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六章 崭露头角(二)(1 / 1)左左菜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左凡从平安镇出发,一路沿西南而下。

如今落凤窟成长为落凤福地,整个版幅增大了不知凡几,大梁国如今在落凤福地的位置,就如同平安镇在大梁国的位置一样,处于最北边。

一路不疾不徐,吴晓得只是让他们几个学生负笈游学,却没讲要他们具体做些什么,左凡自知聪明伶俐不如学姐柳叶,口齿善辩不如学弟学妹白礼、王可人,所以临行之前,他便问了先生该如何做,不过吴晓得依旧没,毫无头绪的左凡便问了柳叶、王可人和白礼,不过他们也都没什么有用的东西,大概就是多看多学,相机做事。

于是左凡便一点儿都不赶时间,尽量绕路而行,希望多走些路,多看些人。

一路上,左凡将自己书箱里的书籍照看得很是细心,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在有太阳之时将那些书籍拿出来心翻晒,遇到下雨之时,他便取下书箱,用身体护着书籍,宁肯自己淋雨,也不愿让那些被他视作珍宝的书籍被雨水打湿分毫。

月余时间,左凡所行之路,不过数百里,途径屋舍村落,千余户。

所到之处,他这个背着书箱的娃,便如鹤立鸡群,许多穿着破烂的娃便将他围了起来,问东问西。这些人可不像左凡这么幸运,他们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便是家中长辈,识文断字的也找不出一个。

这些山林人家,又哪来的机会接触书籍呢?

好不容易见到一个跟他们年龄差不多大的人,背着一背的书籍,能能写,便让那些孩打心底里羡慕。

一些个大人趁着手头闲的功夫,也会来与左凡搭讪几句,一开始只是想着调笑一番,在感觉这个家伙话之间有条有理,斯斯文文之后,心中的态度也悄然之间发生变化,真正把左凡这个孩儿当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来看待。

落凤窟还是落凤窟的时候,修道者还未大肆涌入之前,整个大梁国虽已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书籍,但以诗歌为主,礼仪、规矩、道理都是各讲各的,没有一个统一。

那些深居深山之人,也知道有读书人这么回事儿,但从未见过,心中对这类人,既陌生又敬仰。

每到一个地方,便会有人让左凡教他们几个字,在那些人看来,哪怕能学得一个字,便是一件给几挑柴火都不换的大收入,足够他们在亲朋好友面前好生吹嘘一番了。

左凡也不吝啬,有人让他教,他便教。

而那些孩童大人也是来者不拒,有人教,他们便学,左右不用付什么酬劳。

于是乎,左凡便走一路教一路,或是几个字,或是整段话,再不然就是一本书的内容。

他讲的最多的,还是规矩礼仪和定式,这些虽然都看似很不起眼,但却是他在东山书院学的最多的,也是吴晓得教得最仔细的。

左凡觉得自己有必要跟这些人都一。

因为他觉得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都很对。

比如家与国。

国是家凑起来的,家好,国才好,可是不是总是这样的顺序呢?其实不然,颠倒过来,没有国,家也就危险了。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例如对与错。

每个人都有每个饶看法观点,某个人觉得这件事错了,但在某些人眼中,这件事又是对的,这个时候该怎么评判呢?首先应该拔高眼界,寻找大义,然后从上往下看,对错便也一目了然,如果没有所谓的大义,便可从事情本身入手,不过这时考量的就多了,涉及的是人情世故。

走过十里八村,左凡便在心头萌生一个想法,既然别人都那么好学,自己为何不学先生那样,每到一个村,便设立一个学堂呢?如此一来,便可以让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人都有机会学习,而自己无非是多花一些时间罢了,但此次远游,先生也没给他们限定时间,所以在时间上,也不会起任何冲突。

有了想法,左凡便在行走山路的时候不断将其完善,首先他肯定无法像自己的先生那样一直驻留在某个村落之中,如此他就没法完成先生交给他负笈游学的任务了,不过左凡很快想到了解决之法,在学堂设立之后,他可以亲自将书箱里的书籍誊抄出来,放在学堂之中让那些愿意读书识字之人研读,他要做的,只是一开始的启蒙,把每个字教给那些人,再细细传授一下先生所提倡的规矩礼仪定式,如此想来,在需要开设学堂的村落,大概驻留一个月时间,他便可以完成设想中的这些事情了。

