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3章 一个立志于考大学的妹子(1 / 1)唐晓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尤其是这副身体才二十出头,看见这样漂亮的妹子,不想多看两眼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男人嘛,拔氧气管的那一天,如果病房外刚好路过一个漂亮妹子,他都还想多看两眼。

张晨眼睛一眨不眨看着眼前这个女孩。

她美得像一幅画,尤其是那双眼睛,流动着温柔的光泽。

“为什么回避惠王呢?”

女孩微微一怔,笑道:“公子,奴家不太明白您说的什么。”

“外面的老鸨是在找你吧?”

“公子,我就躲一会儿,就一会儿。”女孩脸上露出焦虑的神色。

“躲在我这里没有问题,但我想知道,你为何躲着惠王?”

“我……我不太想跟朝廷宗室亲王走得太近。”

“这是为何,亲王血统尊贵,莫非你还看不起亲王?”

“也不是,我最近在准备备考,谁也不想见。”

“备考?”崇祯倒是意外得很,“你要考什么?”

“哦,没什么,我就随口说说,公子,我就待一会儿,绝不打扰公子。”

“好,我这也没什么好打扰的,你自便就是了。”

女孩一只手抱着琵琶,另一只手从宽大的袖口掏出一本书,开始读起来。

张晨瞟了一眼,他竟然在封面上看到“国家经济学原理”几个字。

这不是他写的书吗?

这书现在是大学必学的一门课。

它的主要内容包含如下几块:

一、梳理了目前大明朝的产业结构,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词汇。

包括农业、种植业、商业、轻工制造业、盐铁产业。

二、核算了交通道路对商业、农业和制造业的影响。

其中重点说明了京杭大运河对北直隶经济和南直隶、山东省、河南省等经济的影响。

三、从微观层面阐述了目前作坊生产模式,生产力,生产效率,甚至边际效应等等,并且完善的雇佣制。

明中期其实已经出现雇佣关系,例如嘉靖中期对匠户制的改革,就是一种便从属为雇佣的关系,虽然这种雇佣关系还很积累。

而到了明末,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尤其是隆庆开关,大量丝绸、茶叶、香料出海,沿海商人开始搭建作坊,雇佣手工人。

不过,也依然不够成熟,例如律法在这方面的保护还是很薄弱的。

被雇佣者拿不到工钱也是常有的事。

四、朝廷在产业中办理的角色。

他用言简意赅的意思阐述了中央朝廷与宏观产业的发展。

明朝末年,是标准的小政府主义,各地放飞自我,商人们和士大夫都标榜“哈耶克自由主义”。

什么是哈耶克自由主义?

哈耶克是20世纪末的一个经济学家,他推崇绝对的自由贸易。

他的那一套,被美帝的大资本家们所喜爱,就是他的出现,美帝从罗斯福时代的“凯恩斯主义”过度到了哈耶克的绝对自由主义。

大明朝后期基本上就是这个状态,商人和士大夫都需要绝对的自由。

再加上万历三十年不上朝,朝廷行政系统半瘫痪,民间自然就更加放肆。

而在新学中,张晨要缔造的是一个大政府,在新学的经济学中,凯恩斯的国家宏观调控才是正道。

这种思维要植入每一个人的脑海中,不然那些大资本有一天做大,就又会作妖了。

这本书对于大明朝来说,当然是全新的。

里面许多词语人们以前闻所未闻,为了让读者看懂,他专门做了词语注解。

这女孩看的非常入神,大学考试中,有许多这本书的知识点。

张晨更加好奇,这妹子是要考大学?

“你这是要考大学吗?”张晨忍不住问了出来。

女孩有些警惕地将书收起来。

张晨说道:“你躲在我这里,我这么信任你,你却处处防着我,这不公平吧?”

“我……我这不是……她们不知道我要考大学,我担心你……”

“担心我说出去,告诉她们?”

“抱歉啊,我也不是有心要打扰你,我就是想读会书。”

“这书你看得懂?”

“看得懂一些,还写地方还是有些生疏。”

“哪些地方生疏?”

女孩疑惑地看了一眼张晨:“你知道这本书?”

知道!当然知道!这是朕写的书,能不知道吗!

张晨说道:“我也读过这本书。”

“你也想考大学?”

“我不考。”

“那你读这本书做什么,这本书是考大学的读的。”

“谁说这本书是考大学的才读的?”

“卖书的人说的,不然谁会去读这本书呢?”

“你认为这本书没有价值?”

“不不不,我恰恰认为这本书很有价值,但许多人不愿意读它。”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读它?”

“因为更多的人连识字都困难,识字的那些人,更愿意去读之乎者也。”

“也不尽然吧,这本书是谁写的?”

“听说是皇帝陛下写的。”

“既然是皇帝陛下写的,大家为何不读?”

女孩想了想,说道:“里面写的一些内容,比较陌生,有一部分很实用,但大部分都是从未发生过的,没有实际发生过的,人们读起来可能很困难。”

张晨倒是有些惊讶了,没想到这妹子一语点破了这个问题的本质。

这本书的发行数量还真是令人担忧,如果不是皇帝写的,这本书恐怕也印刷都不会印刷。

至于现在吏部都要求官员们读这本书,官员们也是看得云里雾里的。

“例如这里所说的生产力,当生产力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生产的货品会更多,商人为了占领市场,会降低单品价格,做薄利多销。”女孩指着其中一页,“生产力如何提高?难道雇佣更多的人,就可以提高生产力吗?”

“生产力是指生产的总量与投入成本的比,当雇佣更多的人,人工成本也会增加,人越多,越难管理,管理成本也会增加,生产力可能会下降。”

“那这句话作何解释?”

张晨说道:“我听说最近有一种新的纺纱机,是北京制造局制造出来的,一个人使用,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抵过去八个人的生产量。”

“还有这东西?”

“有!南京应该很快就会出现了。”

女孩这才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原来是这么个原理,看来这个地方并非玄而又玄,它是很实用的,只是人们没有见过那种东西,所以想不明白。”

当然了,等蒸汽机投入实际使用,水泥路大量铺设,海运全面打开,人们才会知道这本书真正的价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