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
光和五年(182)。
刘应已经来到并州赴任好多天了,他来了之后并州彻底平定了。
外族不服气就打,有匪患就去剿匪。
大家都要过好日子,每天认真种地吃饭,不要再想其他了,不必担忧其他问题。
刺史大人来的第一天已经说了,只有一件事情。
“公平!公平!还是他喵的公平!”
大家就认认真真的种田吧,享受一下难得的平静。
农业立国,春耕也快到了。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刀耕火种,一年的农事就始于烧荒,并州境内都在开始准备种田了。
最近也没发生什么大事。
刘应站在高楼,远远看着烧荒的烟火燃起。
春,正月,辛未,赦天下。
遇到大赦,对于那些百姓来说恐怕也算是好事了呢。
灵帝下诏,命令公卿根据流传的民谣,检举为害百姓的刺史和郡守。
这下子朝野可很难平静下来了。
而刘应他们几个人无所谓,赴任还没多久了,都是干的实事的人。
跟我没关系,不想管那么多破事儿。
刘应最近是关心着大家的团建活动,他把手下人都喊了过来聚聚,也尖尖他们。
刷新一下忠诚度我看看才心里有底。
他每天也在认真学习武艺,为了自保,以防万一。
每天钻研兵法,向贾诩请教。
贾诩这个人对兵书研究的很深,这是他的专业。
他没留下什么什么著作,只是留下自己对于兵书的批注。
不过最近在烦恼什么呢。
他又在想什么,谋划什么。
刘应和他密谋一下。
“君侯,乱象已起。”
贾诩对他说道。
“太平道?”
刘应问道。
贾诩点点头。
恐怕许多人也是敏感的发现端倪了。
黄巾的事情并不突然,可能也是朝廷的人,居庙堂之高,离民间太远了。
他们什么都没看到,感受不到民间的事情,感受不到民间疾苦呢。
灵帝在卖官的时候恐怕没有关心过百姓会不会吃得饭。
人家要是有饭吃何必干这种杀头的造反呢。
这个事情并不突然,太平道可是发展了十多年了才有了那么大的规模。
“文和在想什么?有何顾虑?”
刘应随意潇洒的一点坐了坐。
他们守住并州就好了,乌合之众,杂牌。
他们敢来我们就敢跟他钢枪。
“君侯,我们要不要取冀州?”
贾诩向他问道。
“文和怎么想的?”
刘应皱了皱眉头。
冀州的位置同样重要,到时候自己占据冀州的话,彻底断了袁绍的根据地了。
如果能够占领冀州和并州,北方自己算是占据一半了。
以河间为势,至少能够割据一半呢。
黄巾乌合之众,虽然他们是以冀州发家,但是刘应印象中战斗力也不强。
没几个有军事能力的,打仗真的拉胯。
河间那边也是确实能自保,安防是足够了,或者真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就挥师南下!
“冀州我方可取,我方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只是势必受到朝廷猜忌。”
贾诩对他说道。
冀州是有能力夺下的,他们猛将精兵已经有能力和别人掰一掰手腕呢。
这个时候袁绍还在京师当个校尉。
到时候黄巾起事就是机会,朝廷势必需要刘应也出兵平叛的。
但是他担忧的是,朝廷不可能允许的。
东汉就十多个州,刘应十多岁当了并州刺史了。
如果再出兵占了冀州,意欲何为了?
可是这么好的机会啊,如果放弃的话又觉得可惜。
贾诩想了好久了,还没想到比较稳妥的方法。
因为对他们真的是个机会,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不然的话还是保存实力,他们苟在并州就好了。
以后再找机会吧。
“我知道文和的顾虑。”
刘应点点头。
也对他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贾诩也在认真听着。
“时机未到。”刘应认真的说道。“还记得当初我们商量的事情吗,如果我告诉你,陛下大限将近呢。”
“君侯此事当真?”
贾诩又被惊到了。
对他来说,自从跟随了刘应之后,一次次令他震惊意外。
尤其在这样的大事,对方已经预见到了一般。
真的有天庇护呢,有神灵托梦?
现在如果跟别人说,皇帝快死了,没几年命了?
人家当你神经病呢。
皇帝菜二十多岁呢。
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不然宫里的人不应能够跟更清楚吗。
——东汉皇帝短命。
刘应再提醒了他一句。
贾诩也不再怀疑什么。
从光武帝到明帝,六十多岁和四十七岁。
其他人三十多岁二十多岁甚至一两岁就没了啊。
盲猜一波可能皇宫风水不好,光武帝喜欢到处跑,还带明帝,没事。
到了后来的献帝,皇宫已经被烧掉了。
另外近亲通婚的可能性估计不大。
至于灵帝,盲猜一波就是酒色掏空了,北齐高家和北周宇文赟也是典例。
刘应真想带华佗如果给他做个体检。
“陛下若驾崩,新君年幼,外戚内宦争权,势必大乱!这是主公问鼎天下的好机会!”
贾诩满脸狂喜,又觉得自己热血沸腾起来了。
仿佛想起当初刘应告诉自己檀石槐要死的那天的场景。
其实这种事情也不能太过高兴了,这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呢。
我身为汉臣,听到这种消息真的不该高兴的。
可自己真的忍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