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1章 微服私访(下)(1 / 1)莲花王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自鸣钟,特地做了一个玻璃外壳,里面铜制齿轮组旋转一目了然。现在这台钟表的误差每天大概一分多钟,离航海钟差远了。在大海中航行,钟表是用来测量纬度的,如果误差太大,船只偏离航线就会出大问题。1707年,一支英国舰队因误算经度而在大雾中触礁沉没,导致了2000人增生丧生的大惨剧。这一悲剧震动全国。此事之后,英国国会悬赏镑,宣布谁能发明一种能够测量经度的仪器,平均时间误差在每日3秒以下,便可获得该项奖金。当时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英国,相对于当时来说,这是一笔巨款。

1735年,一位木匠的儿子约翰哈里森,制造出了他的一号天文钟。1761年,哈里森的第四号天文钟问世,它被装在英国皇家军舰“德普福”号上。该舰在开往牙买加的航程中作了试验,6星期后抵达牙买加时,只慢了5秒钟。过了几个月后该舰回航英国,全部误差只有1分54秒半钟,远超过规定的标准。

元珍介绍,自鸣钟出来之后,唐志准备在唐家镇码头建一座钟楼,样式就是英国的大本钟,上面还可以建一座灯塔。以后上下班都可以用钟表校时,这也算是迈入精确时代的标志,也是唐家镇进入近代工业社会的标志。

听到这个消息,李治嘴角抽了抽,奶奶的,太不像话了,我这皇宫还没钟楼呢,你们倒是先用上了。武咪咪看李治的模样,知道他心里不爽,问道,“皇宫能不能装一个?”

“阿弟说钟楼建在皇宫里可不太好。”元珍解释道,“这个钟楼是尖尖的,在风水学上叫做尖角煞,对人不好,还有散射功能,把聚起的风水给散发出去。这个英格兰的风格,他们那里没有这个讲究。”

李治点点头,算是认可。

西方建座很多喜欢建尖锐的屋顶,特别是教堂,他们的意思是想离上帝更近。震旦风水讲究藏风聚气,尖塔把聚起来的气都散了,对运气肯定有影响,有些城市里的发射塔也是有这个问题。

李治被展厅最里面的几架机器吸引住了,这是一台袖珍蒸汽机,用玻璃制造,李治来之后,元珍示意工作人员点起酒精灯,大玻璃灌的水很快烧开,蒸汽气缸作往复运动,带动空气锤,抽水泵,碎石机,石碓、石磨等等,蒸汽机的原理一目了然,真是太精巧了!

这是唐志特地放在这里的,这御林军开销太大,这蒸汽机来钱快,一台蒸汽机就是5000贯,还不包括其他辅助设备,一台抽水泵可以解决大片农田灌溉的问题,更不用说碎石机,洗矿机,效率提高了不知多少倍,有远见的都会买一套回去。现在主要的瓶颈是钢材不够,太原钢铁厂的转炉炼钢还没有试制成功。

除了玻璃蒸汽机,这里还摆了一辆蒸汽机车模型,几节车厢,曲折的轨道,精巧的小站,还有几个人偶举着信号灯和信号器,一些旅客拉着行李箱等待上车。工作人员将酒精灯点燃,给水罐加上开水,不久机车凸出蒸汽,开始沿着轨道飞快奔驰起来。

“太好玩了!”武咪咪不禁叫起来,“元珍,能不能给我也做一个?”

李治道:“这不是玩具,这是公司的展品模型,哪能拿回家去玩?”

元珍笑道:“还别说,很多人看了都想买一个,现在玩具厂也开始接这方面的业务,婶娘要喜欢,到时候来拿就是。大概年前能做好。”

“那就多谢元珍了。”上次唐九郎的威廉农庄可是让宫里的人流连忘返,这个自我驱动,更厉害,

“如果能修一条铁路到安西就好了,如果边境出了问题,可以迅速调集人马和粮草,几天就能到。”武咪咪道。为什么隋朝要修大运河?主要也是因为对南方掌控的需要。

走出展厅,大家往工业区走去,现在兴业学校大部分学生都转到华阴,这里基本上都是工人和附近农户的子女。工业区分为生产区和工业区,一栋栋砖瓦房的宿舍有三层,每栋楼还配有厨房。现在厂里做了很多宿舍楼,镇里还做了很多住房出售,想在这里安家的可以买一套,银行提供按揭,还有联排别墅,这是给工厂领导和高级技术工人的。

元珍给李治介绍唐家镇政府的组织结构,功能,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着重介绍了工厂的生产管理。现在唐家镇成立武装部,建立民兵组织,还有居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工会、政治部、青年团……反正各种组织太多,把群众都组织起来,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难题都首先找组织。现在还在制定商业法,劳动法等一些法律,规范工商业的发展。

李治和武咪咪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一些问题,元珍都能回答,看样子她在唐家镇花了不少心力。听说这里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而且规定工人的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超出的时候要付加班费,武咪咪特别困惑,“在农村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什么规定8小时工作制呢?”

