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秘方之类的,你要抓紧落实下去。开一家中成药的制药厂,卖遍全国,这个生意可不小。我们要请一个人来坐镇把关,这个人的医术一定要好,名声也要够响,人家一听就愿意相信那种。”“孙思邈孙神仙呀,除了他还有谁?”
“这个老神仙可不好请,不过最好是让他挂一个名,然后请他的一个徒弟来,实在不行就在朝廷御医里找几个人一起来给秘方作鉴定,这样才有说服力。”
说起祖传秘方唐志这里倒是有不少,特别是对于瘟疫的理解和预防,那可是杠杠的,从后世那场大规模的瘟疫走过来的人,都被科普了,至少一个“连花清瘟胶囊”少不了,虽然没有准确的配方,但是基本的成分还是知道的,其他云南白药,治疟疾的青蒿、万金油、红花油……简直不要太多,这些都可以拿出来让大家去研究。
巧云见两人在一边说个不停,让人端来两把椅子,一张茶桌,泡好茶退开。唐志喝了口茶润润嗓子,问起联合合众国的情况。康老板有点垂头丧气:“这些想到别想。给你交一个底,其实我们昭武商会的几个长老都是九国的皇商代理。我把这个设想提出来,大家都很心动,都认为不错,问题是我们说了不算,那些巴依老爷都不会同意。
咱们那里和你们不同,你们一条大江连通全国,想要把水只好就需要全国之力,咱们那里是一块一块的绿洲,没有联合的必要,让他们交出权利,门都没有。说起来我们可真羡慕你们。”
对于中亚的地缘,唐志也是无可奈何。除非是一股外来的强大力量把他们吞并整合在一起,凭借他们自己的力量根本没有可能。
不过唐志早有对策:“你们几大商会就没有另外的想法?他们不作为,你们可以有所作为啊。”
嗯?什么意思?康老板眯眼盯着唐志,眼光犀利。
“别用这种眼光瞅着我,我会害羞的。”对于康老板的目光,唐志早已免疫,“你们想想,这次成立商会,你们和大唐的君臣关系不错吧?随着商会扩大,你们的实力越来越强,赚的钱越来越多,那怎么花?在大唐的帮助下募兵,组建一支军队打回西域去,成立新的合众国,这样等于帮助大唐抵御住了星月教的入侵,朝廷君臣也是乐见其成的。”
“嘿嘿,你小子打得好算盘,让我们九姓替你们卖力,打生打死,我们这点钱经得起几下折腾?最后站不住脚,还不是灰溜溜回来?”
“谁说你们打不赢了?拿下九国之地,挡住星月人第一波进攻,你们就可以南下攻入天竺,那可是块好地方,雨量充沛,比大唐也不差,养几十万军队没有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星月人敢来,就可以给他们迎头痛击。现在大唐对海外不感兴趣,这正是你们的机会啊。”
“嘿,拿下天竺,你小子的胃口可不小。”康老板对唐志的提议嗤之以鼻,“就我们几家能拿下天竺,别做梦了,你小子也没憋着好屁,让我们在前面冲锋陷阵,你有什么好处,说来听听?”
“其实也不是让你们冲锋在前,咱们只是打着你们的旗号,活还是大家来干。咱们可以成了另一家公司,就叫‘印度公司’,目标是拿下整个天竺。咱们先把天竺的各大势力搞清楚,然后该怎么进攻,占下来之后该怎么分赃,咱们事先规划好。想要拿下哪块地方,就要出多大的力气。你想想,现在大唐很多世家都有钱、有人,大唐又不能分封,那怎么办?在海外占一块地方称王称霸,让大唐给一个名号叫‘总督’,其实就是土皇帝,你说他们愿不愿意?只要你们牵一个头,他们肯定屁颠屁颠就跟着来了。”
唐志把印度的地形图拿出来,指着巴基斯坦这块地,“你们把印度河平原拿下来,把昭武九国打通连成一片,其他地方让他们去折腾,星月人来了,联合大家和大唐一起战斗,还怕挡不住他们?”
