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7章 北伐在即(1 / 1)浙东匹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李素家大吃大喝了一顿,刘备等人差不多也把北伐要面对的敌军兵力算清楚了。

截止到明年年初,目前关中伪朝的账面兵力还有大约二十三万人,鲁肃的情报来源也比较靠谱,大数应该不会错。

这其中,从军五年以上的精锐老兵、跟董卓平过羌乱的,已经从董卓刚死时的四万多人,跌到了只剩两万多

李傕郭汜在长安与吕布的火拼中,就损失了几千人。最大的一块损失,还是当初董越几乎大半个中郎将部在阳平关被包饺子。因为当时每个中郎将部基本上都有近万人的平羌老兵,董越损失了三四万,其中七八千都是平羌老兵,只有一小部分跟着张济贾诩跑了,后来被收编了。

再加上张济后来又跟韩遂打、郭汜跟韩遂马腾打,还有马超的华亭突围战,拢共损失加起来,关中军只剩两万多平羌老兵也很正常,重甲骑兵飞熊军也算在内,大约还有六千人。

剩下的二十一万人里,从军资历满三年、有跟关东讨董联军交手经历的,大约是九到十万

192年初的时候,这部分人还有十五万,打完吕布时算还剩十四万,阳平关之战后十一万,最近又连续作战折损,剩十万,也算合理。

最后的十一万人,四万是韩遂马腾那儿刚抓的散兵游勇俘虏,质量比流寇高不到哪里去,七万是从军一年的新拉壮丁。

这些壮丁的战斗经历,也就仅限于跟韩遂马腾和法正的交战,此外再无任何实战见血练胆的机会。

而以西凉军如今的内斗和松弛,日常训练也不会怎么上心,基本上就是放羊状态,让士兵们自力更生,不肯刻苦训练的就在战场上自然选择死掉,活下来的肯定是愿意学习保命技巧的。

账目这么条分缕析地算明白,刘备心中总算对于“李傕郭汜的军队怎么越打越多越败越多”的问题有了点底,不至于怀疑人生觉得自己这几年励精图治种田整顿白干了。

虽然刘备的北伐兵力规模,完全跟当初与李素商量的时候差不多,受军粮供给制约,只能动用十万步军、两万骑兵,十二万人。

但只要够团结够精锐,十二万人在进攻战中压着二十三万打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呼厨泉的那几千在武都郡沓中养马屯田的南匈奴骑兵,和马超新投奔来的那几千骑兵,还没算在原计划内。把呼厨泉和马超加上,再有一万多一点骑兵还是很轻松的,这样总骑兵规模能达到三万两千人左右。

北伐军的十万步兵训练计划,完成得也不错,总量并没有调整,但构成上与最初的规划稍微调节了一下入川之初,李素跟刘备考虑到蜀地汉人百姓民风并不彪悍,所以决定汉蛮士兵五五开。

蛮兵悍勇,战斗力比南方农耕汉人百姓更凶顽,这是生活环境导致的。李素当然也知道要控制蛮兵的用量,以免将来国家都靠蛮族打仗,最后变成唐朝安史之乱前或者是罗马帝国后期雇佣兵盛行的状态。

所以当初这个五五开的规划,也是考虑到蜀地民风的特事特办,只要熬过了这道坎,北伐成功了,凉州乃至将来并州、燕赵之地的民风彪悍了,增加汉人募兵也是很轻松的。

而且蛮兵也有一个汉化过程,只要确保酋长头人们的子弟想继承位置都得读汉书识汉字、逐步文化归化,也没什么大问题。汉末的很多所谓蛮族,按21世纪的眼光看也都融入汉族了。

但最终实际执行时,李素发现租庸调法改革成功后,那二十万原本属于“失地农民”的工匠人家子弟,在改革中买到了破产奸商的抵押田地,对汉中王忠诚度极高。虽然技战术水平不咋滴,但士气暴涨,可以一用,所以扩招了一万人。把汉族步兵规模扩大到六万,蛮族步兵减少到四万。

这一万工人子弟,有七八千都是原本失地的织户家庭出身,体质差一些。只有两三千是矿工、猎户、烧窑匠户子弟,身体比较健壮。

四万蛮族步兵的构成,则是一万人的巴郡板楯蛮、一万人的昆明黑夷、一万人哀牢白夷,以及汶山青羌兵五千、越嶲叟兵五千。

被裁减掉的一万蛮兵编制,主要是略微挤压了叟兵和青羌兵的征发规模,另外排除了牂牁郡和武陵郡的五溪蛮参加北伐的规划。

一方面是因为五溪蛮在刘备平定牂牁、武陵的过程中表现比较恭顺,沙摩柯一家也让干啥干啥,积极立功,所以没必要抽调人马削弱。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荆南的平定比两年前预期的要快,刘备需要额外的适合山地丛林作战的热带兵源来守卫桂阳、零陵、苍梧等热带郡,所以把沙摩柯家族的人都抽去南方镇守,也算人尽其用。

最后,蛮兵的应用不但有数量上和种族构成上的制约,也存在地理环境和天时的制约,这些问题李素和荀攸等谋士也都在战前全面梳理规划过了:

