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赵明、李腾两人帮着孙绍祖改建怡王府的时候,老大朱赶超和老二何丞也在今天的早朝说起了京师小学堂的提议。
后明的早朝与前明不同,尤其是在朱赶超继位之后,更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参与早朝的人员与之前有了很大的区别。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如非必要,武将和非高层文职勋贵将不会出席每天的早朝,而只是需要出席每月一次的大朝会即可。
这也是现在勋贵失势的一大表现,红楼世界毕竟还是一个皇权的世界,皇帝自然是这个世界最有权势的人,每个人权利大小的表现并不是他们的职位,而是他们距离皇帝的远近。
距离皇帝近的,就算是皇帝身边的一个没有品级的小宦官,也要比外边呼风唤雨的将军来的更加受人尊敬,就像是老话所说的‘宰相门前三品官’一样。
现在勋贵既然不能出席每天的早朝,那么他们距离皇帝的距离自然就是更加远了,所以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勋贵的衰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反倒是文官更加吃香。
当然,这也不是说京师所有的文官都能够有资格参加早朝,太和门就那么大,可是放不下京师这么多的文官的。
所以有资格参加每天早朝的也就是那几十人而已,分别是内阁的首辅一人及次辅两人,共三人,还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尚书及左右侍郎共十八人,还有六科给事中十二人。
以及‘五寺’,也就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的寺卿等十人。除此之外还有都察院御史、通政司、詹事府、翰林院、国子监、苑马寺、尚宝寺等十四人。
总共合计五十七人,这也是后明最主要的管理人员,设计行政、司法、立法等权。
其中六部尚书及都察院御史、大理寺卿和通政使并称为‘大九卿’,而太常寺寺卿、太仆寺寺卿、光禄寺寺卿、詹事府詹事、翰林院掌院、鸿胪寺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寺卿、尚宝寺寺卿并称为‘小九卿’。
大家熟悉的贾府里的贾政,正经职位是工部从五品员外郎,自然是没有资格出席每天朝的。
今天的早朝气氛很不好,参与早朝的文官分为两派怒目而视,大有食其肉、喝其血的感觉,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内阁首辅何丞昨天的一份奏章,请示在京师建立一座小学堂。
在奏章里,何丞极尽对小学堂的赞美,用他的话说,在小学堂建立之后,将会大批量的培养识字之人,而且花费要比现有的制度更加节省,按照他的计算,现在培养一个读书人的花费是两百两银子以,差不多是一户百姓的十年生活之资。但是在小学堂建立之后,一个从小学堂毕业的人只需要花费二十两银子就可以了,仅仅只有之前的一成而已。
并且小学堂培养学生的数量也能够大大增加,现在普遍一个老师三年时间只能教授十名左右的学生,而且还很难保证学生的水平。但是在小学堂呢,十个老师足足可以培养三四百个学生,而且还能够保证每名学生的下限。
可以说在建立了小学堂之后,能够大大为后明增加读书人的数量,而且因为学费低廉,所以朝廷完全可以在学校里进行补贴,这样也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于皇帝的忠心,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建议。
但是这么好的建议却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其中反对最为坚决的就是吏部尚书丰驰、刑部尚书林川、礼部尚书陈源实三人了,顺带着鸿胪寺寺卿、詹事府詹事、翰林院掌院、国子监祭酒等人同样站出来反对。
其中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两人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们两个人和何丞之间本就是政敌,不管何丞提出来的奏章是否正确,他们两人一向是能反对就反对的。
而礼部尚书等人站出来反对,是因为他们害怕京师小学堂建立之后,会将他们本来就稀少的权利再分割掉一部分。傻子都明白,到时候小学堂毕业的学生肯定会死心塌地的听他何丞的,毕竟这可是座师之名啊。
而且如果小学堂真的会像何丞说的那么管用的话,那今后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将出自这个小学堂,占读书人大部分的成员都听何丞的,而不是听他们几个的,那到时候翰林院也好,还是詹事府也好,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尤其是礼部尚书陈源实的意见最大,现在只要是参与科举的举人在成为进士之后第一步就是拜他这个礼部尚书为师,毕竟科举这项工作一项是礼部的分内之事,没有礼部的话,甚至连科举都不会存在。
