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可以随便背背诗词歌赋,确认眼神就知道自己是文明有礼中国人了。
不过在那个年代则远没有这么痛快。
秦始皇的征服和前面的“六世之烈”是有巨大差别的。
相当于他这一朝的疆土,扩大了近一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是在仅仅十多年间完成的,他未成年的那十年,秦国可爱着呢。
速度太快了!
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楚国人、齐国人、赵国人、燕国人、魏国人全部在短时间内迅速失去了祖国!(韩国就不提了,那点体量不吃劲了)
如果说秦再用一百年的时间去吞并六国,那么可以潜移默化的完成整合。
毕竟时间是最好的消食片。
但你这仅仅是十多年。
而且嬴政作为拥有着中华大地“第一次”的男人此时面临着比历朝历代都困难的问题。
它不是确立一门学科变成国学确定全民文化导向。
它不是确立一门宗教作为国教铺开国民整体信仰。
它要在已征服的所有国土和势力辐射范围内将文化交流与政令进行畅通无阻的推行。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让全世界的人都迅速认可我是秦国人并遵守秦国的规章制度。
这非常难。
因为两点。
听不懂和看不懂。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纵横,拜其所赐,各地都有方言,现在北方人到了guangdong,xianggang,和去ri本几乎是一样的,基本就别再指着耳朵能有什么用了。
你根本就听不懂。
不过这却并不太妨碍你与当地人的交流。
为啥?
因为整个东亚都是汉字体系的辐射范围,哪怕到了日ben、han国,绝大多数他想表达的东西,哪怕写的曲里拐弯,我们都是可以通过不连贯的汉字而猜出来的。
但,秦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比我们今天在东亚的局面困难多了,不仅各地的话听不懂,写的字也都不认得。
所以六国人民你要是到另一个国家要么就得带翻译,要么就是表演相声传统剧目《学聋哑》。
如果你想统一语言,还是算了吧。
别说语言了,哪怕你统一方言,这在今天都做不到,电视里现在都是普通话,但你到了我国的很多大好河山,人家说的是什么你还是连一个字都听不懂。
我说的并不仅仅是粤语闽南话这种高难度的,我大学宿舍兄弟是晋省人,他给家里打电话时我就一个字都听不懂,有时急眼了骂我我还以为是夸我呢。
语言是无法进行规范。
因为它根本无法量化。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时是请个老师专门教的吗?
肯定是一个村的语音平均值。
官府能规定某个村的调为“国调”然后派全村人去世界各地普及你村话吗?
他到了地方没两天准被当地方言带跑了。
我发小自从去东北了四年大学就再也没撂下“这嘎,那嘎,干哈?山炮!···”
所以此时,文字的担子,就变得非常重。
嬴政力主拍板进行了文字统一工作。
还是李斯(这个人几乎独挑了统一后有秦一朝的始末),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六国的异体字。
别看还是看不懂,但小篆字体在大篆字体(周礼所用的字体)脱胎,已经将曲折的笔画变成了更简单,更直的笔画形式了,经测算,秦朝的文字系统大概减少了多达四分之一的前秦书写方式。
由此也可以想象,过去写个字得多麻烦。
更重要的是,这个字是要刻在竹简的,那么复杂你想累死人家呀。
更为可喜的是,秦始皇不仅采纳了小篆,还采纳了程邈整理出来的隶书作为两套并行方案。
隶书的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这也是我们今天汉字书写的大体原型。
这一重大的突破使隶书相对于小篆,更加的简易,更加易于书写,并很快就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追捧,成为了老百姓们的日用文字。
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
自此,官方与民间的表达双轨制也基本确立。
这不仅体现在“字”,也体现在行文,过去写字刻字不易,竹简也是金贵东西,所以说话必须要言简意赅。
这也就渐渐的衍生成为了所谓的“文言文”,它类似于古代的电报。
当然,现在我们学的文言文和古代老百姓说的话是不一样的,老百姓是不会“之乎者也”的,这也好比我们今天的官府报告虽然已经极其接地气了,但老百姓还是不太容易看得懂一样,是需要“专家”进行解读的。
当然,简化虽然好,但也不能一味地简化,不见得越简化就越漂亮,越适用,就好比我始终认为女孩子穿几根线满大街跑远没有穿旗袍漂亮,简化字没有繁体字有美感一样。
无论是字还是人,穿太少了,缺乏美感。
凡事要有度。
统一与简化的文字,不仅从日常交流等文化层面帮助秦国完成了消化六国的第一步,他还衍生出了影响千年的另一项制度。
官僚制度。
现在我们一听到“官僚”这俩字,就知道不是个好词,这个词代表着高高在,代表着推诿扯皮,代表着效率低下,但实际,这个词的原本含义以及整个的官僚系统,几乎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几项发明之一。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25日到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