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驻军灞上,关中一带的郡县尽皆来降,关中的男女老少夹道欢迎晋军的姿态,就跟见了亲人似的,这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恭迎王师箪食壶浆啊。其实也不奇怪,这个时候距离西晋灭亡不到四十年,当年饱尝亡国之苦的关中百姓里年轻一些的还在世,于是才有耄耋老人含着泪说:“想不到今天还能见到官军啊!”
桓温砍了来欢迎自己的关中百姓,心里也是大为得意,看来自己还是蛮得人心嘛,但他不知道这却是北方最后仅存的汉人情怀。换而言之,这一次或许是东晋恢复北方最后的机会。其实连苻健几年前刚进入关中时也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大概是因为西晋最后亡于长安,再加上后赵在关中的统治并不牢固,民心思晋是个让苻健头痛的问题......
有了关中百姓的支持,桓温就会一鼓作气,拿下长安,大多数人是这样想的,可是桓温却在灞上屯兵不前,与退却长安的苻健对峙起来,然后驻兵灞上,静等执行自己“子午谷奇谋”的司马勋来跟自己汇合,形成两面夹击长安的有利态势。
就在桓温屯兵不前,桓温自己都有些无聊的时候,一个穿着一身破旧短衣的读书人到军营前求见桓温。桓温正想招揽人才,听说来了个读书人,很高兴地接见了他。
“北海王猛王景略拜见大司马.......”别看这个读书人身穿破衣,但是一看就是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之辈,再加上他执礼甚恭,上来先给桓温行了大礼,这一下就先给自己加上了不少印象分。
“你叫王猛,字景略,北海人?”桓温一愣,他一看就知道这个王猛王景略绝对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主儿,看来此君是个人才,不行,我得试试他的才学。
王猛对桓温来说很陌生,和出身门阀的桓温不一样,王猛是寒族出身,从小家里很贫困,靠卖畚箕过活。但是他挺喜欢读书,学问渊博。来到关中之后,这里的关中士族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他毫不在乎。有人曾经请他在前秦的官府里做小官吏,他也不愿去。后来索性在华阴山隐居了下来。这次听到桓温打进关中,特地到灞上求见桓温。
桓温起了试试王猛的学识才能想法,就对王猛说道,“依先生看,天下大势若何?”
“大司马,当今天下三分.....您先取长安,再攻邺城的策略,景略是极为赞同的......”王猛把南北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见解十分精辟,桓温听了不禁暗暗佩服,果然是人不可貌相,这位穷书生是不可多得的奇才。
王猛一面谈,一面把手伸进衣襟里摸虱子。桓温左右的兵士们见了,差一点笑出来。但是王猛却旁若无人,照样跟桓温谈得起劲。
桓温问他说:“这次我带了大军,奉皇上的命令远征关中,为百姓除害。但是为什么我来到这里,地方上的豪杰都不来找我呢?”桓温这话很有意思,老子奉天子命令来收复故土,为啥关中豪杰们不来投降呢?
王猛听后淡淡一笑说:“您不怕千里跋涉,深入敌人腹地。但是长安近在眼前,您却不渡过灞水。大家不知道您心里怎么打算,所以不愿来见您啊。”
王猛这一番话正说中了桓温的心事。原来桓温北伐,主要是想在东晋朝廷树立他的威信,制服他在政治上的对手。他驻军灞上,不急于攻下长安,正是想保存他的实力。
所以一向盛气凌人的桓温对这句问话的反应竟是默然无语,半晌才顾左右而感慨:“哎,江东没有像先生这样的人物啊!元子佩服,佩服!”
其实桓温再灞上逡巡不前,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首先,长安城的守军并不是孤军,游离在城外的苻苌、苻雄的败军加上渭北雷弱儿的三万精兵还有刚刚加入关中战场的苻胜所部,军队数量并不比晋军少,甚至在晋军之上。守军极有可能是苻健的诱饵,作为统帅,桓温必须考虑久攻不下时被城外秦军腹背袭击的情况。
再次,即使能够迅速攻克长安,从大局考虑,也有可能导致北伐军在攻克长安后被周边秦军包围的形势,造成困守孤城的局面。要知道,在长安城外伺机而动的秦军实力并不比晋军弱小,尤其是苻胜从并州带来的那三万并州精骑,出现在关中战场之后,直接影响了桓温的战略判断。
更重要的是桓温在等待另一支北伐军的到来,此刻司马勋正在按照桓温的部署,从子午谷奔袭长安,桓温在等待两面夹击情况的出现,然后双方合兵一处,围困长安,进而切断长安守军粮草,逼其出战。这样要比桓温孤军奋战更有把握些。
可惜这些原因,桓温不能对王猛细说,但他不知道的是,对面的王猛却早已把桓温看了个通透,他对于桓温为什么在灞上逡巡不前的原因是一清二楚,本来桓温要是解释一番,也许王猛还能高看他一眼,可是老桓什么都没说,王猛对桓温的印象分顿时下降了不少。
临别之前,桓温给王猛送了车马,还说要给他谋取督护的高官,热情的邀请他去自己割据的江陵任职,王猛本就不怎么喜欢桓温,就委婉的拒绝了桓温的邀请,回到华阴山,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要是苻胜在场的话,他一定会惊讶的跳起来,王猛的老师怎么会是那位赠给自己松鞭和狼毫笔的老道士呢。
老道士问了王猛去见桓温的情况,在听到王猛说是桓温邀请他前去江陵的时候,老道士不客气的说道:“恒温久有异志,欲篡晋朝大权,你岂可与他为伍,在这里就有富贵,何必舍近求远。”
老道士的话,王猛听进去了,他又匿藏起来,不去见桓温,王猛其实很明白,自己一个寒门子弟,要是到了江南,除非依附王谢桓这样的贵族门阀,否则在东晋那样的贵族社会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那自己的抱负该如何施展?
老道士已经给王猛指了一条明路:当然是哪儿能混得下去,就去哪儿,谁给自己饭吃,那自己就效力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