元珍解释道:“在工厂干活和干农活不是一回事,工厂的劳动强度太大,8个小时之后就很疲劳了,再干下去容易出事。这里每7天休息一天,也是为了让大家能恢复过来。”

原来是这样,武咪咪问,“建这么多宿舍和房子,这样厂里花了不少钱啊?”

“是啊。”元珍道,“阿弟说安居乐业,搞工业不是一天两天,工人在厂里上班也不是一天两天,安居才能乐业,如果生产生活条件太差,大家在这里待得不舒服,时间久了就会闹事。所以我们要把这事情做在前面,把规矩先定下来。”

工业区后面就是农田,搭着一排排的竹架子,现在周围的农户都种菜、养猪、养鸭等等供应企业,基本上不种粮食了,因为现在是冬天,有些农户重了一些冬小麦。双季稻只能在淮河以南种两季,淮河以北就是一季早稻,一季冬小麦。

李治看见稻田旁边一堆堆的小土包,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元珍介绍道:“这是我们的堆肥,猪粪、牛粪、人粪还有麦秆都堆在这里沤肥,开春以后撒在庄稼地里,这样土壤才肥沃。还有轮种,今年种小麦,明年就要种大豆,里面的讲究很多,想在农业部成立农科所专门研究这个。

现在明年这里试种水稻,水稻的产量高,就是耗水,要修水渠,耗肥料,施肥要施足,要不田地的肥力不够。周围几千顷的土地全部改造成水田,依靠小溪河的水不够,所以我们计划建高架水渠,从渭河抽水,通过高架水渠灌溉,基本上能解决问题,前面这么多人都是建水渠的。”

李治好奇地走过去,唐志也说过拂菻的引水渠,这个水渠当然不能跟罗马的引水渠相提并论,只是用砖砌一个柱子,上面吊装钢筋水泥做成的水槽,渭河边挖了一口大井,蒸汽机带动抽水机将水抽上来,整个工程花费不少于2万贯钱。

“这个钱从哪里出?”李治问道。

“镇里补贴1万,其他钱都是收益的农户集资,平日的维护也是镇里负责。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种田,都想到工厂上班,所以这里雇佣了很多外地的农民干活,大多数是黄土高原上下来的,很能吃苦。”

刘旭在河套搞开发,大唐把黄土高原上10万户迁徙到河套屯田、修水渠,今年已经初见成效,明年将再迁20户过去。按照唐九郎的说法,要保持黄土高原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这里最好不要开垦荒地,放牧牛羊,故土难离,很多人不愿意离开家乡,有人躲进深沟,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这次是唐家镇农业局出面召集高原的农民来打短工,有些农活好的就作为长工留下来。因为大家都没有种过水稻,农业局还从南方请了一些技术专家给大家传授经验。

现在后套已经建起砖厂、水泥厂,今年冬天会把北河拦截,让黄河水全部从南河走,几条大渠已经勘探规划好了,明年动工建设,如果成功的话,那就是几万顷的良田啊,别说20万户,就是100万户也容纳得下。有人有粮,前套的九原城就可以开始建设,这里有煤,有铁,搞一个钢铁厂,河套地区就固若金汤了。

武咪咪看着小山一样的堆肥还很好奇,“你们哪来的这么多的肥料?”

元珍道:“这还是少部分,大头在长安城郊区,那里有不少农肥厂,把长安城的夜香全部晒干运过这里来,那才叫多呢。这些肥料撒下去,种什么庄稼都能丰收,不怕地力不够,水稻最需要肥料了。”

李治奇怪道:“整个长安城的夜香都是你们运出来的?”

元珍道:“是啊,我们和每条街道都签了合同,帮他们掏粪坑,每年还给他们送几千斤猪肉,夜香都包下来了,制成干肥买给附近的农庄,也能赚不少钱,有人还去洛阳搞农肥厂。”

武咪咪笑道:“这也是唐九郎的主意?”

