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春意上楼来问楚辞,
“大少奶奶,采莲下午要做甜品,问说昨天的甜品你吃得还习惯吗?
喜欢的话,她今天多做一点,再给您送过来。”
“采莲下午也要做是吗?那可不可以顺便教教我啊?我想学。”楚辞顿时一脸期待地看着春意问道。
她也想学,学了以后就有机会做给赫连兰若吃。
“不会,大少奶奶您想吃的话,让采莲姐帮忙做就好了。你还亲自动手啊!”春意笑着摇头。
“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总不能每次都麻烦采莲。”
“那我去学好了,等我学会了,我做给大少奶奶吃。”
“我就是想学而已,你就别剥夺了我这点兴趣,行不?”楚辞半开玩笑地说道。
春意跟着笑了。
后来采莲答应了,说大少奶奶想学随时都可以的。
下午,采莲过来竹园做甜品,顺道教大少奶奶。
“大少奶奶,您是想学了做给大少爷吃吗?”采莲半开玩笑地问了一句。
“我可以做来自己吃啊!”楚辞一囧,笑着应道。
没想到自己的那点小心思,都被采莲给猜中了。
“大少奶奶,想吃的话,我随时可以帮大少奶奶做的。”
“那以后你结婚了,我不是得去你婆家找你了。
我还是将你的手艺学到手,这样以后就不用愁了。
反正技多不压身。”楚辞半开玩笑地应道。
“大少奶奶,您太贤惠了,只是我教不好,大少奶奶您别见怪。”采莲笑道。
“没有教不好的老师,只有学不好的学生。”楚辞摇着头。
“大少奶奶,太会说话了。”
后来,采莲就一边做甜品,一边教楚辞。
楚辞觉得看别人做好像很简单,自己亲自上阵,就难多了。
不过还好,采莲一边做,她一边学,一边做笔记,回头自己再做试验几次,应该就没多大问题。
春意在一旁观摩着,脸上满是笑意。
“春意,有啥开心的事情,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开心一下,独乐了不如众乐乐嘛!”楚辞抬眸看向春意并说道。
“没有,就是看大少奶奶跟好学生一样认真学习,好可爱啊!”春意笑着应道。
楚辞俨怒地瞪了春意一眼,
“你不如说我动作很笨拙,来得有信服度。”
“大少奶奶应该没学过厨艺!”
“实不相瞒,还真没学过。”楚辞不好意思地应道。
她还真的没学过做饭,小的时候,都是母亲在做饭。
后来基本上都是保姆在做。
曾经有想学,就依样画瓢地拿着淘米的盆,盛了一些米,刚要洗,保姆进来,喝斥了一句,
“你在做什么?”
她一惊,手一松,盆掉在地上,米撒了一地。
保姆生气地将她轰出厨房,再后来,就更没机会学了,所以她真是不会做饭。
“大少奶奶天生就是少奶奶的命,不用学的。”采莲笑着说到。
“还是学一下比较好,以前是没机会学,现在有机会,还是想好好学。”楚辞认真地说道。
这句话还真不是虚伪的话,而是实话。
事实上,楚辞也确实学得很认真,不清楚的地方就问,然后详细做着笔记。
连春意也都觉得大少奶奶确实是真心想学的。
做了甜汤,又做了手工饼干。
楚辞做的没有采莲做的精致好吃,但因为也是采莲指导的,味道也算是不离十。
楚辞本身则是相当的满意了。还沾沾自喜地夸到,
“感觉自己俨然就是个大厨。”
说得春意和采莲都笑了,楚辞自己也跟着笑了,补充了一句,
“名师出高徒嘛!”
下午的忙碌和热闹,冲淡了上午的郁闷和狂躁。
黄昏的时候,楚辞还和春意一起去打理菜园。
晚上到主屋吃晚饭的时候,赫连夫人问起了楚辞早上的事情,
“管家说上午你姐有来看你是吗?”
“是啊,楚恋有过来。”楚辞有些尴尬地应道。
婆婆早晚会知道的,因为管家一定会汇报的,所以楚辞并不奇怪婆婆会知道。
只是有些事情,提起还是会尴尬。
“楚辞,你们家的情况我多少也了解一些。
以后有什么事,你就跟妈说,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不用见外。”赫连夫人婉转地说道。
“我明白,谢谢妈!”楚辞道谢着。
赫连夫人点到即止,并没有继续往下说。
楚辞对此倒是颇为感激的。
毕竟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她并不愿意多谈。
晚上自习后,楚辞突发奇想的给赫连兰若写信。
因为他们相处的时间太少了。
写写信,多沟通一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也可以发短信,但总感觉没有写信来得。
所以楚辞整理了自己想跟赫连兰若说的话,写了下来,因为没有信封,就夹在一本书里,放到赫连兰若书房的书桌上。
将信放进书房后,楚辞给赫连兰若发了条信息,说她写了一封信给他,夹在他书房书桌的那本书里。
楚辞发了信息后,忍不住笑了,觉得有点幼稚,又有点像是年少的恋爱一般窃喜。
做完这些,楚辞就回卧室洗漱,准备睡了
晚上,赫连兰若回到了竹园。
春意一脸献宝的表情跟大少爷说道,
“大少爷,今天大少奶奶学做甜品,特意给您留了一份。
我没有跟大少奶奶说您不爱吃甜品哦。”
“谢谢!待会送到我书房好了。”赫连兰若交代道。
“好嘞”春意点着头应道,转身就去拿了。
赫连兰若上楼,没有直接回卧室,而是进了一旁的书房。
春意将甜品送到了大少爷的书房去,就下楼回自己屋休息了。
赫连兰若看着春意送上来的那份甜品,嘴角扬起,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意,然后拿过放在书架上的那本书,翻看就看到夹在里面的信纸。
赫连兰若看完楚辞写给他的信候,正要放进碎纸机时,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收进了最下面的抽屉,上了锁。
没有回信,他现在每做一件事,都要慎之又慎,只怕一不小心让人抓住了把柄,比如笔迹,比如解读信的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