唐志又指着孟加拉国的吉大港,“我其实想要这块地方,恒河三角洲,这里土地肥沃,濒临大海,可以作港口。”
康有义看看地图,又看看唐志,唐志赶紧堆起人畜无害的笑容。康老板恨不能一巴掌砸烂这张脸,真太贱了!不过这个规划倒是很有操作性,依着大唐和哪些世家的实力,很可能实现。只是咱们拿下印度河流域,必然要面对星月人的进攻,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不过有大唐和公司作后盾,加上唐志的风帆战舰,大唐的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过来,站稳脚跟肯定没有问题。
这样看起来原来的大航海的规划太小气,要把其他大族世家一起拉进来。大唐皇帝和那些大臣对南海诸岛感兴趣,其他老牌士族对天竺肯定更喜爱。
“咱们可以先造舆论,星月教的经典你都读过了吗?那里面杀气腾腾,真要让他们渗透进来,咱们都不得安宁。咱们一定要把他们挡住,让他们去祸害拂菻人。咱们再成立一支远征军,大唐的那般小子们不都是想做游侠吗?开疆拓土正是他们的最好,除了赚钱还可以光宗耀祖。这些世家的人多,家里资源有限,大家分不到几根骨头,天竺这块肥肉够大,就看他们的能耐了。”
后世星月教泛滥成灾,震旦也是深受其害。他们的经典是极端的,“你们在哪里发现他们(不信道者),就在哪里杀戮他们。”;“(不信道者)他们的报酬,只是处以死刑,或钉死在其十字架上,或把手脚交互著割去,或驱逐出境。这是他们在今世所受的凌辱;他们在后世,将受重大的刑罚。”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所以他们发起那么多的圣战,最喜欢的就是屠城,玄奘法师留学的那烂陀寺,就是被他们毁掉的,所有被俘的僧人全部被杀害,一个不留。
有人作了统一,星月教20多万字的经书里,有486处提到“惩罚”,215处提到“火狱”,116处提到“恐惧”、“畏惧”,106处提到“砍”、“杀”,98处提到“祸、灾”,95处提到“顺从”,55处提到“严厉”,35处提到“仇恨”、“仇视”,28处提到“烈火”,25处提到“血”,23处提到“恐怖”。说实在的,看到这些词语,不仅让人找不到吸引信徒的美丽源泉,反而让人误解有“恐吓”和“诅咒”之忧。
其实景教对待异教徒也差不多,为了传教,有很多的经文鼓励并合法化杀戮异教徒,破坏并侮辱他人文化和传统,中世纪的异端裁判所更是臭名昭著。这些都是要抵制的。
对于中西方文明的碰撞集中体现在儒家、佛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的理念差别。很多震旦人对于佛教不以为然,认为佛教在中国没有什么用,其实是他们的智慧看不到,只有佛教没有杀戮,也从来没有以宗教的名义发动圣战,这是任何宗教也无法相比的。这种差别也是在21世纪造就西方文明的最终衰落和东方文明的崛起的原因。在技术相等的情况下,东西文明的碰撞最终就看两国理念的碰撞,显然,佛家的众生平等、慈悲、因果等等观念深入到震旦人的骨髓之中,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主张各国各民族共存、共容、共荣,各个国家和各民族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是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的结果。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包容性让中国融入世界,等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而西方宗教上的排外性和侵略性成为他们致命的缺陷,也是米国成为世界动荡之源的根本原因。
至于祆教唐志倒不担心,祆教体系封闭,祆祠被奉为禁地,外人不许进入,使人很难了解祆教。祆教的教规极严,礼仪繁复。祆教不译经,不传教,祭司们没有传播教义的义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祆教的传播发展。唐武宗灭佛之后,祆教也一蹶不振,最后在东土消失了。
话说到这里,康叔就赶紧离开了,他发现唐志这小子不是好鸟,专门怂恿自己冲锋在前,他在后面捞好处。唐志看着他的背影,感觉很好笑,只要在他的心里种上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就会疯狂野蛮地生长。
人啊!你是欲望的奴隶。唐志眼角流下了一滴鳄鱼的眼泪。
唐志领着巧云和张浩查看地形,准备作一个规划图出来,把街道、工业区、商业区和种植区全部规划好,也许将来这里会形成一个长安城的卫星城市。
庄园主要种植小麦,还没有人种水稻。庄子里还开辟了一个花园,种了不少西域植物,有葡萄、西瓜、娑罗树、郁金香、水仙花,还专门挖了一个小池塘种莲花。
玄奘法师从印度带回一株娑罗树,人们以为这就是菩提树,大加供养。如同菩提树一样,娑罗树与乔达摩本人的经历是联系在一起的,佛祖当年在拘尸那揭罗的娑罗树林中涅槃,并因此得到了娑罗树王的称号。
菩提树其实是榕树的一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长安这里肯定存活不了。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时赠送的国礼菩提树,是从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城悟道的那棵大树上,取下枝条繁殖而成的,这可太珍贵了。很多的佛教信徒都到印度去想弄一片那颗菩提树的叶子回去而不可得。
不出所料,唐志在这里发现了棉花。这时大唐人把棉花叫作“白叠子”,只是作为观赏植物,直到北宋时期才开始作为经济作物,明朝朱元璋时大面积推广,现在种植棉花肯定赚钱,而且棉布是重要的生活品,也是大宗商品,大有可为。只是这样干下去,那些天天在家纺布的家庭妇女要倒霉破产了。
唐志吩咐李贵多收集棉花籽,明年开几百亩地种棉花,现在很多人的花园里都种有白叠子,这是一种很流行的观赏植物,几乎家家都有。李贵没有反对,现在唐志在他的眼中高深莫测,话中必有玄机,所以没有反对,心里盘算着哪些耕地用来种棉花。
唐志来到巧云说的学堂,这里有54个学生,都是孤儿、庄子里和附近农户的孩子,学生的学习进度都不一样。学校请了两个先生,一个叫陈栋,40多岁,是本地人;还有一个刘旭,30多岁,豫章人,来长安赶考,只是运气一直不太好,几年都没中,只好在这里找了一份活先干着,等到来年再考。
只是今天教室里只有30多人,很多位子都空着,还有其他孩子呢?
“东家,杨家村有人出了豌豆疮,这些孩子都去种痘了。”刘栋解释道。
“什么是豌豆疮?”
“就是天花,全身起痘痘,化脓,很难活过来。”巧云介绍道。
天花,唐志吓了一跳,好像自己还没有出过天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发作,自己还没有种过痘呢!
这个时候的天花种痘法是孙思邈发明的。他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收集患有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液,涂在正常人的身上,以获得免疫力。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一旦掌握不好,可能正常人就会感染天花死亡。这种办法刚出来不久,只在长安和洛阳一带流行,而且很多人对此有疑惑,有人种有人不种。
孙思邈的种痘方法可能是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示。《肘后备急方》中收载了多种疾病,其中有很多是珍贵的医学资料。书上描写的天花症状,以及其中对于天花的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确。使用青蒿治疗疟疾,首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该书卷三“治寒热诸疟方”中的第二方就是“青蒿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