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出宫后,径直走向外城,来到了一处类似茶馆的场所。
这是新设的读报所。
因为是试验性质,所以,赵祯只是在东京城内设了四座读报所,里面安排读报员专职为百姓读报。
由于面向的是普通大众,所以设在了外城,东南西北各设一处。
进入读报所,赵祯顿时心中一凉,果然好冷清。
昨日,他已得到二宋兄弟汇报,言道读报馆人气日渐不兴。
看着偌大的读报馆内,只有两三个白发老翁,赵祯忍不住暗道:这哪里是“人气不兴”,明明是“人气不行”。
莫非是时间不对?
好吧,不找借口了。
看来,培养大宋老百姓读报,哦不,听报的习惯,任重而道远呀。
读报员读的很认真,抑扬顿挫,但是下面的老翁却听得昏昏欲睡。
这三两个老翁估计是来这里找睡觉的地方的吧。
读报所内部设计类似于后世的剧院,在最里面有一处高台,读报员在面读报,下面设置一排排长椅,供老板姓听报时歇息。如今却沦为老翁的睡床。
原本赵祯还准备将四处读报馆全部视察一遍,但看了这一处,其它三处也不用去了,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其实,一开始读报馆里并没有这么冷清,东京城的老百姓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还是挺重的。但不过半月,读报馆就日渐冷清,到了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气了。
再看《宋报》的内容版块:时政、诗词歌赋、数学知识。
然后就没了。
赵祯似乎明白了原因。
《宋报》的内容太正规了,这完全没有抓住普通人的兴奋点呀。
老百姓对时政感兴趣的有多少?诗词歌赋能听得懂吗?至于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更是天书吧。
不如多写点朝廷高官的花边新闻,比如某某大员新添了一房小妾,再比如某某大员内宅不宁,众娘子争风吃醋……诸如此来,定能抓住普通百姓的兴奋点。
再者还可以连载一些……
赵祯的思路一下被打开了。
然后,他离开读报馆,前往宋报馆
宋报馆就是《宋报》的办公地点,紧邻进奏院。
虽然读报馆人气冷清,但《宋报》的销量却还是不错的,对于底层官员和士子来说,《宋报》就是甘霖,给他们那久旱的心带来了滋润。
首先,《宋报》刊发的更快,每五天就出一版,远比邸报的效率高得多。
其次,《宋报》的质量要好得多,字迹清晰,而且还不那么掉墨。
最后,关键的一点,《宋报》它便宜,只需五十文就能买一份,童叟无欺。
这价格比之邸报简直是太良心了,邸报那乌漆嘛黑的玩意,一份至少要百文,甚至是数百文,价格多少,完全看进奏院官员的心情。
而《宋报》的价格却是固定的,就是五十文,不多要也不少要。
这一下,底层官员和士子们还不蜂拥而来。
原本,赵祯办《宋报》是准备赔本赚吆喝的,却未料第一期出来就卖了近四千份,毛收近两百贯,而《宋报》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时政随便拿来用,数学知识同样如此,诗词歌赋二宋自己就能写,要不就向同科好友邀稿,而且被邀稿者还丝毫没有收稿费的意思。
若非赵祯一再强调一定要给稿费,并且将诗词的价格硬性定在每首在两贯到十贯之间,具体价格视质量而定,二宋也不会给人稿费。
在他们看来,这完全是帮人扬名的好事,怎地还需要付钱?
再说了,对于文人来说,谈钱太俗。
一期报纸一般只登两首诗词,成本最高也就增加20贯,事实却不过这个数字的一半。
如此算下来,一期报纸,最高成本也就是油墨纸张,纸张加油墨,每一份报纸的成本约20文。
抛出稿费和油墨纸张成本,第一期报纸报纸净赚近110贯。
当然,这没有将前期的投入算进去。
为了改进印刷术,赵祯可是特意让工部匠人烧纸了陶瓷活字,这种陶瓷活字耐用且印制清晰,比之木活字要强不少。
木活字用久了容易变形,一般一个字用数十次就变形的不能再用了。
陶瓷活字却没有这种缺点,而且陶瓷活字比之青铜活字质量更轻,耐久度也不错,十分实用。
此外,工部也对油墨进行了研制,之前进奏院使用的油墨有很大的缺点,太容易掉色了,手一摸就沾一手黑。
目前工部研制出来的油墨虽然还远没有达到赵祯要求,但比之以往的油墨也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良。
这些都需要成本投入,不过是以政府名义投入,所以没有算进《宋报》成本内。
宋报馆,二宋都在。
两人见到赵祯,大吃了一惊。
官家经常出宫微服出巡的事情,二人虽有所耳闻,但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
“《宋报》需要进行改进。”
主编室内,赵祯直接切入正题。
“请官家示下。”
二宋忙道。
“增加三个板块,新闻、戏曲和。”
赵祯道。
“新闻也就是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大致就这么个意思。这需要专门派人搜集东京城的新鲜事,当然只是目前,以后也不局限于东京城,天下之事都可,就算是辽国或者其他小国的新鲜事亦可。你们可以理解为话本,不过我说的可不是短篇话本,而是长篇,这样一来,可以增加读者的粘性。”
赵祯看到二宋面现茫然之色,于是解释道。
事实,天朝很早就有出现了,东晋时期《搜神记》就是,不过,此时间还没有这个文体一说。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25日到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