五族蛮兵里面,对天时季节和作战地理环境适应性最好的是青羌兵和叟兵,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区是后世的川藏边界。

这些士兵的心肺功能是所有族群中最好的,能适应高原雪山稀薄的空气,没有高原反应,也不怕冷,所以开春天气还比较寒冷的时节,第一波攻势就能用上他们。

板楯蛮属于第二梯队,山地战能力也非常不俗,悍勇凶顽更有甚之,但没青羌人那么抗寒,大约三月份的天气才能发挥全部战斗力此前李素也有试过,提前实验性质地拨一批板楯蛮去北线冬季作战,然后果然气候不适应各种水土不服毛病偶有发生。

水土不服这种事情,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寒温带的人去热带会发病,亚热带的人去寒温带一样会发病。

毫无疑问,昆明夷和哀牢夷们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原本历史上诸葛亮动用“无当飞军”也得注意季节,否则根本发挥不出战斗力。

此次北伐,无当飞军只能在第二波攻势中发挥牵制,或者是走特别险要奇袭的偏师之路,正面的陈仓主战场应该是用不上了。

还有一支跟随昆明夷和哀牢夷一起作战的小规模秘密部队也就是那一百头来自南中归降部落献出的战象,也是同样处理,要到夏季攻势时才能动用。

大象也是非常怕冷的动物,南方热带雨林的战象,只有夏季才能在关中平原活动。而且参战时间只有三个月,秋收之后又要马上赶回去。估计也就只能赶上最后攻打长安的大决战了。

十一月份最后剩下的日子里,刘备集团的高层几乎都在忙活最后的分兵战略规划,要不就是偶尔放松一下调整状态,别的行政性事务都交给了中层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照章办理,李素、荀攸都没什么心思去考虑。

李素这人,知道历史大方向,大局观不错,但具体军队调度指挥方面还真不算一流

主要是受限于蜀道之艰难,十几万大军不可能堆在一条主攻的路线上进攻,那样所有的粮车粮船都堆在一起,根本前进不了。所以“集中优势兵力”这条一贯有效的原则,在出川北伐这个具体问题上,不能直接硬套。

那些难走的、无法担任主攻方向的道路的运力也不能浪费。都要具体评估、量入为出,当地能运多少、原产地产粮多少,就分多少兵吸引敌军注意、平摊削弱主攻方向上的敌军防守兵力。

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李素很快发现有些跟不上,或者容易疏忽,渐渐地就交给荀攸去查漏补缺,十一月下旬开始,随着鲁肃回到成都,就让鲁肃也参与到其中鲁肃负责评审每条路的后勤运能和管理,荀攸则在鲁肃给出的后勤数据上斟酌损益,安排每条路的兵力。

荀攸这个蜀郡太守转正了一年,如今被刘备发现其在军略规划方面还挺有眼光,所以最近又临时调整,让荀攸担任参军的职务也就是刘备这个主帅的参军。

参军这个官职的品级波动是很大的,关键看给谁参军。

历史上马谡给诸葛亮当参军之前,就已经当到了越嶲太守。所以给王当参军,品秩也不一定比蜀郡太守低。要是干得好,北伐成功,主帅参军能捞到不少功劳,说不定就能成为九卿。

荀攸跟随刘备的时间还不长,也就两到三年,但全靠人家原本在长安朝廷职级起步就不低,年纪也明显比刘备麾下其他文官年长一大截,占了“入职资历”的便宜,升迁快也属于正常。

十二月初,李素提供主要思路和大方向、鲁肃负责后勤核算、荀攸负责具体调兵的北伐分兵方案,总算是出炉了。大伙儿也算是松了口气,可以好好安心过一个年。

总计十三万二千人的北伐军部队,由关羽带领中路四万汉族步兵、五千越嶲叟兵、外加赵云的一万五千骑兵,一共六万人,会作为陈仓道主攻的第一梯队,在二月初杀出大散关。

一旦站稳脚跟、包围陈仓道、打开继续绕城北进的通路后,二月底到三月初,还会有一万昆明夷蛮兵,和五千骑兵,绕过陈仓沿着汧水北上,负责堵口街亭、华亭方向,以确保如果到时候还有被韩遂马腾牵制在凉州来不及回援的长安军队,就把他们堵死在陇西以西,不让回援关中主战场。

等陈仓拿下之后,将来转入对关中腹地的平推时,哀牢夷和战象部队也会从陈仓道继续进发。

所以陈仓道一共是分三批次集结八万五千人的兵力,占北伐军的三分之二,是绝对主力。

刘备本人也会坐镇这一路,把李素也带上,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谋士,孙乾负责后勤,简雍、秦宓、费诗都要随军。

除了关羽赵云之外,将领方面还有负责中军护卫工作的典韦,以及负责营地防务的张任、严颜。

而陇西的祁山方向,到时候也会试探性出兵两万人左右,目的是正面攻击届时可能被拖延在马韩战场上的长安军,让他们不敢轻易撤退,否则就有可能遭到衔尾追杀,要是敌人已经不在了,那就顺势拿下天水郡。

