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六章 似醉非醉(1 / 1)某星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万家灯火,千户灯明。

英王府的灯,也不过是其中一盏。

再三斟酌,皇帝还是派人请一个李承平的谋划。

李承平对宫里来的公公道:“劳烦替本公主回皇上,病大好了。不止庙堂之高心中有百姓疾苦,本公主当与天下共情。”

既然只是俗世中的一盏,便是时候融入层层叠叠的万家灯火。

何况,她还要替景韬挣回权势来保护他。

“为什么要我打扮成这样?”

阿莱不满地努着嘴道:“我新设计的衣裳不中看么?”

承平抽抽嘴角道:“不是可我今日要去边贸司谈事,又不是打算去踏平山头一统江湖。”

阿莱道“有什么分别?”

“还是将我的官袍拿来吧。”

可看见丑丑又宽大的官袍,她突然间改了主意,再不披那身官袍子了。

她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失去了。人生苦短,何不能畅快淋漓的活一遭。

何海君着实是许久未见李承平了。

都说她抱病在床,一蹶不振,可这飒爽的红衣,高挑的马尾发髻,那里是一个病弱之人撑得住的!

在男人争权夺势的战场上,哪怕是贵为浔越太后,女人但凡有一席之地,无一不是明其卑弱,安宁地,不留痕迹的争夺。

可李承平,就怕自己还不够张扬似的。立于方寸之间,气场却如同两米长的大砍刀,她的红唇一勾,长眸一扫,那一身艳明,越是衬她,衬她执权的那股强势又不可进犯。

她落座后,对各位端方正派的大臣们莞尔一笑,道:“诸位大人,开始议事吧。”

议的最多的,自然还是赈灾的粮食。

因为中原军与格族作战,征用了不少粮食,后来为了安抚格族不要南下劫掠,又送了许多。

秋收存下的粮食所剩无几,鲁东的百姓的粮仓不知遭了什么孽,大批大批的霉烂,吃了烂谷子的百姓就口吐白沫而死,连牲畜都吃不得。等不到灾粮,流民们只能四散讨饭,这会儿鲁东正是天寒地冻,路上冻死的人直接一倒下,就让雪给埋了,再也起不来。

日子苦入心肠,谁都不言说,可谁都明白。

李承平提出了解决办法,与各位大臣议了一上午,都快午时还不见散,也不见传膳。灼桃等在外头也急,听着里头李承平的咳嗽声又起来了,想到里面的炭火肯定是不够暖。

又熬了半个时辰,灼桃实在是憋不住了,大着胆子进去,凑在她耳边道:“公主,该回府了。”

“无妨,还要一点时间,这个海运的事情还得再议议。”

“那奴婢把汤药给您端过来,您先喝一些驱驱寒。”

“嗯。”

何海君坐得最近,他耳朵不背,话都听的清楚。老头儿不禁有些动容,本来人有病痛,尤其是女人,难免会矫情忸怩。

但李承平会撑死了外头的强势,也撑死了这份忧国忧民的心。

或许她就应该是这样的吧。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可与平民百姓探讨柴米油盐,也可与官员共商国是。

而不是深居老死一生的后宅。

李承平平日素净,穿的最多的还是各式白色的料子,连簪子都懒得多簪一只,这天她回来,景韬乍看也惊艳了一把,到他回神时才发觉眼睛离不开她了,自感有些丢人,故意黑着脸道

“这身衣服妖媚,扎本王的眼,不好看,脱了。”

李承平最喜欢和景韬对着干。

既然景韬命令她脱,她就脱。

她面无表情的开始解衣服扣子。

这旁边灼桃和流光还在,见状相视一眼,两个人麻溜的滚出去带了门,已经将“白日宣yin”四个字打在景韬脑门上了。

“喂!”景韬气急败坏。

这时,李承平已经脱了外衣,景韬怒道:“你,你给我停下!”

李承平依言停下,也不说话,就抬眼看着他。

景韬脑中拼命守着底线。

“好好好,你喜欢穿什么就穿什么!你若气死我,看你嫁给谁!”

承平耸耸肩,把衣裳穿好后,下午又在府里见了陈明维和刘宇。

她示意下人将一个盒子递给刘宇。

“印章,名单和契约,二位大人想要的东西都在这里了。”

之前李承平处境最难的时候,都不愿意将手里压箱底的东西都交出来,怎么着这会儿

“两位大人心如明镜,本公主也不想兜圈子费口舌。二位大人收了这些,替本公主做几件事情,做好了,本公主功成身退,不耽误你们建功立业。”

“一,重新联系原先要卖赈灾粮食的商人和运输的货船,马车,本公主要以个人的名义买够赈灾的粮食。二,以南桓使馆的名义上奏为海平伯爵请赏。三,派遣南桓的匠人帮助北列建造船坞。至于打击假货,还有绸缎贸易的事情我着手解决。这比交易,两位大人觉得可还划算?”

