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这最初是崩坏3年卫国战争中一首歌曲的名字,由于其影响力甚大,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后来被安置到了一种火炮上。 这种多轨自行火箭炮由时任大校的冷鸢亲自派人设计,相较于旧时代的野战炮而言,这种火炮精确度低,承载吨量但其价格低廉,易于生产,且装弹时间短,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火药倾斜至目标地点,往往一台火箭炮就能对四五平方公里的地域展开火力覆盖。 由于其火力特点,这种火箭炮非常适合打击敌军步兵集结群,野战工事,以及高密度装甲突击群,对付成群结队的变异生物更是有奇效,堪称共和之辉的一大杀手锏。 它有16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以射出32发火箭弹,极速射下装弹时间三分钟,一次齐射所需时间十秒不到,且能装载多种弹头,最大射程达到十公里。 这种火箭炮一开始被研制出来的时候,专家们对于其命名争执不下,有人觉得应该用标志性地名,也有人觉得应该继承旧时代的风格,用“型号加口径”的标准方式命名,还有人觉得应该取一些凶狠的名字,例如“饕餮”,“獬豸”等,彰显其霸道特点。 而最终,冷鸢力排众议,赋名其为“秋海棠”。 此名一出,众人皆数惊叹。 这等凶悍狂暴的杀人凶器,在配上诗画柔情般的名字后不仅没有突兀,反倒是让人联想到了一副感人至深的画面,那是属于他们一代人的故事,那是卫国战争中的热血澎湃:祖国的姑娘相送情郎走上战场,她为他题诗书画,他为她守卫家乡! 令人胆寒的战火与美如天籁的嗓音杂糅融合,狂暴狰狞的大炮与传唱万里的歌曲交相辉映,秋海棠!世间再无比这更适合的名字! 在而后的时日中,秋海棠火箭炮由于价格低廉的特性,被共和之辉大规模装备并生产,主要配备于荒野远征军中,其大规模火力覆盖的特点为远征军杀伤变异生物集群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可是现在,这个以卫国战争歌曲命名,被广大士兵与民众所传唱热爱的同名火箭炮,却是将炮口对准了流着一脉之血的同胞。 许昌,这个古老的城市在崩坏元年的灾难锐减了70的人口,但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度过了这一劫,被北方叛军重建后人口有所恢复,达到了150万。 而现在,秋海棠的獠牙毫不避让地咬向了这些无辜的平民,16条发射滑轨上装载着凝固汽油弹头的火箭弹,而且全部都是集束炸弹,它们在半空中会分裂成漫天的子母弹,每个弹头内至少装载100颗凝固汽油弹片,一洒便是数公里的覆盖。 39个秋海棠炮兵营,总计402门秋海棠同时齐射的声势与威力都是非常可怕的,炮兵们哪怕戴着厚厚的耳塞也被震得耳膜发颤,无穷无尽的炮火犹如灭世的星陨般落在城市中,所及之物皆数化为火海,每一寸土地都有至少十颗以上的子母弹照顾。 酒馆,餐厅,剧院,车间,学校,民宿没有任何地方幸免,炮弹也不会因为你是老人,女人,或者小孩而有所留情,它们不分善恶地吞噬着一切生命,让整座城市熊熊燃烧。 冷鸢站在炮兵营集结地附近,暗紫色的眼眸中倒映出燃烧的城市,她突然伸出了手,做了一个手势。 传令兵顿时心里发颤,这个手势的意思是极速射! 在极速射命令下,炮兵们会拼尽全力加大火力密度,在短时间内发射尽可能多的炮弹,甚至有可能超过火炮原本的设计射速。 命令被传达到各部后,虽然炮兵们已经浑身发寒,但他们别无选择,这就是战争,服从他们必须服从命令。 炮火变得更加猛烈了,秋海棠的弹药就像暴风雨般席卷许昌,淅淅沥沥地吞噬一座又一座房屋,砸碎一个又一个人。 许昌城内,不仅平民们乱了,守城的叛军也已经乱了。 这些士兵原本还在睡梦中,因为还没有到守卫换班的时间,可是当他们睁开眼看到炮火来袭的时候,这些士兵惊愕地发现,昨夜负责警戒的岗哨已经全部人头落地,所以敌军炮兵接近的时候连一声警告都没有传来。 叛军们顶着漫天的炮火,拼了命地向城墙跑去,往往跑出来一个120人的连队,成功登上城墙的就只剩一个30人的排,而当他们寄托希望于火力凶猛的城防炮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顿时胆寒。 这些架设在城墙上的城防炮,绝大多数都已经被摧毁,就算偶尔还有几台幸存下来,但根本无法给予有效的还击。 不仅是城防炮,一些布置于城墙之下,用于高角度吊射的野战迫击炮亦是如此,所有守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地平线尽头的秋海棠火箭炮疯狂轰击许昌,他们没能有任何还击手段。 噩耗还在上演,当高级军官慌不择路地跑进指挥部,希望政委传达指示时,他们却只看到政委的无头尸首,以及桌上两杯已经凉了很久的茶。 城市的防御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城防炮被毁就意味着手被斩断,最高指挥官死亡就相当于大脑被毁,那么最终剩下的就只剩一双腿,一双用于逃跑的腿。 临时指挥官接过了指挥权限,终于在惨烈的伤亡中做出指示:放弃许昌,所有军民即刻撤离! 然而,这个命令刚传达下去,撤离的士兵和百姓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城门被堵上了! 为了防御大型变异生物冲击,城墙的城门常年挂着千吨重的铁闸,这些铁闸本来是可以通过机关进行升降的,可现在机关已经被不明人士摧毁,原本用来保护平民的铁闸这一刻变成了阻挡逃生的障碍! “传令下去!把所有能用的火炮都调集过来!把这铁闸给我轰开!”临时指挥官抓过了传令兵,呲牙咧嘴地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