百姓灾难般的生活条件。

总结为都是因为部分野心家,妄图获得权利、利益,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和外国反动势力勾结造成的……。

也说道:

“现在的西班牙帝国,已经不是当初的欧洲雄狮了,虽不能用日落西山来形容,但相比之下落魄是不会错的。古巴的这种随时可能发生暴乱的局面,对西班牙王国有害无利……。”

“但对现在的全球霸主大英帝国来说,是一个巩固其美洲地位的机会,而世界也需要英国站出来,维护世界的秩序、安定与和平。”

“大多数善良的百姓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野心家、破坏者该接受法律的严厉制裁……。”

“至于置换出去的土地,新西兰偌大的岛屿现在才少少的几万人口,和古巴的近百万人口相比,英国政府赚到的是大量劳动力,也赚到了海外工业品消费市场。”

“更何况古巴的白银、蔗糖和烟草是世界出了名的,而新西兰有的只是羊毛,而英国殖民地能产羊毛的地方就太多了,比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可以说西班牙王国,为了保住殖民国的地位,不惜将潜在危险降到最低水平,虽然有些偏颇,令西班牙国内一些人感到不满,但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大英帝国则是,虽然新领地抗议声不断,可是相信只要大英帝国能力继续超群。当他们的舰炮、军队一去到那里,暴乱将会被镇压下去,社会秩序将会恢复。”

西班牙的《马德里日报》,《巴塞罗那晚报》等也大幅的刊登了政府的无奈,军费的历年开支状况、造成的财政巨大缺口。

即将面临的国家内外部巨大压力,国王的告国民书,请求百姓可以谅解政府的这次决定,说到底在这个世界还是实力说了算?拳头是否足够大……。

紧接着,西班牙政府和王室,将利用新领地,建立军人退伍基金会的报道,压倒了各方呼吁声。令西班牙的军人们欢呼,而其他国家高层则非常难堪,尤其是号称自由、民主的美国、法国政府。

毕竟他们的国家财力更雄厚,资金更充足,为那些替祖国流过血、流过汗的将士,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养老资金,根本不成什么问题。

可资本家们怎么能允许这种事情出现,今天是军人,明天是不是就是农民、工人了。奥匈帝国已经带了个坏头,不能再向其他国家传染了,否则他们未来如何去抢班夺权啊。

毕竟,这个年代的资本家在各国话语权还是非常重的,他们背后普遍有着大贵族势力的撑腰。奥匈帝国、德国即使在皇权的大力支持下,也曾举步维艰,更遑论现在的西班牙政府高层了。

幸好阿方索十二世,在西班牙民间和政府高层都拥有崇高的威望和大臣们的普遍支持,部分资本家虽然不满,但高层没有动他们原本的蛋糕,也还在他们的忍受范围之内,未能掀起境内的腥风血雨。

至于向奥匈帝**人退伍基金会出售土地一事,也因奥匈帝国方面兴致缺缺,没有谈拢而告吹。但民间百姓愿意去购地移民,奥匈帝国也是大力支持的。

毕竟,光靠地面那点收益,那土地何谈大幅溢价啊。有那个钱,不如投资到南美诸小国身上划算,最起码,有个溢价的机会不是。

奥匈帝**人退伍基金会,现在全力开辟中、南美地区市场。大规模的购置廉价地皮、山林等,准备为国内贫困地区居民,找个衣食无忧的安乐窝。

加上年底各企业刚进行过资金分红、奖励分配,手头剩余的现金并不宽裕啊。

其中,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是基金会的重要目标,这些国家普遍气候相对舒适、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价格适中,而且探矿、开采权都有的谈。

委内瑞拉原为印第安人阿拉瓦族和加勒比族居住地,哥伦布在寻找新大陆的航行中,委内瑞拉后被西班牙探险家阿隆索.欧和达,将该国称为委内瑞拉,意为“小威尼斯”。

委内瑞拉除山地外基本上属热带草原气候。气温随降水量和地高低的不同而变化。

山地温和,低地炎热。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6-28度。年平均降水量从北部沿海往南由500毫米递增至3000毫米左右,相对说,适合欧洲人的体质。

委内瑞拉时下当政的是大军阀胡安.戈麦斯,一个靠着政变上台的强人,同时他也是委内瑞拉国内最大的富翁。

因为他曾是南美炒地皮最厉害的庄家,当然了也是现在委内瑞拉最厉害,最说一不二的大人物。

对于奥匈帝**人退伍基金会开出的筹码,胡安.戈麦斯还算满意,毕竟英、奥两国会对他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奥匈帝国所有的现役装备对其无限量开放,用于维护他的统治。

