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先生这边把儿子打发出去,就细细的问起张玉芝。
张玉芝的事,时间太久远,当初接触的又不多,说了一会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何况,有些顾忌,也不好当着杨老先生的面说。
杨老先生出了会儿神,又问起杨卫国这个从未谋过面的儿子。
小时候的事情王翠花说也是以她怎么辛苦,家里好几个孩子,缺吃少穿还是把杨卫国养大为主。
杨二婶实在听不下了,忍不住插嘴道:“哎呀大嫂,你快别说了,你又不是白养卫国”
王翠花火了,“不白养你咋不养?那金戒指能值几个钱?再说那时候能拿着当饭吃啊?”
杨二婶噎了一下不吭声了。
还真是那样,哪怕当时得的再多,那年月谁敢拿出来?换不了钱又不能戴,那些年有那东西真就没用。
杨老先生打起圆场:“那,我听老五那意思,卫国这孩子在京都?他去京都是去打工去还是?”
杨二婶一听乐了,“打啥工啊,卫国可出息了,他和他媳妇都考上了大学,和媳妇早就是京都人了。他现在是个什么教授,还获过奖,他媳妇更不了得,是个主持人,可有名了,在电视上就能看见。对了,两口子有能耐了也不忘了咱乡亲们,在咱乡上建的厂,大嫂家老四在那管事”
说着说着不免有些酸,“大嫂家的几个孩子都跟着借光,老四管着这边的厂,老五管着京都的,要我说卫国这孩子就是仁义,换一个试试?都做不到这么大度。”
二嫂这是话里有话啊!
杨老先生不动声色的记下,“真没想到,这孩子这么出息,媳妇也不错。那,他有几个孩子?孩子们都多大了?”
“两”杨二婶刚说了一个字,就被王翠花一阵猛咳打断了,“咳咳咳咳哎呀这回来呆几天咋还呆上火了?”
她说着接过杨二婶的话头,“杨洋是个好孩子,长的好,学习也好,有十二三岁了吧,我这年纪大了,记不清楚了。”
杨老先生迟疑的张了张嘴,“我怎么听二嫂刚才说了个两?是两个孩子吗?”
杨二婶立刻道:“是两个,不过不是一个妈的,两窝的。头一个媳妇早前说是死了,上几天卫国和媳妇回来,好像又听说没死,当初是跟人跑了,唉,你说这人就这么把孩子给扔下跑了?真想不通。噢对了,这头一个生的是个丫头,真真,噢就是卫国现在的媳妇,把这孩子养的可好了,谁看了都不会以为是后妈,那可真是掏心窝子的对那孩子。”
她说的越多,王翠花的这头低的越厉害,杨乐的身世以后万一要揭出来,那她老太太可咋有脸见这些人啊!
“大嫂?”杨老先生听的认真,对这没见过的儿子更加心疼了。“你这是咋了?”
以为大嫂也是心疼杨卫国了,毕竟她养大的。
“噢,我在想,中午做点啥吃?”
杨老先生笑道:“在外面这些年,最想咱娘蒸的窝窝头配咸菜。”
杨二婶笑道:“别说,这过年吃肉吃的多,我也挺想吃这一口的,那啥,我回去给你蒸去,让大嫂给你掂对几个别的菜。”
咋也不能就真窝窝头配咸菜啊!
何况那也是他记忆中的好吃,真让他吃吧,只怕拉嗓子都吃不下。还是蒸个发面的,掺点白面,这样软和不拉嗓子。
杨二婶心想琢磨着,听到他问他二哥:“二哥,咱家长辈,那些叔婶的还有在世的吗?带我过去看看吧!”
王翠花,“让老二领你去吧!一会回来吃饭就中,我带着媳妇们给你做饭。”
“行,那就麻烦两位嫂子和侄媳妇们了。”
杨二叔带着杨老先生慢慢走着,不时的指着这家是谁家,你还认得吧?
看他走路始终拄着拐,关切的问:“你这腿是咋回事?”
“噢,当年把腿摔折了,没来得及治,这不,腿就这样了。不过不耽误走路,就是慢点。”杨老先生犹豫着问:“二哥,卫国他”
杨二叔叹了口气,“老三啊,你别怪二哥我,一大家子人要吃饭,我也没办法,再说我寻思着大哥大嫂既然同意养又收了东西肯定能对他好,谁能想你二婶后来也后悔了,看他吃不饱饭的时候就偷摸着给送点,唉,那时候都穷!”
杨老先生沉默了。
杨二叔又说:“不过都过去了,卫国娶了个好媳妇,要没有他这媳妇,他这一辈子和我们一样,在农村当个老农村也就到头了,他那媳妇学习好,揪着他也学习,第二年恢复高考,二人一下子就考出去了。也是有那命,赶上了。”
转了一圈,见了几位健在的长辈,又见了几个小时候一块长大的,如今都已经是老头。
杨老先生听着他们真诚的夸奖儿子杨卫国有出息、仁义,心里五味陈杂。
刚知道还有个大儿子,大儿子就已经四十出头了。
没在他身边长大,吃尽了苦头,连媳妇都跑了一个,最后却能奋发图强考出这山沟,飞入大城市,还能不忘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就是在他身边长大,他也教育不出来这样的好孩子!
想到这里,心里就像长了草一样,想立刻就见到这个儿子。
想跟他说:不是爸不要你,是真不知道你妈还活着,还有了你!
想到张玉芝,心里更是复杂。
当初他对不起妻子,是他的错才致使她吃了这么多的苦受了这么多的罪。
她一个城里姑娘,虽说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人家,却在遇到他之前没有吃过什么苦,是他给她带来的危险,并害了她的父母。
对她,他这一辈子,每次想起心里都是深深的愧疚。
和杨二叔往大嫂家回的时候,他的情绪不太高,杨二叔以为他是骤然回家,激动过后才有的症状。“老三啊,这次回来就多几天,卫国在村里有房子,一会让老四给烧上火,你们晚上去那住,也感受感受你儿子在村里的生活。”
“他在村里还有房?”
这么一说,杨卫国这个儿子在他心里更加高大了。
不像他,离乡一走近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