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海盐腔大家肯定没听说过,海盐腔是传统的戏曲唱腔。
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江浙一带海盐而得名,与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共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海盐腔的音乐为曲牌联套体结构,分生、旦、净、末、丑诸行当。演唱时,以鼓、板及铜器等打击乐器为伴奏,不用管弦。如若是清唱,则只用拍板或以手击节伴之,腔调清柔、委婉。海盐腔在发展过程中,对弋阳腔、昆山腔的演变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至明万历年以后日趋衰落而渐绝迹。
海盐腔,腔调清柔、婉折,为官僚、士大夫所爱好。缙绅富家宴请宾客时,往往招海盐子弟演唱。若系清唱则不用锣鼓,只用拍板或以手拍板来代替。海盐腔与弋阳腔盛行以后,逐步取代了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对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魏良辅等革新昆山腔,就继承和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故旧有变海盐、弋阳故调为昆山腔之说。万历年间,新的昆山腔盛行,采用弦管伴奏,“流丽悠远,出乎三腔(海盐、余姚、弋阳)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徐渭《南词叙录)因此,“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王骥德《曲律)。
海盐腔发展到近战,已经几乎绝迹。
杨锦的爷爷为什么会海盐腔,这还要牵扯到其祖上了。
杨锦本该是杨家皮影第九代传人,因为父亲改行,所以才成了第代。
而往上倒了那么九代,那就是四百多年前,也就是明朝时期。
杨锦家第一代从事皮影戏的祖辈,便去了大江南北,学习各地唱腔,也曾到过江浙一带学习海盐腔。
所以陕北杨家的皮影是从明朝时期一直传下来,没有断过的。
阿爷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去过各地学习当地的皮影。
不过因为阿爷青年的时候身处战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壮年时期便去各地继续学习皮影艺术。
杨家祖祖辈辈都是如此,不断的学习新的东西容纳进自己的皮影里面,而在杨家祖辈的眼中,皮影也早就没有了地方之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皮影,叫做中国皮影。
这也是为什么,阿爷会把唐山皮影《大闹天宫这一段教给杨锦,也会让杨锦去表演泰山皮影的原因。
在阿爷看来,人是有国籍之分的,可艺术是没有的。
杨锦一直说的前些年,其实是十多年前了,那时候有位唐山皮影的大师发现阿爷会海盐腔,而且是全部海盐腔的时候,简直是惊为天人,也震惊了艺术界,否则阿爷怎么能够成为艺术家的泰山北斗。
可即便杨锦家有位戏曲界泰山北斗的存在,可家庭情况依旧不乐观。
阿爷的心中一直有股气不顺,所以很多人邀请阿爷出山,阿爷都拒绝了。
杨锦也不太懂阿爷明明可以稍微的改变一下自己家的生活状况,可为何一直不有所行动。
后来杨锦有些明白,阿爷是在气这个时代,气皮影跟不上这个时代,也在气这个时代的快餐文化在腐蚀着传统艺术。
老一辈的人有多执拗,杨锦很明白。
用阿爷的话来说就是,我都没有几个好活的念头了,有什么不敢说的。
不过如果有外人来自己家拜访,找阿爷学东西,阿爷都是不吝赐教的,没错就是赐教。
即便是同龄的老人,对阿爷都是行学生之礼,无他,艺术不太注重辈分,达者为先而已。
来找阿爷的人是真正心怀艺术的人,不是那种搞关系的人,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里面,如果是搞关系,那么就做不好艺术。
用阿爷的话来说就是现在的大环境就是做好艺术不如搞好关系,他有一份属于自己光亮的地方,不允许任何人去践踏。
但阿爷有一个不同于很多人的地方,那就是庙会或者节日以及婚娶丧事,如果十里乡的有人来请阿爷,那么阿爷一定是必去的。
因为阿爷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什么艺术家,他就是个小老头。
而皮影,本来就是为了这些琐事而存在的,阿爷自然会固守自己本分。
阿爷也想过要将皮影传出去,就前些年有两拨领导来发展皮影,结果就是皮影没搞起来,政绩有了就走了,把很多老百姓都坑了。
阿爷也再也不相信那些人了,而这一次再出山,也因为李书记是本地人,阿爷从小就认识,算是再帮他一把。
若是他都是捞政绩的那种,那么阿爷也就对自己传遍死心了。
那么杨锦就会成为自己唯一的期望,也是阿爷为什么答应杨锦帮他做一套白鹿原皮影的原因。
杨锦的皮影精细,可不知道为什么和阿爷做的就感觉少了感情,能够从皮影当中了解到皮影师制作皮影的感情,听起来玄乎,可这就是事实。
杨锦为什么来传媒大学学导演,其实他的梦想也不是想要将来从事皮影行业,因为将来他会成家,他会有妻子和孩子,如果靠着皮影,那么是没办法养活自己的,除非能够做到行业顶尖。
不过据目前他了解,靠皮影能够赚钱的,少之又少,都是靠着国家补贴在支撑下去的。
国家好啊,可国家没有办法改变十四亿人口对于快餐文化的追求。
艺术,什么是艺术,只怕没有人能说清楚,只能够说出个大概来。
杨锦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电影导演,自然不是为了和女演员能够来一次亲密的接触,是他期待着能够将陕北拍成一部壮丽的史诗级片子。
因为陕北真的是个好地方,也许贫穷,也许生活很苦,可每个人都很勇敢,而且也在当地政府的帮下,不断的拼搏和奋斗,努力的去完成富裕的任务。
就像皮影之乡一样,靖边的领导也是想要靖边更加富裕,才去做的,从初衷来说是好的,至于能不能成功,一切都得看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