何况前期投资都是基金会出的,不用委内瑞拉政府投入,没找到矿藏,损失的是基金会。

如果真能找到,基金会只占开采出的石油80%份额,委内瑞拉方面也能免费占到20%份额,比起其他列强给出的合作条件,实在太优惠了。

只是,奥匈帝国方面要购置的土地太多了,整个西部马拉开波湖地区。价格又不高,主要是还得扎堆,一旦答应,就牵涉到不少原住居民搬迁的问题。

委内瑞拉有大量空地,安置这点移民人口是不成问题,但补偿一支付,卖地得到的钱估计得花掉一半,实在让他肉痛啊。

胡安.戈麦斯叫来心腹们讨论许久,还是尽力说服心腹们,最终委内瑞拉政府答应了英、奥退伍基金会方面的条件。

其他南美国家的谈判也在进行中,但这种半官方性质的谈判,往往期间跨度很长。何况基金会虽财力雄厚,也没到那么夸张的地步,步子还是得逐步一点点来。

………

这时的张祥已经回到了他在刚果的总督府,对于整个刚果政府,他现在可谓非常放心,需要他操心的事已经很少了,各个部门也能按照分工,完成他交给的任务。

他只要不时的去各地走一走,偶尔抽查、检查一番,免得下面懈怠和做鬼就可以了。但他每年私下还是会派出一些人员去各地逛逛,他可不希望在一些角落还隐藏着害群之马。

面对帝国新接收,并划给他暂时管辖的利比亚地区,他是真愁啊。利比亚除了石油、天然气之外,虽其他矿产也不少,但那恶劣的自然环境,糟糕的气候条件,实在让他心里难受啊。

同时利比亚地区作为***教势力范围,张祥天生就有点小抵触。幸好利比亚的面积不小,达176万平方公里,人口稀少,这时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0.1人。

加上利比亚的油田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锡尔特盆地,原油油质好,含硫量低,蜡油产率高、开采成本低,往本土运输方便,所以不用心去发展也是不对的。

这样,就牵扯利益的分配问题了,皇室、贵族、本土和海外州退伍军人基金会、当地土著,各方面利益都得考虑到,只有让当地百姓富起来,才有可能留住百姓的心,关键时候不去闹事啊。

随着汽油发动机的普及和技术进步,汽车、摩托车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造船业科技的快速发展,重油已经成为一些船舶的重要动力燃料之一了。

橡胶、石油的产能,已经成为制约世界汽车产能的关键因素。幸好英、德、奥匈等国提前布局,加上西班牙等国的殖民地发力,现在世界橡胶的产量超过历史同时期数倍,但仍是老大难问题。

石油方面就好的多了,在张祥这个小蝴蝶的影响下,奥匈帝国、英国、德国抢占了原本美国石油公司的大部分石油利益,从中收获颇丰。

随着柴油发动机的出现和大量使用,奥匈帝国两大石油公司更是赚翻了,毕竟以前的柴油,大部分国家都是直接倒掉的。只有奥匈帝国企业会找个犄角旮旯地方储存起来,现在这都是金钱啊。

利比亚地区也就北部沿海有狭窄平原,适合人们居住,其他的地方不是沙漠就是半沙漠,间有绿洲。所以也是各强国都不看好这块地方的原因,否则早就抢开了,毕竟地理位置在那摆着呢?

所以,能够产生利润点的,也就是北部沿海的港口和锡尔特盆地的油田了。其他的矿藏等,能开发的适当时期开发一下,要不直接封存在那,等以后原材料价格上去了,再考虑慢慢开发好了。

对于皇室、贵族、本土和海外州退伍军人基金会,张祥计划着几方联合,先开发靠近锡尔特盆地的两个港口,将其建成为奥匈帝国石化冶炼的海外中心。

要不然本土的沿海地带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就大了,不利于广大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

利比亚冶炼出来的成品油等,直接供给整个欧洲的市场,冶炼出来的废渣。如沥青可以用来铺路,先把两个港口城市建设好,接着修建港口至锡尔特盆地的道路,慢慢将油田的开发提上日程。

具体根据市场情况,来分阶段施行开采的进度。但部分石油管线的建设可提前做好准备规划,未来利用经济危机等机会,解决国内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至于原有***教居民,最好的法子就是让他们自动向埃及等***教国家外迁。

当然奥匈帝国方面得玩玩手腕,比如收买一些德高望重的精神领袖,把大家召集起来,不配合奥匈帝国的占领,主动鼓励当地大量居民移民、外迁。

等人外迁的差不多了,奥匈帝国把剩下的人,集中到一个待开发的港口和几块绿洲,给他们划片区域,让他们自行选出官员治理,只要不闹事,奥匈帝国政府不参合,他们想信什么宗教都可以。

最后是那广大的荒芜地区,自己拿在手中玩没必要。不行卖掉一半,比如高价卖给犹太人,他们可以选择建国之类的,最好留个出海口、海岸线给他们,那样也能把价格卖高不少。

当然建国对奥匈帝国皇室压力太大的话,也可弄一个或几个犹太人自治州、自治市,反正土地的售价不能低了,要不不好对国内其他民众等进行交代。

张祥也想过,拿出利比亚的近半土地与西班牙王国置换新西兰岛,虽然表面上奥匈帝国吃了点亏,可还是大赚的。

新西兰岛毕竟只有26万多平方公里,而利比亚的一半那可是80多万平方公里,虽然大部分是沙漠吧,但地盘大多了啊,也离西班牙本土近。这个年代的新西兰岛开发程度也不高的。

可奥匈帝国势力冒然进入太平洋地区,那不是让大英帝国等忌惮呢吗?美国、日本一旦打这里的主意,奥匈帝国拿什么去防守、对峙呢?总体上还是有些得不偿失啊。

至于日本的野心和胆子之大,张祥可是深有体会的,根本甭有侥幸思想。美国那更是只大老虎,历史上把西班牙收拾的那么惨,没道理惧怕奥匈帝国的啊。

张祥想了想,还是写信把他的一些想法告诉了父亲,请父亲帮着参考一下。然后交给国内各方去考虑吧,要不始终会有人有意见,得罪人的事,不能光他们父子俩干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