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便是五年过去了。
张家大院里,两张老爷椅摇摇晃晃的。几位侍女在旁轻摇大扇。
“五年啊,就这么过去了,一天天全是吃完就睡,睡完就吃。就每天听哥讲故事有点意思。”张二公子坐在老爷椅上,悠闲的晒着太阳。
一旁的张大公子对他的话一点不奇怪,几年下来,他也知道他这弟弟有生而知之的本领。只是他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很简单的文章,他这弟弟需要背许久。不过教导其中的道理时,有大部分他又能举一反三。
他时常怀疑他弟弟在藏拙,但又仔细一想,没有理由啊。卫国在三个国家当中算是很愿意吸纳各种人才的国家了,不限年龄,甚至不限国度。
有几次,张大公子劝告张二公子,有什么才能尽管展示出来。现在就有卫国一位出名的大才,过目不忘......
张二公子只是看了他一眼便懒得理会:我会告诉你,那些狗屁文章真的很难背?想老子在前世背诗都那么难,不然真有多聪明,我会重生前都是一条咸鱼?
还有就是,张二公子发现他略微知道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根本不值一提。原因嘛,就是他有次好奇的叫侍女带他跟着张大公子去学堂,好家伙,人手一本书。
当时张二公子就急了,未来的一次装b机会啊。不过值得安慰的是,他穿越到的这个世界不是前世的古代。所以文化方向不一样,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孙子兵法》没有人写。
但是,但是!张二公子也不会啊,最多记得几句上学时学的。而且这个世界的文化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了,诗词,兵书,思想上的书籍样样不缺。诗词,张二公子发现这个世界的水平还是要低许多的。至于兵书这类书籍,他也只是看过最基础的《兵典》。至于真正能出中流砥柱的那种书,他没有能力观看。
连张家也没有路子观看,毕竟很少有大佬愿意流传出来。而且这个世界的三大国已经存在了上千年时间,就算有大族被灭族,那些经典的书本也是被皇家或者名门望族所藏。
张二公子常感慨,前世多好啊,那么多书,网上随便查就可以查到,反而去看的人没有几个。
两兄弟躺了半个时辰,中间还叫来一次侍女更换茶水和水果。正当张二公子想继续咸鱼到天荒地老的时候,他们的老子,张宁气冲冲的走了进来。
张宁先是看了一眼张大公子,欣慰的笑了笑。多好的一孩子,先生都夸他必中秀才甚至更进一步。或许还有机会与皇帝同处一殿!
但又看了一眼那逆子,小短腿还去调戏侍女,顿时更加气愤:“都是这臭小子,自己还小就吵着去学堂,去了居然还敢带俊儿逃学“
渐渐收敛情绪,向那边依旧在享受的两个儿子冷声道:“俊儿,臭小子,你们两个先去祖堂跪着,一个时辰后来我书房。”
听到臭小子,张二公子就撇撇嘴,都怪那老糊涂的祖父。取名字这么随便,再怎么说我也是你亲孙子啊。骏儿,听起来是挺好的,但每次和兄长呆在一起,他就很尴尬。或许他父亲张宁也感受到了,一时间又不知道叫什么,一句臭小子就说出去了。
然后,张宁也是顺口了,张二公子就算一个人在,他也是这么叫。整得张二公子挺憋屈的。
兄弟二人在李管家的身后向祖堂走去。到了祖堂,李管家便自觉站在门口没有进去,这个地方只有张家人可以进。祖堂里面的只有十几个灵位,没办法,不知道张家基因怎么回事。历代都是一代单传,只有到了张宁这一代,才出了两位。
不过张二公子清楚,自己就是一个意外,很大可能张宁这辈子也就一个孩子的。
到祖宗牌位面前跪下,张二公子也不慌张,完全没有第一次进来的那样安静。先是左右瞅瞅,看看那老不死的在不在。发现不在后,才用手肘撞下张大公子:“先生叫我抄写的文章不是让你帮忙代交过去了吗,你也完成了今天的学业,怎么会被发现的?“
是的,两兄弟就是同一位先生,因为这位先生很有才华,并且与张公则是好友。这位先生也算是白头镇学术界的扛把子了。认字这种事情,早在张二公子会说话时就要求父亲教他了。到了四岁便把大多数字认得差不多了。
然后便顺理成章的去那位先生那里学习。本来先生是教一批学生教几年时间,随后开始下一批的。但前面说过,先生与张公则是好友,并且只是一人而已,还这么小,虽然会认字,但每天就让他练字,读读文章就行。
至于经义这类东西,先生讲得少,所以两兄弟在同一学堂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张大公子天赋被先生夸赞,并且这位先生有真正的学识,只是不想去参加科举罢了。如果是讨好张家而夸赞张大公子完全没有理由的。
其实在一年前,先生发现张大公子已经可以去往学府学习了。张大公子多留一年,不过是舍不得家人以及先生另外教导了许多知识。先生还特意吩咐除了张二公子外不要告诉其他人。
张大公子性格内敛,也知分寸,那些知识还有《兵典》里面没有的兵事内容,这些东西能获教已是知足了,哪里敢泄露出去。
这次兄弟俩的逃学,也是张大公子发现先生看出来了依旧要逃学的。因为三天后,他便要去学府了,并且不是本郡的学府,是天子脚下,国都的学府,也是卫国最大的学府。
本来张家位于白头镇,一处偏远地界,势力按说也不大,是没有资格去国都那处学府的。但郡里面的官员是这么要求的,并且张大公子也同意了,张宁再怎么不舍也同意了。
当然,最大的原因是有那个臭小子留在父母身边,到也不怕孤单。
两兄弟想了许多,一时辰便过去了。李管家再祖堂门口低声提醒:“两位公子,一时辰到了,该去老爷书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