这也是礼部能够位列三大部的原因,户部掌握外朝钱粮,吏部掌握官员升迁,礼部则是掌握科举考试,而何丞毫无疑问是在挖礼部的根,所以陈源实当然不会就这么同意。
“禀陛下,此事完全就是何首辅在胡言乱语,千年以来,从未有什么小学堂的存在,所以还请陛下治何首辅的妄言之罪。”
人在自己利益受损的时候总是最激动的,所以还没等丰驰等何丞的政敌站出来说什么,陈源实就已经跳了出来。
“陈大人,我记得你好像是祖籍云贵道吧。”
有人跳出来反对这件事自然早就被何丞料到了,不管是现在还是后世,想要做出点是么事情总是很难的。
或者说懒惰就是刻在每一个文官骨子里的东西,甚至可以说,他们连牛马都不如,因为牛马至少知道在被打了鞭子后就往前走两步。
不过好在他之前已经将各种可能的反对意见列了出来,然后还做出了针对性的反击方案,所以看到陈源实跳出来之后,何丞开始按照自己的计划反驳起来。
他并没有来就说什么小学堂有多好,因为就和陈源实说的一样,现在大家还没有见过小学堂呢,自然也就不能知道小学堂到底好在哪里,所以他来问的就是丰驰是不是自己记忆中的云贵道人氏。
“何首辅好记性啊,不错,下官的确是云贵道人氏。”
“那就好,既然陈大人是云贵道人氏,那么怎么不知文翁石室呢?”
文翁石室,是天朝历史第一所学校,由汉景帝时期的文翁创办,几千年来从未间断,可以说是世间所有读书人的神圣之所。
而文翁石室的位置,就是位于云贵道的成都府。
不仅仅是现在的红楼时期,就算是在后世,也就是何丞穿越的时候还曾经看到过石室中学的消息,好像是当年暨南中学的学生组织捐款,想要援助贫困山区的石室中学,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啊。
那可是石室中学,存在的历史和整个暨南的历史差不多长,暨南这个名词第一次作为地址出现就是在西汉时期,而石室中学的前身文翁石室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
可以说如果在后世的天朝举出最强的几所中学,石室中学肯定是其中之一,别的不说了,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谁能比得啊。在你说什么著名毕业生的时候,人家一句‘我的学长,也就是司马相如曾经说过’就可以将你列出来的所有人比下去。
但是就是这么一所学校,却被暨南中学的那些学生当成了一所贫困山区的中学,真不知道说他们天真的好,还是说他们幼稚的好。
“这……这……”
果然,在听到文翁石室的名字之后,陈源实就哑火了,那可是文翁石室,他如果敢说文翁石室一句坏话,信不信老家云贵道的那些读书人敢把他陈家的祖坟给掀了。
而且不仅仅是云贵道那边的人会有意见,估计天下大部分的讲堂都会恨他,而讲堂又是现在所有读书人必经的一道关,这可以说是与天下读书人为敌了,他陈源实可没有这么大的胆子。
“陛下,昔日景帝成立文翁石室也是‘文景大治’的一大代表,可以说兴建学堂本就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现在陛下又能够对其进行修改,这不就是我后明兴盛大治的标志吗?”
‘文景大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三大盛世可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这也是所有的皇帝想要比肩的。
所以为了能够堵住别人的嘴,何丞特地把文翁石室的建立当成了‘文景大治’的一大标志,至于到底是不是,谁敢在朱赶超兴头跳出来反对呢。
“善,大善。吴雪北,还干看着干什么,还不赶紧拟旨。”
“是。”
看到朱赶超脸兴奋的表情,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所谓的京师小学堂是肯定要建立起来的了,毕竟何丞这可是将朱赶超比作汉景帝,这高帽子带的,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
“陛下,臣还有一事不明,那就是何首辅奏章里的校长一职是何意,既然是管理小学堂,那为何不叫祭酒呢?”
既然阻止是不能阻止了,那不如就从别的地方来反对好了,吏部尚书丰驰就占了出来说起为什么这所学堂会有一个所谓的校长一职。
‘废话,老二这是中了蒋中正的毒呗。’这是朱赶超心里说的话,当时何丞跟他说的时候就曾经问过他,问何校长这名字怎么样,有没有之前蒋校长的感觉。
不过这句话当然不能就这么说出来,要不然非吓到他们不可,所以朱赶超看向了何丞,让他把之前两人商量的表面理由说出来。
“丰大人,校长一职岂是下官独创,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校长一职的称谓,下官也不过是借古人之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