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5章 20(1 / 1)血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晚啥事也没发生,就是沿路逛到天安门广场,走了一圈之后绕了回来。

两辈子近百年的人生,想不明白、无解的人生问题,慢慢过,慢慢熬。

人生目标已不在,那就活着吧!

活着,顺着自己的心走,管它最后会成什么样!

相伟荣其实知道,当“活着”的心思冒出来的那一刻,自己已经失控了,不再是上辈子的自己。

何为活着

那就是一切为了自己,一切以自己为核心,而不是为其他人。

兄弟姐妹们其实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以自个这辈子的优势,扶上几把足够了。

上辈子为孩子们,隐藏了不少人生的想法与欲望,这辈子就顺着自己人性走,管它球!

回到酒店,开门走进客厅,看到套房的两个卧室门都开着,堂弟不在。

自顾自笑笑,明白永强去哪了。

果然,没过一会,他就回来了,一看见自己,就道“刚回来”

“从小到大你都跟着我玩,在我这说个什么慌嘞。”

相伟荣笑着道,还指了下自己的眼睛,意思简单在我面前就别说什么瞎话,看得出来。

堂弟咧嘴一笑,没反驳。

接受过如何控制表情的训练,但在二哥面前没用,实在是太熟悉了。

知道自己刚才去干嘛了,虽然这一路上没发现,是猜出来的。

洗澡,睡觉。

起个大早,从饭店值班人员那取了租用的自行车钥匙,两辆大二八,两辆26寸,出发!

部队那会每次看李树星骑车都想笑,还好是28寸的大家伙,不然看着就似金刚骑小车。

好笑。

天早,车少,速度快,5公里路一会就到。

已研究透彻京城地图,一到天桥地界,很快找到那条叫福长街的小街。

说他是街,其实是抬举它了,压根就是条巷子。

黄信义没说错,这会巷子里有市场,挨着两边的墙根和少数还没开门的店门,摆着几十个小小的地摊。

真的很小,部分就是一块布在地上一铺,上头放个几件、十几件瓷器杂项小玩意啥的,有些干脆就直接放在地上。

至于还有些摊子那,就不是简单的老物件,收音机、旧闹钟都有摆着卖的。

大部分摊位边上还靠着辆自行车,看来这些个摊主基本上都是骑车赶来的主。

瞅衣服,基本都是京郊的农民,后半夜就得往城里赶。

至于顾客,都没摆摊的人多,这会太早了点。

喜欢古玩的人实在少,而且这边的游击战,每次一到上午八点半前就得散伙,那时候派出所值班的人已经上班半小时。

警察同志们星期天不赶时间,一到办公室先泡个茶,打扫打扫卫生,再慢慢来查看。

两边算是故意岔开时间,懒得碰面。

至于这的顾客,主要是六点多到八点之间到天桥来的人,大部分就是顺道来瞎逛,看看能不能顺便买点家里能用的东西。

自个四个在这还是挺显眼的,李树星和永强穿着旧军装,相伟荣和舒辉倒是一身光鲜,就是出来逛,随意。

自行车在街口两两相对一放,各自锁上,之后用根饭店给的铁链条把四个前轮串一起,再用个挂锁锁牢喽。

自行车,别稀里糊涂给偷了!

沿路逛,但就像黄信义说的那样,会在这出现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些不太上得了台面的物件。

文物商店不要的,还有开价低的货,还能如何

“师傅,这对瓶子挺好看的。”半路上,李树星看到有个摊子前放了对花瓶,能有个四十来公分高,粉彩人物,看着挺喜庆。

相伟荣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笑着道“150件的掸瓶,怎么,买回去想娶媳妇了”

掸瓶,也有很多人叫嫁妆瓶,清中晚期到民国期间,女方陪送的瓷器花瓶,算是北方民俗品,但在江南省也不少。

说的这150件是瓶子尺寸的说法,大概42公分高,还有像300件、200件,100件大小的都比较常见,自个还见过1000件大小的大家伙。

这以前有点家底的人家嫁女儿,台镜两边一对插鸡毛掸子的掸瓶少不了,还有对帽筒,到了晚清、民国那会,帽筒中间还得加个座钟。

外加对将军罐、一对冬瓜罐、一对状罐,北方据说还要加一对花觚。

当然,看条件,7件套,5件套陪送的都有。

民俗的东西,结婚需要,后果就是

存世数量巨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些人家还是有好几对,几代人攒下来的。

这边李树星“嘿嘿”笑笑,知道被师傅说了,但不以为意,因为他只是想让相伟荣把注意力转移过去。

就在那对掸瓶边,还有个尺寸小一截的赏瓶,上头有上百只蝴蝶在飞。

混了好几天的琉璃厂,要是再认不出这会琉璃厂拿来蒙洋毛子的拳头产品嫁妆瓶,那李树星也太不认真了!

果然,相伟荣走了过去,在摊子那扫了眼。

摊主四十来岁,一看这四位组合奇怪,领头的还是个有钱人,估计还是华侨,立刻开始推销。

“这对掸瓶是从西边一户祖上大户人家家里买出来的”

看了这位一眼,相伟荣问道“这个赏瓶多少钱”

摊主给憋着了,他指的是那个百蝶瓶。

“光绪官窑百蝶瓶,50块。”

常年和琉璃厂打交道,这帮子贩古董的京郊农民,都懂行的。

可如今卖古董,官窑其实不是首要看的标准,首先看大小!

比如嫁妆瓶被放在最显眼位置,它们就卖得比这个官窑赏瓶贵,因为它们更大、实用,还更具有观赏性。

好吧,这是普通人的观赏角度,也是现在的衡量标准。

这头相伟荣笑笑,没接话,蹲下把赏瓶拿起来看。

不问价就不上手,免得被碰瓷,虽然自己这几人不担心那个。

看,也不是看真假,这玩意一眼无火光,画工精湛,就是个开门的。

这是看保存状态,有没有破损、磨损。

很好,没问题,保存完好。

这才拿着瓶子起身道“我说,15块,怎么样”

摊主一听,不乐意了,道“我收来都不止这个价!琉璃厂那都在卖300,还要是外汇券!”

“琉璃厂的价就是坑老外的,你这卖给他们,10块钱我看就到头了。”自个不以为动。

“30,最低30块。”

摊主主动让步。

“我再加5块,20,差不多了,我看你至少能赚个十块以上。”

摊主貌似思想斗争了一下,“成!你这老板,还真精明。”

真的差不多了,就这价,再加就成棒槌。

摊主也不敢再坚持,再坚持,买主得跑。

“半个月工资呢,这会除了我们几个,有几个人会买这瓶子”

话这么说,把瓶子递给李树星,自己从兜里掏钱。

五张“大团结”对折的,出门前准备好的,点出两张递给摊主,钱货两清。

这是来逛“游击市场”,不是去琉璃厂,人民币就好。

一个兜里装几十块,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钱,但又不是暴发户。

没什么包装,瓶子就手里拿着。

量产的官窑标准器,和几天前买的那个一模一样,保存状态也半斤对八两,正好配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