元珍也笑了:“是啊,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琢磨出这么多东西,他管这叫新农村建设。他还有一个口号: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就是科学种田,这个堆肥就是其中之一,长安城的夜香都被农业部的人包下来了,做成肥料发放给农户生活富裕就是种田也能赚钱,大家种菜养猪,比一般种粮食划算乡风文明就是办学校,规定每个小孩都要上学,不上学要罚款,还有就是制定村规公约,大家都要执行村容整洁就是把村里的房屋、道路、猪圈牛栏都规划好,不要杂乱无章,镇上准备盖一排排的新房子,让村民入住管理民主就是将来让村民自己选村干部,有能力的就上……”

元珍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把李治两人说得一愣一愣的,这就是大同社会啊!武咪咪奇怪道:“这得花多少钱?这些农民能赚这么多钱?”李治也看过来,他对这么问题也很感兴趣。

元珍道:“这些都是先规划好,将来一步步去落实。九郎说震旦的农民太苦了,种庄稼赚不了多少钱,所以镇里的财政需要给农民贴钱,这叫工业反哺农业。比如修路、修水渠、积肥就是镇里负担,还有将来建设的一排排房子镇里也会补贴,农村的孩子上学可以不要交学费,将来镇里赚了大钱,可以帮农民把农业税也交了。”

……

李治两人在唐家镇呆了很长时间,中午在这里吃了午饭,回家的路上武咪咪感叹道:“唐九郎胸有沟壑,心里装着百姓,可以说是国士无双啊。”

李治也有同感:“看来他说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空话,那是真正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上了,唐家镇的人有福气了。可恨那些密奏竟然没有一个把唐九郎做的这些事情报告上来,唐家镇的做法有些可以推广到全国啊。”

武咪咪嗤笑道:“他们都是读圣贤书的人,谁会注意这些细枝末节啊。有人抱怨唐九郎瞧不起读圣贤书的人,这也难怪,百无一用是书生。”

李治叹了一口气:“这可不是细枝末节,这是经纶济世的大学问,户部那些老爷官也看不到,真是气死人了。

武咪咪道:“如果大唐每个地方都能和唐家镇一样,九哥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了,唐九郎跟你说的那个兴业周报,你是怎么想的?”

“我到现在还没有打定主意啊。”李治道,“唐九郎也说过书籍、报纸都是宣传口舌,要慎重,现在唐志说的一些话还局限在兴业公司和御林军内部,这要让他发行报纸刊印天下,肯定会嫌弃轩然大波,谁知道将会发生多大的动荡。”

武咪咪点点头,确实是这样,唐九郎本身就是一个动荡之源,很多人对他的富国论有抵触,“不过九哥可以把周围的村庄都划归唐家镇管理,这样就能带动周围的农村致富。”

“这倒是个好主意。”

652年11月,御林军的野外拉练终于开始。长安到鄯州上千公里,一路跋山涉水,沿途训练、驻扎、演习,完成训练科目可不容易,唐志和薛仁贵也是反复讨论,最后敲定方案。

因为部队只有一个营,全部作为先锋队,由薛仁贵领队,唐志带领家属车队年后再走。这次拉练还调集了长安周边的武装部带领民兵参与训练,御林军也招收了长安和洛阳的一部分义务兵参加屯田,专门靠募集流民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朝廷特地派出折冲府校尉作为参军周家福帮助唐志,薛仁贵也派自己的亲兵杨琦过来帮忙,毕竟唐志就是菜鸟一个。

领兵打战不像文人写的那样,站在高岗上望着钢铁洪流,豪情万丈,投鞭断流,诗兴大发,这样的将军离死也不远了,其实带兵是一个非常繁琐而危险的职业。

作为前锋部队指挥官,麾下有600人,在大军的前面最先出发。如果天气很好,因为走的是官道,道路情况也不错,一般不需要搭桥修路。不过御林军有四轮马车,对于道路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桥梁的拓宽和加固,先头部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三更造饭,五更出发,大约到了午后时分,就不能再走了,作为前锋的工作,必须先选择合适的空地,来给后面到达的军队准备今晚休息的营寨。壕沟,鹿角,拒马,望楼都得有,不然晚上遭到敌人偷袭怎么办?除了土木作业外,还得派人去砍柴为后方大军准备燃料,找到安全的饮水,甚至还得事先挖好粪坑,以免士兵随意便溺引发传染病。当然这些不全是前锋军队的任务,只需要搭好框架为后面做个预前准备就好。

这是第一天,接下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病号,伤员,以及损坏的车辆和跛足的牲口。这不可避免的会让大军行军越来越慢,所以这次拉练后面有大车跟着收纳伤员。当年拿破仑的军队急行军的时候也是每天30公里,算是强行军了。冷兵器时代急行军30公里肯定不行,因为到了战场还有激烈的战斗,全身没力气就是送菜。

初唐闲公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