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最鼎盛的时期当属郑庄公时,其后陷入国家内乱凡数十年,郑厉公即位时尚能做到中兴,郑厉公一死,郑国再也没有抬起头来过。事实上郑厉公时期也没有了郑庄时的风光。一方面是国家内斗,一方面是各国相继崛起。郑国内斗,其实对国力并没有多少损耗,无非是祭足专政,这个不行换一个而已,不管谁在位都是祭足了算。
祭足死,郑厉公趁机复国执政,此后国家在国际上多少有了些起色,但这个时候齐国宋国已经走在了列国前面,对郑国多方打击,从郑国本身来讲算是中兴,至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早已被齐宋拉开。到了郑文公,下更是热闹,齐楚晋的硬派人物相继出场,齐有齐桓公,楚有楚成王,晋有晋文公,这个时候的郑国迅速衰落,几乎是谁强服谁谁是大哥的存在,一点脾气都没樱
话郑庄那么牛气哄哄,为什么到了后代子孙彻底玩完,而且几乎是一夜之间完蛋了呢?
首先必须明白的,郑庄所以能被称为春秋霸,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周王室的关系。因为郑庄的爷爷郑桓公,他的老子郑武公对周王室的重建有功,郑国毗邻周,又是自家兄弟,周王室出了问题,率先赶到的自然是郑国。周室东迁,郑国功劳最大,收益最大,当时周子尽管威严不再,但是毕竟是下宗主,列国还是很给面子的。郑国因为与周王室的关系,控制了许多的政治资源,有着丰厚的周王室人脉,于是趁此机会兼并了周边的几个不起眼的国,率先崛起,在列国中威望比较高。
但是这个列国不过是卫、陈、鲁等国,至于齐晋楚,尚在发展中,没有过多的参与国际事务。郑国所谓霸也是打着子的旗号,挟子以令诸侯,对周边的许国、卫国等弱势国家进行征伐。郑国的春秋初霸,是踩着周王室的头完成的,跟周王室后来的关系闹得很僵,实话,周王室的没落与郑国有很大关系。周郑交恶彻底让周王室在下尊严扫地。
郑国与周王室本是相辅相成,郑国借周王室的大旗呼风唤雨,周王室一衰,郑国也受影响,大家都不给周王面子了,郑国的挟子以令诸侯也没有了效用。即便后来郑厉公重新修复与周王室的关系,也于事无补。周王室已不是那个“率土之滨,无非王臣”的强势西周了。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郑国本身的地理位置。郑国处于中原腹地,算是四战之地,无任何险可守,四周都是强国,很难扩张,南有蛮楚,北有强齐,又出一个晋文公,疲于应对,朝晋暮楚,朝齐暮楚,夹在大国之间,但凡国际上有风吹草动,郑国首当其冲。郑庄时还能耀武扬威,一旦齐晋楚崛起,彻底露出原形。
就算郑厉之后郑国有政治上的强人,也难免陷入与国际上四面强国的冲突之郑齐晋楚都是从边境崛起的大国,背靠险,进可攻退可守,有军事扩张的资本,郑国有什么?四面受敌,别后世郑国君主懦弱,即便郑庄在世,能勉强维持安稳局面就不错了。郑文公能做的也不过如此,谥号“文”实在是给足了面子。
郑厉公死,太子文公即位,这个郑文公寿命好长,至少在位执政长达四十五年。郑文公的这些年,过的很狼狈,前后经历了三位强人,一是齐桓公,一是楚成王,一是晋文公,三强都有图霸中原之心,郑国处于中原腹地,是各国称霸路上的跳板。换言之,郑国臣服齐,则齐霸,臣服楚则楚霸,臣服晋则晋霸,可以是诸强必争之地。
郑文公也知道郑国的在下的形势,与其奋力抗争,不如老老实实做一个投降派,谁来打则服谁,齐强服齐,楚强服楚,晋强服晋,没办法的事,国寡民夹在大国之间,摇摆不定,也亡不了国,毕竟春秋争霸要得是国际地位,就算哪一强要军事兼并,下诸侯也不同意,没有哪一国有吞并下的实力。郑国就是春秋霸主的风向标。