陈明维叩首道:“臣定当为殿下竭尽所能!”

刘宇思索片刻,李承平把难办的事情揽走了。再提出的事情,可比那些容易多了。要是惹得小公主不肯出面,他还真解决不了,北列边贸司那边又要吵吵闹闹。

“殿下深谋远虑,臣佩服。”

“既然应下了,就跪安,立即着手去做吧。”

说完便离开,没留给他们一句废话客套的机会,公主的风范拿捏的恰如其分。

陈明维擦了擦额上的汗。

“我可以成就这一切,就可以反手毁了这一切,我能给出去,也随时可以收回来。”

她之前这话着实不是狐假虎威。

之后,数不清的指令如同雪花般通过西一阁发向南桓一曲堂,万里江山似乎尽在李承平掌控之中,她这一曲堂副堂主号令起天下来,做的如土皇帝般威风。

主要还是景熙给的钱多。

南桓临到头又不肯卖粮食,李承平不知道皇帝打什么主意。总之,官府会因为节省麻烦而找各种大商户买粮,这些人本来就操控着经济命脉,粮食出口的路子一打开,势必会造哄抬粮价。按外贸的程序走,只能从开放的五个通商城邑出货,手续多,路上又慢,怎么都不划算。

而且,她心里算了一把,这次鲁东的灾情不算重也不算轻,但北列向南桓求助了,以后也想借这个由头继续做粮食盐铁此类关乎国本的生意。这一次的生意做不下来,以后,止战通商也就是表面上的功夫,不关乎国本,想打仗的时候还是照样打。

景熙是打算他在位期间,南北关系不动摇的。

李承平得想尽办法给他这个诚意。

既然通过国家外交买卖粮食行不通,就以她南桓公主个人的名义买,这样就绕过了国家和国家间的桎梏。不光是最常食用的米和面,五谷杂粮番薯洋芋,只要是能充饥的东西都可以买,而且有分布各地的一曲堂,可以从中等商户的手里分散卖粮,分散购买便不会造成粮价哄抬。

李承平以她需要这些东西的由头来开单子买东西,东西到北列之后怎么处置就是她的私事,相当于做了个跨国代购。

不过,操作起来自然还有许多繁杂之事,李承平本是军长史出身,此事和筹措军粮的流程也差不多,加之南桓与北列的邮驿也方便,调动起她原先在做军长史时的人脉也很快。她管军队后勤时的人脉和经验,在这会儿用上了。就算是遇到些麻烦,南桓公主的名号压不住,就把太子李承怿搬出来。南桓皇帝要是敢让人给她使绊子,便相当于是在打自己止战通商的脸,这点脸他还是要的。

可以说,这事除了李承平,其他人还真办不成。

因为这件事情,皇帝大概体会到了和李承怿一样的快乐。

若李承平不是英王妃,皇帝真想把她提拔到户部去当差。

后来又感自己太过荒唐。

听闻将宁自小是和太子一起读书论道,南桓的琅玉居士以储君之格教授。正好近来他读了一本琅玉的书,正想知道是什么样的老头,才会这般离经叛道地,去教一个女童帝王之术。

古往今来,李承平从小就伴着国家权力中心而生养、嫁娶,始终围绕着权力巅峰。有这般际遇,她有帝王的气度,胸怀,能力似乎也不奇怪。

可是历朝历代这么多公主,也就只有一个李承平。

半月后,南桓使馆上奏为海平伯爵请赏,赏他平了东海的匪患,为开通海运保驾护航,同时愿意让南桓的匠人来北列帮助建造船坞,造大船。并且禀告筹措赈灾粮食的事情已经有了眉目,届时第一批南桓粮运的商船会在留云港靠岸。

将宁公主帮皇帝赈灾,什么也没要,就替海平伯要了这么一份赏赐。海平伯纵使平东海匪患有功,也没到让南桓公主用这么大的诱惑替他请赏。

还不都是为了英王么!

这样一来,北列朝廷为了论功行赏,得查楼家具体有什么功劳,必定查到楼家海军北上格族镇压崔青叛乱,且不论后头是不是英王指挥,楼虎征讨崔青途中病逝的消息也将昭告天下,楼家海军的这份大功劳,贺磊抢也抢不走了。

英雄枯骨,不会连同他们的荣耀一起埋藏在雪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