至于具体会打成什么样,现在也没法说,没有人是先知,只能根据开春后的情况随机应变。反正刘备对陇西出兵的外交原则,是郭汜、韩遂都随便打。

不用顾忌和谁联合不和谁联合。要是郭汜在就打郭汜,郭汜退了就打韩遂。反正韩遂不算盟友,杀之不算背盟,只是看在马超的面子上,马腾的地盘暂时不用动但估计也不用刘备动了,根据鲁肃最后送回来的情况,马腾的地盘大部分都有可能沦入张绣贾诩之手。

这两万人的构成方面,最主要的是呼厨泉剩下的八千多南匈奴单于亲卫骑兵。呼厨泉在武都沓中也休养生息了几年了,驯化得差不多,也该拉出来出点狠力。

除了呼厨泉,那五千青羌兵的故乡距离武都、阴平也很近,可以从故乡就地携粮出战,也充分利用两郡在白水河、漾水河流域的粮食产量、河流运能。因为要把当地的粮食运到陈仓甚至关中战场的话,损耗就太大了,还不如就地进攻。

经过核算后,白水漾水流域这几年存下来的粮食,供上面两部分军队后,还能有七八千人的余量,够吃到秋收。所以就给他们增补了八千人的汉人步兵部队,包括一个陷阵营,由高顺带队。

但高顺的级别不够,而且也威慑不住已经升为南匈奴单于的呼厨泉,所以这一路的主帅刘备最后选了吴匡吴匡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毕竟是外戚,而且官场地位资历足够高,是董卓进京前就当到北军四大中郎将之一的,当时的官职含金量还很高。

所以就让吴匡当吉祥物,名义上作为西路军统帅,而那五千叟兵则是由太史慈直接领导、怕太史慈不熟悉蜀中情况,还让吴懿担任副将。

总的来说,就是吴匡直接领导呼厨泉、太史慈和高顺三人,一共兵力两万。配置了比较熟悉蜀地山区情况的文官作为谋士和后勤管理,因为不重要,所以新人出头的机会也比较多。此前才入仕不久、刚当到县令的本地人张松得以临时担任参军,郑度负责后勤。

十三万多的总兵力,最后还剩两万七千人,就走褒斜道了也不能算“走”褒斜道,因为其中已经有四五千人今年冬天就提前扎在五丈原和太白山了,还有一些马超撤下来的人,也只是暂时退到褒中过冬,来年雪一化就可以重新北上。

所以这两万七千人里,汉军步兵有一万两千人,其中九千人需要后续走栈道运到前线。板楯蛮山地兵一万人,马超的骑兵五千人。

东路军的统帅,当然是刘备帐下高级将领中最擅长山地战的张飞了,张飞总揽这两万七千人,下辖马超、徐晃、王平,并以法正为参军,还有黄权负责后勤调度。

十三万大军分好路线、批次,最早的十二月份就要动身,准备进入出击阵地,最晚也要在一月中旬上元节之后确保到位,进入汉中地区,稍作休整调好状态就要开打。

“这个年是我入蜀之后过得最仓促的了,连在成都过完上元节都不行。此番一走就是至少小半年,夫人可要随军先去汉中么?”

十二月中旬的一天,开完战略会议回府后,李素就跟妻子摊牌了,一边想着过年的事儿,一边想着提前安排内宅的动向。

他深深地打了个哈欠,之前歇了一阵子,现在又进入连轴转的军务安排紧张状态,他的身体还稍稍有些没适应过来。加上又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每天忙完公务回府必须泡澡解乏。

谁知蔡琰听了他的规划,却没有想象中的黏人,反而恬淡地说:“等真过完年再说吧,不急,妾身这几日身体不适很爽利,说不定不利于行。夫君身边若是没人伺候饮食起居,带锦瑟她们去汉中就可以了,妾身相信夫君的人品,不会拈花惹草的。”

李素原本是四仰八叉躺在软榻上,闻言一骨碌爬起来,仔细上下打量:“怎么会不舒服呢?”

“现在不知道,你别问!”蔡琰羞红着脸搪塞,也是怕丢人。

李素当时没有为难她,最后还是又捱了十几天,最后在除夕前没几天,蔡琰才告诉他,说是找医官看过了,原来是有了。

李素这才恍然:妻子这几个月本来就不太正常,根本不躲着危险的日子,反而利用他今年下半年一直在蜀地,持续跟他曲意逢迎,结果果然出事了。

现在回想起来,莫非,是看到大王的妃子都有身孕了,镇南将军也有后了、伏波将军也正式娶妻了,所以蔡琰觉得自己跟别人家的老婆一比不够争气?

“既然这样,你身体不方便,还是别走动了,我们走后,反正行宫里也没有男人,你偶尔去跟王妃聊聊天解解闷吧。”李素也不坚持,只是宽慰妻子,当然也免不了推敲追问起妻子当初究竟是怎么想的。

蔡琰也是一脸苦恼无奈地解释了自己的顾虑。

:五千字大章。今天两章加起来也有九千八百字了,等于三更。明天换地图整理一下思路,还欠四天三更,下周慢慢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