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问题是怎么找到锡矿,锡矿的形成并不复杂,主要分散在岩石和矿砂中,并且逐渐转移到土壤、水域和大气中。
中国的锡储量世界第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一带,这是中学地理课本上说的。楚遥目前认定自己穿越的这个地区应该就在中国的西南,如果这一万年没什么改变的话,那么这个地方应该还是有很多锡矿的。
锡矿中最主要的一种叫做锡石,是炼锡的主要原料。在自然界里,纯净的锡石是很少的,常见的锡石大多数都是深棕黑色或褐色,这是因为它们含有铁、锰等元素之故。锡石的硬度较大,用小刀也刻不动;锡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常温常压下,几乎不溶解于任何化学溶剂。所以锡石任凭风刀霜剑和日晒雨淋的破坏。容颜仍旧不改。锡石还不是锡。
此外,由于锡石的形成原因,它主要分布在水体当中,这也是楚遥沿着河边寻找的原因。
楚遥和朱河沿着河边走了一会,楚遥找到了几块褐色的石头,但是不敢肯定是不是锡石,他要带回去试验一下。朱河背着石头默默的跟在楚遥后面,他虽然好奇,可是也很不明白楚遥要这些石头干嘛,问也没用,因为楚遥的解释自己根本听不懂。
“楚,楚。”朱河喊住了楚遥,从河边捡起了一块小石头递到了楚遥的面前,“看,这个。”
楚遥接过来看了一眼,这应该是一块玉。中国自古便有玉文化,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当中都有玉石的发现,到了周朝,佩玉是君子的象征。不过在楚氏族里,楚遥还没发现他们喜欢玉,所以他不明白朱河为什么要让他看这块玉。
朱河见楚遥没有说话,自己解释道:“这个,好看。”
“好看你就留着吧。”楚遥笑了笑,并没有把这块玉石放在心上。朱河却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他向楚遥解释道,自己要把这块玉带回去送给别人。自己一直想和一个新来的女战俘睡觉,但是那个女战俘一直在拒绝自己,如果送她这个东西,她就能答应自己。
朱河滔滔不绝的诉说突然打动了楚遥,起码到目前为止,楚氏族里还没有出现私有产品,没有出现交换,和外氏族也没有。然而这两件事情是迟早要出现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朱河的这个想法会不会是最早的交换意识呢,自己怎么做才能促使交换的产生。
楚遥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他在穿越前学过一点法律,大概了解过西方法律产生的渊源。
西方哲学家罗素用一个博弈实例来说明这一问题。他假定,甲种苹果,乙种土豆,在没有产权界定前,甲需要土豆时会到乙的地里偷偷地挖取,而乙为了报复,也会趁夜黑到甲的地里去偷苹果,如此,大家可能都得守夜或者修筑篱墙,其结果不仅劳力而且伤财。为了消除这种恶劣的环境,甲乙最终会彼此承认对方的财产所有权,这起初可能表现为习惯,而后则会公定为法律。尽管罗素并非法学家,但这种法律起源观,即社会规则或法律最终是在个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而不是由国家制定的,在西方却很具有代表性。
在罗素那里,法律由社会成员在彼此的交往中自发形成的,国家所起的作用只不过在于确认这些自发形成的规则,因而,这种法律并不是国家自上而下制定的,具有公约的性质,其任务在于确定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义务关系,保障规则之下的个人自由。
楚遥觉得罗素的这套理论比荀子那套要更靠谱一些,也更能说明法律产生的原因。只是他还没想明白,自己到底究竟是应该促使这种法律或者叫规则的产生还是应该顺其自然。
现在朱河提出了这个问题,楚遥正好想借这个机会了解一下情况。
“朱,石头,好看。”楚遥指着朱河手中的玉石问道,“石头,朱的还是大家的?”
朱河没听懂楚遥的意思,看了看玉石又看了看楚遥,张着嘴没有回答。
楚遥把自己的意思详细的解释给了朱河,朱河很认真的听了老半天才多少懂了些楚遥的问题。但是朱河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自己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从懂事到现在,似乎一切都是公有的,连食物和女人也是平均分配。可情况又似乎不太是这样,比如每个人的武器和工具,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一般谁用了的就是谁的,也没有人提出过什么。
“朱,走。”楚遥没有再问下去,能把问题提出来,能让朱河知道思考,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
两个人又走了一会,已经快到中午了,朱河背的藤筐里也装满了各种楚遥捡回来的石头。楚遥觉得差不多了,招呼朱河道:“朱,走,回家。”
“楚,等。”朱河并没有挪动脚步,而是指着河里的一个东西喊道,“楚,看。”
楚遥顺着朱河指的方向看过去,但并没有发现什么。这个地方是上次狩猎的时候来过的,没有什么人类的痕迹,难道是朱河发现了什么?
“朱,什么?”楚遥问道,“你让我看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朱河跑向了河边,从水里捡起了一根木棍高举着又跑了回来,“楚,这个。”
楚遥接过木棍瞅了瞅,他明白朱河为什么这么激动了。这是一根经过打磨的木棍,它的头也被火烧过,同样磨尖了。也就是说,这是人类的一支长矛。
楚遥突然紧张起来,四周看了看,周围一片静寂,并没有什么异样。
楚遥用手捋了捋木棍,这根木棍还是很坚硬的,看来并没有被河水泡多久,那么也就说明近几天有人来过这里。
会是谁?难道是朱河和岩说起过的那个居住在下游的庞大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