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
回到宫中的三位阁老。
方才反应过来,当初他们是打算和朱厚照来讨要狼山以北的露天铜矿。
可是后来在听到那三条建议之后。
几位阁老满脑子都是朱厚照所言的建议,将索要铜矿的事情忘个一干二净。
当然,几位阁老也心知肚明,眼下再回去也是白费。
太子殿下当初的表现,现在想来,根本就没有想给的意思。
不过虽然铜矿没有要到,但是能意外获得这三条建议。
已经让三位阁老狂喜不已。
太子殿下所命名的一条鞭法。
可谓化繁为简,将诸般税收,全部拢为一条,名副其实的一条鞭子。
至于后面的削藩之策,更是说到了几位内阁的心坎里了。
唯一让几人有些犹豫的,也就是这商税一事。
就算祖训置之一边,不予理会。
可是这与民争利一事,该如何解释过去。
而且这里面所牵扯的朝臣和皇亲国戚,照样不少。
就在三位阁老,想要建议弘治皇,先寻找一地,试点一条鞭法之时。
坐在龙椅的弘治皇,当众决定。
就从看起来最为容易的商税入手。
殿下的三位阁老闻听此话,顿时色变,纷纷站出身来,就要当堂劝谏。
可是话语还不待开始。
大殿外面,突然一个小太监跑了进来,跪在地奏报道:
“启禀皇,六部尚书请求觐见。”
弘治皇闻言一怔,三位阁老也面露疑色。
不明白这个时候,六部尚书同时觐见是为何故。
“宣!”
小太监领旨起身,倒退着走出了大殿,不多时六部尚书就走进了殿中,一番行礼过后。
户部尚书王俨直接出列,高声奏报道。
“禀告皇,南直隶送来急报,杭、嘉、绍、宁四府地震!房屋坍塌不计其数!”
嘶!
弘治皇和三位阁老闻听此言。
神情色变,倒吸一口凉气。
地震,而且还是四府同时地震。
这般一来,灾区百姓必然生灵涂炭,家园毁灭。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更让弘治皇和三位阁老惊惧的是。
此次地震的时间有点太过凑巧。
身为鱼米之乡的江浙,此刻他们的粮仓,却是空空如也!
粮仓里没粮!
拿什么来赈济灾民!
接下来家园被毁的灾区百姓吃什么?如何度过眼前的难关!
而弘治皇和三位阁老之所以知道这些。
就是因为这粮仓里面的粮食,在之前刚刚被他们调走!
当初鞑靼三十万骑兵犯边之时。
弘治皇和内阁众人都以为,如此战事,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结束,不能全部依靠太子殿下的联合百货。
所以众人在商议过后,大举征调江浙粮草,增援大同!
可是谁曾想,粮草还未运到大同,战事就已经结束了。
就当君臣还沉浸在这鞑靼灭亡的喜讯之中时。
江浙却又突发地震。
一想到江浙百姓,受灾过后,却无粮可吃的局面。
众人的脸色,顿时开始变得惊恐起来。
民以食为天,家园被毁,再无粮可吃,这岂不是要出乱子!
弘治皇面色沉重,转头望向刘健,问道:
“刘阁老,之前从江浙征调的粮草,现在在何处?”
刘健紧皱眉头,同样一脸忧色,拱手奏报道:
“启禀陛下,那些粮草因为边关战事已消,目前暂时储存在通州仓。”
弘治皇眉头紧皱,面色凝重:
“通州仓?太远了!可否从四府邻近府县调粮?”
刘健沉思片刻,答道:
“禀告皇,此举仅为权宜之计,地震过后,灾民必将流动,临近府县必定首当其冲。
真若大举调粮的话,微臣建议,还是从邻近的淮安仓着手,毕竟淮安仓身为四大粮仓之一,粮食储量,绝非一般府县能比。”
弘治皇闻言点了点头,思索片刻后,沉声说道:
“拟旨!
调拨淮安仓粮食南下四府,赈抚灾民!同时行文浙赣豫等江浙相邻省份府衙,命其征调粮食、药材等物,就近运往杭、嘉、绍、宁四府,赈济灾区,二者齐头并进,想来能暂解四府燃眉之急!”
“遵旨!”
殿下的三位阁老和六部尚书,听到弘治皇的话语之后,尽皆跪下领旨。
片刻之后,刘健见弘治皇再无后续旨意,出言提醒道:
“启禀皇,微臣建议,派出钦差御史,巡查江浙粮价,若有人趁大灾之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直接抄家论斩、杀无赦!”
弘治皇闻听此言,满面愁色。
江浙粮草全部调走,此时又恰逢地震。
若是再有人囤积居奇、低买高售、哄抬物价。
无异于将这四府的大明子民,往绝路推。
可商人逐利本性,根本无法避免。
纵使施以重典,也未必能吓倒多少。
弘治皇想到这里,神情顿时变得狠戾起来,冷声说道:
“钦差御史一事,尔等认为谁去比较合适?”
刘健朝着左右看了看,见到无人出声,干脆继续说道:
“臣举荐一人,南京吏部左侍郎杨廷和。”
弘治皇闻听此言,面露思索之色,想起这杨廷和是何人的他,点头应允道:
“拟旨就是,任命南京吏部左侍郎杨廷和为钦差御史,代天巡狩四府灾区,严控江浙粮价!”
“遵旨!”
殿下的一众朝臣齐声接旨。
弘治皇眺目望向殿外,愁眉不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