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蹊牛
楚王领了兵马浩浩荡荡,直向郑都而来,吩咐军士严守军纪,不得扰害百姓,一路上秋毫无犯,远远的望见郑都,安营扎寨。楚王早得到巫臣消息,了解到郑侯的态度,但是郑国这么多年来,朝晋暮楚,像那风中的草,虽郑侯愿和,没有强大的实力不足以坚定郑侯求和的心。第二一大早,楚王下令全营拔寨,进军郑都,旌旗招展,喊声震,车骑在前,弓箭手张弓搭箭,步兵在后,乌云一般压了过来,走的一程,又命令全营肃静而立,鸦雀无声,这样行进一程,又休一程,大军渐渐逼近郑都,军士擂起战鼓,呐喊扬威,楚王令人在军阵内架起浮塔,亲自上了浮塔眺望郑都城内,见城头隐隐约约隐藏着兵士,城内百姓尽都藏匿在家中,街市空荡荡无有一人。
当夜楚王分派人马安排攻城,左军子重,右军子反,楚王带了公子谷臣等坐镇中军,先锋队连尹襄老,令左军第一,右军第二,先锋队第三,如此轮番叫阵,并嘱咐下去只要震慑郑国上下,无须拼命,这样一连五,郑都城内不见动静,没有一支兵马应战。这一日正轮的子反右军。子反焦躁,心千里来伐不速战速决,却听巫臣的话只做佯攻,这样下去白白耗掉粮草,也不见什么郑侯出来纳降,今日出战一定要给郑国看看楚军不是来逗他们玩儿的。
刚明亮,子反就督促军士准备停妥,大开营门,鼓舞喧,旌旗乱展,杀奔郑都城下,架起云梯,弓箭手遥遥的张弓搭箭,助军士攀城厮杀,另一边,众军士扛起滚木向郑都城门猛烈撞击,一时间郑都城外风尘满,杀气弥漫,呐喊声浪此起彼伏,楚国兵士早按捺不住,几日来筋骨都懒散了,闻得攻城令下,个个奋勇争先,吓得郑都城头守卫惶急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就在子反带领将士连番冲击的当儿,郑都城门东北角突然崩塌,数十丈城墙倒陷,子反闻报整顿兵马掩杀过去,没等进城,远远的看见城内百姓、兵士守卫惊慌乱窜,哭声震,大军扑压过去,就看到那崩塌的城墙内奔出一队人马,旗号上打着公子家,在城墙外列阵,那些郑国兵马见楚军冲锋阵势早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个瑟缩着发抖,子反看了哈哈大笑,“这等孱弱,怎么能抵挡楚军冲击!”正要下令掩杀过去,却见对面郑人兵马中奔出一个人来,乘了车急急的赶到这边,远远的就喊,“将军且慢攻城!”子反将来人拿了问话,那人见是子反,连自己本是巫臣先生留在郑国的随从,巫臣先生有话攻城之日务必拜见楚王。子反听了很不高兴,眼看郑都城破,正是攻城时机,待要继续进攻,又怕楚王发怒,便下令权且扎住阵脚,命人带了这人去见楚王。对面的郑国兵马早急急的奔回城里去了,只留得一队守卫在残悄悄张望。
巫臣随从见了楚王将巫臣文函奉上,楚王打开看,上面写着八个字“示之以德,下可得”,沉吟半晌,吩咐专人拿了楚王号旗勒令子反退兵返营。子反一万个不情愿,回到营中见了楚王兀自怨怪不已,楚王哈哈一笑,“巫臣先生识见不凡,郑人既然见到了我们楚军的声威,想必早已吓破哩,区区一座郑城唾手可得,但是我们此行名为伐郑,意在晋国,打烂了郑国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不如退兵示之以德,如果郑人不服,再攻城不迟。”子反心中怏怏,暗自埋怨巫臣抢功。
郑国公子家见楚兵退了,赶忙报告郑侯,郑侯召集群臣商议,众人只姑摇头叹气,没有一个来拿主意。公子家见了,向郑侯禀报,“楚军兵退,显然有让我们怀德之意,如果现在降楚,恐怕惹怒了晋国,不如派遣使者再往晋国求援,楚军不见我们归服,势必再次围攻,情势急迫,郑侯可斟酌,到时晋国也无有怨责。”郑侯听了,觉得公子家的建议可行,又见群臣没有其他意见,便请皇戌马上派人再次去晋国求援。皇戌也无可奈何,按郑侯意思即刻派人赶往晋国。
楚王退兵,见郑人将城墙重新修葺,却不见郑侯归服,便决定再次施压,于是整顿军马三军出动,在郑都城外扎寨。子反子重亲自督战,连尹襄老率领兵士连番滚木撞击城门,不一城门被破,楚王号令进城,严禁骚扰民居,不许掳掠。楚军浩浩荡荡依次进城,却不见有郑人军马抵挡,个个依楚王命令,全体肃然,城内百姓见了也不再躲藏,竟然蜂拥街头张望观看。
兵马秩序井然,一路向郑宫行进,远远看见前面郑侯裸了上身,背负荆条,牵了羔羊率领群臣迎面走来,见了楚王,郑侯面色惭红,“寡人不自量力,不能归服大国,触怒君王降罪,寡人知罪。生死存亡全在我一人,愿望君王思量先人旧好,不使郑国百姓流离失所,免兵燹之祸,寡人愿意附庸大国!”子反子重怂恿楚王不要中了郑人狡计,这番放过,他日又反,不如趁机夺了郑国。楚王见郑侯落魄如彼,心下不忍,思及夏姬,又想起巫臣示之以德的话,便下令退兵出城。郑侯见楚王仁德,亲自到楚军阵营劳军,将公子去疾在楚营为质。
子反子重见楚王几次三番退兵,知道楚王接受了巫臣的邪,心中大为不满,于是面见楚王再三撺掇对郑侯不可放过。楚王听了不以为然,“你们应该知道本王此次北伐目的在于打击晋国,重振我们楚国威风,如果占了郑国,千里之遥怎么做到有效控制呢?只要郑国臣服,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下一步等待晋国来援,彻底将晋国的气焰打下去。再了,你们不记得当初伐陈申公怎么的吗?蹊田夺牛,哈哈,虽然申公有讥笑本王的心,可是要让中原归服楚国,也要学一学中原的礼义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