思路通达之后,左凡立刻结束了他无头苍蝇漫无目的的状态,有了方向之后,他觉得自己好似凭空生出用不完的力气,脚下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坚定有力。

没过多久,左凡的第一个学堂便轻松设立起来,他自己给学堂取了个名字,疆晓得,一来是因为他的先生名字中就有这两个字,用于学堂名字,也算是他的一种感恩纪念二来晓得二字,意义非凡,晓即为知晓、通晓之意,得便是获得、得到,连起来就是知晓一些事情、规矩、礼仪,才能得到这些东西背后的好处。如此也可警示那些思想僵化、目光短浅认为有时间读两句书、识两个字还不如去多挥一下锄头、多砍两捆柴的人,其实读书识字,也不是毫无用处的。

左凡这一做便一发不可收拾,短短一年时间,他的足迹便遍布了大梁国整个西南,晓得学堂开设了十余个,因此受益的大人孩近千人!

这件事没有完,因为左凡的步伐,始终没有停下。

……

与左凡行走乡野不同,一身蓝衫改为一袭蓝裙,头上青丝梳好扎成一根根辫子的柳叶更喜欢往人堆里钻。

生性活泼好动的她,怎会与寂寞为伍!从平安镇出来之后,行走了百里路,外面便有官道,柳叶也不管官道通向何处,只管沿官道而行,走到哪儿算哪儿,见见人情世故,看看外面饶生活方式,举止谈吐,这就是她的目的。

新鲜的事情当然有,例如外面的人,见闻远不是平安镇上那些人可以比拟的,而且识文断字的还不少,很多文人雅客喜欢吟诗颂词,自觉高雅。

一开始柳叶听到那些诗词歌赋,还觉得新鲜有趣儿得很,不过听多了之后,她又觉得空洞。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那些诗词歌赋用词华丽,但总感觉没有先生的那些有嚼劲。

一个如空中楼阁,一个是地上大厦。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那些诗词歌赋,的要么是酒,要么是花草,要么是风花雪月,没有家国,没有人文地理,没有乡俗家规。

柳叶觉得这样很不好。

她不是一味地将外面这些饶诗词歌赋给全盘否定了。事实上,这些她认为的不好,都只闷在心里,没有出口,她在想其中原因,她在思考个中差异,她觉得如果把先生传授给她的那些规矩礼仪、家国情怀融入到外面这些饶诗词歌赋之中,这才会让人觉得不空洞!

想到解决之法的柳叶很是高兴,在大街上蹦蹦跳跳的,活像个精灵。

……

王可人和白礼因为胆儿都不大,所以跟柳叶一样,他们游学之路,也是尽挑大路在走,有镇进镇,有城进城。

在外漂泊得久了,他俩身上少了几分文气,多了几分匪气。

这些匪气自然是从旁人那里学来的,用王可饶话,那是被逼出来的。

闯荡江湖,与百样人打交道,自然少不了需要讲道理的时候。

可世事不会尽如人意,事实上远不是不尽如人意那么简单,而是十有八九不如人意,每当发生事情需要讲理之时,别人偏偏不那么讲理,谁的身体强壮,谁的拳头大,谁的钱多,谁就有道理。

王可人和白礼都是孩儿,别人自然就更不会跟他们讲道理了,这个时候,他们俩就只能用拳头来开路,路打通了,再来理。

好在他们资质不差,在吴晓得的调教下,已经是通窍境,些许凡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这样才让他们的道理可以与人好好道道。

通过这样的方式,自然不会让他们的道理真正到别人心窝里,但那些被他们调教过的人,忌惮他们都是真的。

……

大梁国东南。

一处山林之间,有五个年龄十一二岁,穿着破烂的孩儿聚在一起。

为首一人是个疆瘦猴的男孩儿,目光如鹰般犀利,身上灵力波动隐藏得很好,已经是个三境修士。

他们都是从平安镇中出来的少年。

上次秘境洞开,活到最后的十一人,除去尹鹏的弟子廉连赵乔,吴晓得的学生柳叶左凡,阎罗殿大贤者、如今的下宗宗主乔年徒弟巴乌东,以及获得三九的赵百川,剩余的五人都在这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