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六十四章 发俸了(1 / 1)汉风雄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蒙阴县政府,一栋挂着财政科三字的房子外,老大的一群人把这里围得密不透风。

新朝要发俸禄了。

事实上打津门之战后,齐鲁与京城联系断绝,满清这边的官吏就再没发过薪水。

所有的钱粮都被阿克登、刘墉用在了军事上。

现在齐鲁的秩序渐渐恢复了正常,各地政府机关虽然还空着大把的位置没人干,但社会秩序到底是恢复了正常。

肯定不会再出现有了人命官司而找不到衙门官差受理的情况了。

所以这发俸禄发薪水自然也是理所应当的。

不过先前早有风声,说新朝会给一些人补发工资就是那些个前清留下的人。

像钱二华这种失业再就业的前清衙役不少,但也有一些幸运的,比如蒙阴这里,陈军杀到后对前清的衙役官吏就来了一次拉清单而刀子板子没有落到身上的人还就继续干活。

只不过这种人数量不多。

很多地方还是跟济南府一样,大开考试之门。

但在那种情况下,那些个从前清留下的公人是拿不到工资的。

之多政府这边管饭,随便吃,还能带回家里去。但俸禄工资是真一个子也没有的。

现在有消息说上头会给这些人补工资,虽然大家伙议论纷纷,但没几个人当会事从古至今哪有官府赶着趟的给底下小吏发俸禄的呢?

便是再觉得新朝靠谱的人,也觉得最多会分点小钱,甚至大家伙更关心的都是这第一个月的俸禄会被克扣去多少。

嗯,一个个都被克扣惯了,都觉得克扣有理了。

满清的老传统对上面孝敬,从县太爷到钱粮师爷再到典史和各房各班的典吏班头,你一点我一点,看着每个人都不说,加在一起就着实叫人肉疼。

所以满清吏治**,胥吏贪污,这都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他们的钱粮本就不多,再被这般克扣,不从外边早些吃食来,他们还怎么过活啊?

结果当那些亮晶晶的银元铜角子发到手里时,很多人的第一动作就是先放到嘴里狠狠咬一口,看看是不是真的,然后再一五一十的数上好几遍,再然后,一个个都闷声大发财,揣上钱袋赶紧离开。

没谁是傻子,会在这事儿上钻牛角尖。

哪怕上头真的给算错了呢,那也是上头错的,自己占便宜就好了。

确是没几个人会认认真真的去看财务科旁边公告栏里张贴的告示。

那上面早已经张贴了新的布告,正是关于此次发放俸禄薪水的标准和规则。

在公告栏下面,还很体贴的放着一套桌椅板凳,以及笔墨纸砚等,甚至连算盘都备好了。

这些都是给那些觉得自己拿钱少了的人准备的。

事实上虽然大多数人都溜之大吉了,但还是有一些人注意到了这个,掰着手指头计算着什么,有些人则干脆坐到桌子前奋笔疾书,闷头算账。

那些打前清就留下的公员,俸禄是从上个月算起的,从陈军占领蒙阴之日开始算。

薪水一次补发一个半月的,这倒没什么,毕竟是实打实的一个半月么。不过在最后面,新朝就有新规定了。

首先是中秋节有奖励的,四时八节的都有奖励。

然后就还有一些叫人呲牙咧嘴的账目了,比如外出补助下乡清丈田亩的,随军公干的比如加班费,熬夜加班有几次,每个人都有留底,也是有钱的再就是先进个人,连这个都有奖励。

先进个人的评选在政府各机关中还是很郑重其事的,虽然这名字听着叫人呲牙,可好处显而易见日后提拔时候肯定有加分。

结果连这个政治意义巨大的项目都附带的有经济利益,那不知道叫多少人眼中冒起了精光。

而接下的工伤补助,就显得很顺理成章了。

下了班后,蒙阴县城内一片热闹。

“呦老张,今个可是大出血啊。”

“发俸禄了。手里难得有这么多钱,不多花点心里痒痒。”

“哈哈,那我也赶紧去。趁着天还没黑,割点肉,再给老婆孩子扯几尺布。兄弟告辞了。”

“慢走!”

刚刚历经战火,蒙阴城内本来就不怎么繁荣的经济更加萧条了。然后就是这萧条的蒙阴城中,各家商户肉铺门前却陡然热闹了起来。

然后没等天黑,新朝给做公的发大钱了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小县城了。

这般来也没什么,可是当地的县长没过几天就感觉到了不对劲。要是光县政府各机关单位的人突然干劲大增也就罢了,可问题是老百姓忽的更加驯服了。

之前宣传部的人是敲锣打鼓也喊不来多少老百姓,可现在锣鼓一响,很多百姓就乖乖的到了。

然后他使人一探访,才知道一切都跟那拨发下来薪水有关系。

当官的做公的工资高啊,这证明新朝有钱啊。

新朝廷有钱还不够好吗?

要知道在此前时候,蒙阴县城,乃至是整个齐鲁都在流传着同一个谣言赵家天下当官做公的数倍十倍与大青果,当兵的军饷也数倍于大清兵,这老百姓的负担该有多么重啊。才能养活得了大陈朝!

这般说的乍然一看还真的很有道理。

满清一个县衙的官吏数量真心不多,比如蒙阴,只有六七十人,而一些大县也顶多百多号人。

可现在呢?

蒙阴县光是县城的官吏就三四百人,再加上城外乡镇,绝对是超五百人。

这可不就叫城内百姓都人心惶惶了。

城内商户百姓们都怕立马就要挨刀杀了呢。

可结果呢?

一个多月过去了,也没见新朝苛捐杂税啊。反倒不少清朝的苛捐杂税被裁免了。

实际上老百姓哪里知道我大清衙门里的内幕真情啊。

哪怕在衙役书吏“比较少”的齐鲁省,大一点的县,白役书吏十倍于正式编制者都很正常了,小一点的县也得有好几百号白役。

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县,白役的数量甚至有两千多人。否则真当我大清各州县“纷纷入署,托名办公”是假的啊。

为什么如此?

那一句“托名办公”就道出了这看似“临时工”角色的诱惑所在了拉大旗作虎皮,财源当然滚滚来。

陈军的到来可以说是从根本上革除了这项弊政。

短时间里百姓们还没什么感觉,可时间一长他们就能知道好处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