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0章 楚兴(1 / 1)九折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史公笔下的楚宣王平平无奇,记述过程中,反复强调国际大局,宣王时期,秦齐韩魏赵列国之强。宣王在位三十年,似乎无可记者。事实上我们再加以简化,关于楚宣王的记录,不过是三十年,宣王卒。

宣的谥号,本就是一种美谥,褒扬意味浓厚,而从历史看,享影宣”字谥号的一般为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中兴之主。可以比较下关于谥号“宣”的意义: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看上去非常的美好。

至少我们可以判断,在楚宣王执政的三十年,楚国是处于一种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国内安宁,对外不受辱,差不多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局势。

首先,宣王承自肃王,往前看是悼王,悼王时任用吴起变法,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内贵族对公室王权的压迫,这使得楚国往后几十年近百年没有受到国内政治的动荡,从这个意义上,楚悼王的功绩非常大,影响了后来楚国近百年。到了肃王,利用吴起遇害的机会,打击贵族势力,当然反面的作用便是国内人才方面暂时处于一个断代或者断层,但是国力并没有削弱。肃王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休养生息,隐忍求安。

看上去肃王的十一年不算光彩,常常受到外国势力的侵犯,但不至于伤筋动骨,也正是肃王在政治上的谨慎,为宣王时期乃至威望时期做了一个极好的铺垫。楚国历史上宣威时期可谓达到强盛的巅峰,无疑这是悼王肃王父子的为政结果。

楚宣王时,已经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各国间恃强凌弱,唯力是强,争霸的局面早已远去,而兼并战争如火如荼。楚宣王即位后一方面继续在国内改革,积聚力量,一方面把握有利时机也参与到兼并战争中去。

楚宣王十二年,楚伐魏。十六年,伐魏救赵。二十六年,二十七年,灭亡陈、蔡。

客观的,楚宣王的一系列政策应该还是借鉴了吴起的东西,尽管吴起在悼王死后被国内贵族势力攻杀,短时间内肃王没有继续铁腕改革,而是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办法,安抚内部贵族势力,毕竟国家的运作需要人才,实际上王权公室已经大大增强,到了宣王基本上开始慢慢恢复吴起的一些做法,这使得楚国经济蒸蒸日上,国内又平稳,才有了宣威的巅峰。

荆宣王就是楚宣王,楚地自古也被呼为“荆”,故而言之。

昭奚恤,昭氏,名奚恤。战国时楚令尹、封君。封于江,因称江君,掌握楚**政大权,位高禄重,敢于直言,在诸侯间颇有声望。为此,仕于楚的魏人江乙向楚宣王屡进谗言。他不为所动,仍进谏如前。

昭奚恤是位名臣,要单独拿出来一,据江乙讨厌昭奚恤,应该是昭奚恤在国际上的声望很高,宣王有点吃醋,而江乙借此些昭奚恤不三不四的话。但是看起来很好玩,江乙也不是那种坏的不行的人,也没有做出很不好比如陷害忠良的事,只是喜欢迎合宣王些有趣讨喜的话,然后拐弯抹角的贬低下昭奚恤。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就是来自江乙的口吐莲花,得非常漂亮,很幽默,很值得玩味。当然江乙在这里讽刺昭奚恤,或者给宣王面子上加点粉,让宣王开开心,也不错。从话方法上来很妙。这即是所谓的讽言,借助类似的故事,把要表达的东西藏在里面,听起来很愉快,又非常舒服,而且不得罪人,听者自己去琢磨。假如我是昭奚恤,听到这些话,也只能是微微一笑,并不那么讨厌江乙。

下面把江乙的舌绽莲花表达一下:

楚宣王问群臣,“听北方诸侯都害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老虎寻找野兽以便吃了充饥。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您不敢吃我,帝派我掌管森林中的野兽,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是不是很有趣呢,就算江乙借机骂一下昭奚恤,想来昭奚恤会哈哈一笑,感叹这家伙的语言艺术,并不放在心上去。甚至觉得宣王身边就需要这样的人来宽心舒怀,又不妨碍昭奚恤在政治上做事,宣王那又得江乙的话来揶揄下昭奚恤,彼此欢愉,蛮不错的。

不可否认,楚宣王赶上了一个好时期,国内安定,没有压迫到公室王权的贵族势力,国际上各忙各的,新兴诸侯韩魏赵频繁的跟周边国家发生冲突,楚国四围相对比较安静,没有外部的威胁,又有贤良的大臣辅佐,乐得享成。宣王在位三十年,没出什么乱子,似乎看上去也没什么大的建设,大体上就是顺其自然,休养生息,时机对了便出兵出去转一下,看哪个破国家,顺便收纳收纳,比如陈蔡之流。总起来国家向上,一片鼎盛气象,史称楚宣中兴。

他就是妇孺皆知的“狐假虎威”中被影射的主角,楚国令尹昭奚恤。讲故事影射他的是江乙,下面细。令尹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掌握军政大权,是楚国非常重要的官员。

后世史料中关于昭奚恤的记载,多半表现他的睿智与忠良,昭奚恤颇有楚国文王时令尹子文之风。楚国贵族有三闾大夫的法,“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三闾大夫是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昭”、“屈”、“景”三族,都是楚国王族的分支,昭奚恤便是“昭族”中的杰出人物。

故事的原文很长,来自刘向的新序。这个故事充分表现了昭奚恤对“国之宝器”良臣的理解,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向秦国展示了国之兴衰在乎贤能良臣的楚人信念,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案例。

简要记述故事如下:

秦国自恃强大,想伐楚,然后派使者前往楚国试探虚实。使者在楚国得意洋洋,希望看一看楚国的国宝。宣王一听,问大臣,我们倒是有些宝贝,和氏璧,隋侯珠,这个算是他们的国宝吗?大臣都没有主意,感觉秦人来者不善,不单纯是为了欣赏国宝而来,不知如何应对。

昭奚恤站了出来,表示国之宝器在贤臣,不在珠宝玩好之物,愿意承担接应使。昭奚恤马上安排人建筑观宝台,邀请秦使上台观宝,并分别安排国内重臣一一列坐台上:客欲观楚国之宝器,楚国之所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民各得其所……为国家达成这些的都是我们国家的国宝,他们就在这里,若怀霸王之余议,摄治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这话的慷慨铿锵,充满大国气象,你们要是讨论称霸下,有我昭奚恤在此,恳请观宝吧。

秦使者反,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遂不伐。

若怀霸王之余议,摄治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这就是昭奚恤,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尊严,使得强秦不敢忽视对待。有昭奚恤这样的良臣,才是楚宣王得以中心国家砥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