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弟,刘豫州虽然有皇叔之名,但纵横天下十余载却依旧寄居人下,屡次败于曹操之手,可想而知并不是明主,二弟何不投靠吾主孙将军,到时候何愁不能发挥二弟这一身才华?”
续了叙旧之后,诸葛瑾也直接切入了主题,说出了自己来这里的真正目的,想要请诸葛孔明投靠孙权。
只是,诸葛孔明虽然没有吊在一棵树上的想法,但也没有轻易地改换门庭的意思。
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战神吕布的事情,可是历历在目,诸葛孔明还不想重蹈吕布的覆辙。
虽然改换门庭要比吕布频繁认爹要好,但大致上也差不了多少。
更何况,在刘备麾下诸葛孔明可是首席谋士,地位只比刘备低,而投靠孙权,不外乎是孙权麾下的谋士集团中的一员。
无论诸葛孔明多么厉害,地位也很难超过周瑜、鲁肃等人。
不提诸葛孔明已经答应过真正的诸葛亮,哪怕仅仅是为自己考虑,诸葛孔明也不会投靠孙权。
有一句话说得好,宁为鸡头莫为凤尾,更何况诸葛孔明又足够的把握把鸡变成nn,这样也更能彰显出自己的本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孔明自然不会答应诸葛瑾。
所以在听到诸葛瑾的邀请后,诸葛孔明脑海中闪过一丝念头,随之正色道:“大哥,亮受刘皇叔三顾之恩,所以才决定出山帮助刘皇叔,绝对不会投靠孙将军,大哥不用多说,否则我们的兄弟之情从此一刀两断。”
听到诸葛孔明如此决绝的话语,诸葛瑾不由得默然,知道事情不可能成了。
半晌的沉默过后,诸葛瑾这才长长的叹了口气,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用颇为无奈语气的说道:“也对,二弟你从小便是非常有主见的人,不会轻易因为别人的提议改变自己的请求,是我孟浪了。”
“既然这样,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吧,大哥我也不多说什么了。”得到诸葛孔明的回答后,诸葛瑾又是失望又是松了一口气,随即语气一变,沉声说道,“这次愚兄来二弟这里,除了这些事情之外,还有一件事情。”
说到这里,诸葛瑾顿了一顿,然后说出了自己来这里的另一个目的。
“二弟之前除去了蔡瑁张允两人,但曹操并没有停止训练水军,主公想要让二弟试探试探曹军的虚实,探探曹军的情况,不知道二弟愿不愿意接下这个任务?当然不答应的话我们也不勉强,一应的人数全部由我们这边出。”
试探曹军的虚实?
听到诸葛瑾来这里的另一个目的,诸葛孔nn中不由得一愣,下意识的嘀咕起来。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接下来不应该是草船借箭这一出戏,怎么变成试探曹操水军的情况了?
如此的疑问在诸葛孔明的脑海中刚刚出现,便被诸葛孔明亲自抹去。
这件事情并不难理解,三国演义毕竟是,草船借箭也只是罗贯中的一面之词,并非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
而且不要忘了,这里并非是普通的三国世界,而是一方武力层次较高,而且存在着各种仙道势力的世界。
不说草船借箭存不存在,哪怕是实际的历史上真的有草船借箭这一出戏,在这个世界也行不能。
毕竟,普通的雾气虽然可以阻挡一般人的视野,但对于曹操麾下的谋士武将而言,却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所谓的草船,恐怕刚刚出现就会被看破。
到时候等到诸葛孔明的,恐怕就不是普通的箭矢而是火箭了。
相比于不切实际的草船借箭,现在诸葛瑾说出的试探曹操麾下水军的情况才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基本找不出什么毛病。
硬要说的话,就是为什么要让诸葛孔明一个外人去做这件事,而不是自己人。
孙权拥有整个江东,手底下怎么说也是人才济济,不可能连做这件事情的人才都没有。
之所以这样做,十有,就是想要进一步的试探诸葛孔明的本事,然后决定怎么对付诸葛孔明。
在诸葛瑾说出自己来这里的另一个目的,并等待诸葛孔明回答的时候,诸葛孔明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的念头,很快明白了孙权真正的目的。
连敌人都没有解决,就试图削弱自己的队友,不愧是东吴大帝,目光还是一如既往地“短浅”,孙策看人的眼光果然没的说。
心中冷笑一声,对孙权生出了一丝不屑,诸葛孔明脸上却没有丝毫表示出来。
“可以,只是我要”
对于孙权的要求或者说是试探,诸葛孔明倒也没怎么犹豫,稍加考虑后就答应了,并说出了自己的要求,具体的战船数量以及士卒的人数。
由于目的是试探,并不是胜负,诸葛孔明提出的数量并不多。
“等愚兄回去禀告主公,等主公有了回复愚兄已经马上告诉二弟,对应的战船士卒也会立刻拨下来,在此之前请二弟稍微等一等。”
得到诸葛孔明的回复后,两人继续寒暄了一段时间,然后诸葛瑾找了个理由离开了。
诸葛孔明也没有挽留的意思,直接送诸葛瑾离开了。
江东、孙权府邸。
“不出主公所料,诸葛亮并没有答应主公的邀请,但同意了主公试探曹操虚实的邀请。”诸葛瑾一离开诸葛孔明这里,便去孙权府邸回复,“孔明问主公讨要士卒三千、战船10只,请问主公是否拨付?”
“无妨,拨给诸葛亮便是,反正他也带不走!”
对于诸葛孔明提出的士卒请求,孙权并没有什么意见,毫无疑问的同意了,只是转而问起了另一个问题。
“以子瑜的看法,你的二弟诸葛孔明到底有多大的本事?”
“臣曾经听说子瑜自比管仲乐毅,今日一探方才知道传言不虚,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本事不比管仲乐毅逊色,放眼江东,怕是也只有大都督能够与他媲美,刘备得了此人,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