有人郑文公没有识人之明,国有贤能而不用,重耳过郑而无礼,事实上有点太自视过高了。郑国夹在诸强之中,没有扩张的资本,苟延存活才是第一要务。依靠齐国吗?楚国来伐,依靠楚国吗?晋国来伐。郑国只能是看两强斗,谁胜就服谁,只能如此。
批评郑文公识见短浅的大约两人,一是晋文公重耳,一是烛之武。
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这时候的国际局势齐楚有昭陵之盟,齐桓公组织中原联军伐楚,达成昭陵和平协议,也就是楚国你们在南边玩你们的,不要涉足中原,咱们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郑国态度上是附属齐国,后来齐桓公死,齐国内乱,楚成王开始图谋北进中原,并且打败了宋襄公,已经是实际上的霸主。郑国又附属楚国。然后晋文公重耳逃亡路过郑国。
重耳过郑,郑文公没当回事,叔詹表示可以热情接待下重耳,郑文公各国公子路过郑国的多去了,个个都热情接待,赔大了,我们国没那个财力。叔詹心狠,也为后来付出了代价,叔詹重耳在国际上有贤名,既然不热情招待,不如杀了他。文公也没有听。
这里面有问题。一是郑文公的态度,一是叔詹的态度。郑文公向来就是谁强服谁的主儿,想让我们郑国服从,你们打打看,我倒是觉得郑文公挺有趣,我们不争霸,也没有争霸的资本,你们爱谁争谁争,谁打赢了我就跟谁走,我也不跟谁去套近乎拉拢谁。这是郑文公。叔詹的话很有些对重耳的敌意,严重怀疑叔詹是晋国晋惠公的人,想假借郑文公的手除掉政治对手。但是郑文公不上这个当,你们玩你们的,我不趟这浑水。现在楚国最强,我们跟着楚国走。
后来重耳返国,意欲图霸中原,联合秦国伐郑。晋文公伐郑的目的很明显,一是拉拢秦国一起来,试探下秦国的态度,如果秦国来,则伐郑,如果秦不来,我看晋文公伐郑不好,为什么呢?秦国也有进取中原的心,不过是因为晋国横亘在东,晋文公伐郑,有后顾之忧,便是秦国。另一点就是示威楚国,告诉楚国我们晋国准备伸手管管中原的事了,楚国老兄给个面子。晋文公伐郑,一箭三雕,名义上是当年过郑没有受到礼遇,实则别有用心。
敲打郑国,是告诉下诸侯,你们该选边站队了。于是秦晋联军伐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晋文公伐郑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对他无礼,更重要的如上所且贰于楚也。有人推荐了烛之武,烛之武有点情绪,发点牢骚,意思是我年轻时都不用我,现在我都七十了,能做什么呢。郑文公也不计较,是我的不对,但是国家真有了危难,你有什么好处呢?
我以为秦晋来伐,郑文公丝毫不担心,大兵压境投降就是,老大哥楚国要看不下去,可以去打晋国,我郑国区区弱国,怎么能敌得过秦晋联军呢,你们争霸自然拿我们国开刀,既然有事,自然你们也要出头,不能怪我们不抵抗。不过出了一个烛之武,让他去玩玩也不错,玩不赢再。
烛之武不辱使命,成功劝秦国退兵,秦国一退,晋国跟着也退了。这可以看出晋文公的目的何在了。郑文公的算盘,你们打你们的,我只是来看戏的。谁打我我服谁,谁不让我服谁,你就去打谁,打赢了我服你。你看郑文公舒服的很呢,坐山观虎斗。郑文公也许没有识人之明,但他却有识下之明,他知道郑国不需要贤能之人,我们又不称霸。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郑文公可谓识时务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