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肃杀(二)(1 / 1)道长不知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推开大石和木板,鱼归期站在洞外,天空乌云密布,满山残叶群飞,一股说不出的冷意弥漫此间。

“时至秋杀最重之时,我还是暂不修这饮露朝霞好!”

鱼归期叹了一口气,眼中有许遗憾,两月以内,决定暂时不修行这服气之术。

剑仙之术,时至“响雷”,莫不敢再分心出来。

且行此服气,一二月内处于力微之期,鱼归期不敢赌自己是个天命之人。秋杀,金厉,且入冬后药物藏密,少药养吾,怕力微压不住肺金之气,逆而扰乱根本。

鱼归期决定去山下搞一点东西,备之,用以过冬。

回到洞内背起竹篓,向着山下去。

竹篓之中是一些较为名贵的药材,不外乎何首乌,灵芝,重楼,茯苓,当归之类,只有这些才值点钱,一般的续断,杜仲,三叶青,牛膝,山乌龟之类的药材不怎么值钱

走着走着,风带着大量的嘈杂之声传入鱼归期耳中。

果不其然,不到几分钟,一大群隐士就途过其身边,往着西边山上跑去。

鱼归期好奇,赶忙问道一个隐士。

那隐士是个中年男子,身着一件亚麻唐装,头顶短发不过寸,脖带一串星月菩提,手持一串大金刚菩提。

看来是个佛家居士。

他见鱼归期问话,乐呵呵一笑,道:“道友日安!这个事啊,说起来也是有点意思,昨夜有道友拍到落雷击中一颗大树,那棵大树好像是棵野樱,以前游山时也见过,少说也有七八百年。你瞧,就在那边,你看还在冒着火光之处便是。这可是雷击木啊!这不大伙都准备去看个稀奇或者分上一截。”

居士眼中光芒闪动,他抬手摇指西边远处,鱼归期随指眺望过去,细看下还真有一丝红光闪动。

“道友,不多说。我先走一步,免得晚了!要知道我都算是晚去的一批人了。”

居士拍了拍鱼归期肩膀,就面带笑意的往西边跑去。

鱼归期赶紧回了一个礼

“福生无量天尊!”

鱼归期看着那处红光闪动之处,心中微动。

雷击木,在道教被誉为上好器材,但并不是所有雷劈之树都能成为雷击木。

就这第一个条件,雷击而不死,就难倒了绝大部分。

鱼归期想着去,但担心白跑一趟,要是下山晚了,这药材换不了,那么他需要的东西又要被耽误。

原地呆了一会,心觉还是算了,但向着山下还未走上几百米,这心中思绪频频跳动。他回首看向没入林中的众人和那远处闪时不定的红光,鱼归期终究还是转身回了头,他摇了摇头,自叹一口长气:“凡人终究是凡人,欲所动,为之驱使!来日下山也不迟…………”

鱼归期善使双鞭,来此世许久,依旧未寻得东西打磨成双鞭。

即以得真法玄妙入门,所持护道之器也该变了,以往他所使双鞭以普通实木或者钢材打造,虽有其表但无其形。

其因不外乎,双鞭刚猛异常,因配雷火,镇服群魔。

这会儿有那么一点希望,鱼归期最终还是选择要搏一搏。下刻他就宛如脱弦利箭一般直冲而去。

剑仙之道虽不强身,可别忘了,它还有匹配的服食之术,虽把大部分食之所得的“炁”用来修复和守护,可依旧还有一点“炁”游走全身洗炼躯体。

不敢说一日一变,但要说循渐有道,年久力生还是可以滴。

此时的鱼归期不说是力能擒牛,但说上一个单手掷羊还是轻轻松松的。

山涧奔走若如灵猴,鱼归期身形轻盈,林间杂物并不阻碍行动。

越过一众人群,来到还有烈火余晖的野樱树边,果然那个居士说得没错,他就是最后面一批人了。

扫看四周,已经有上十一二个人站在一堆。

这群人个个身着雨衣,想来他们是冒雨而来,难怪早于其他人等。

这群人中,有一个鱼归期较为熟悉的人。

那人也看见了鱼归期,他赶紧挥手喊到:“初一道长,这里,这里!”

鱼归期也露笑容,他回声道:“许久不见了,李居士!”

此人姓李,名由,年岁28,体魄强壮,长相方正,因小说而沉迷修仙之道,舍离都市社会入云庭山寻仙问道。

他俩相识于老修行木屋中,虽算不上朋友,但也算是相识之人。

当初老修行劝解过他,仙之一字,往往只是虚梦。

可李由从未把老修行的劝解当做一回事,哪怕后来鱼归期来了,劝解过,也无任何作用,但是一些修道的道理还是被李由听了进去。

因此李由也被纠正了一下修行三观。

所谓修仙等级,练气,筑基,金丹,元婴……谓之假

所谓道门不重肉身谓之假

很多修仙小说都把道门修炼者定位成脆皮,反观把佛门修炼者定位成肉身强大者。

可事实上道门比佛门更重视肉身修行,把肉身称作香口袋,天地本身。

而佛门重视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修行,倒是在肉身上面未成有过过多的修行,他们主张的“觉悟”,肉身只是皮囊,是“非我”,是“相”;是“色身”。所以很多佛经都有提及不因着相和舍弃肉身。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教认为,这个肉体或身体并不是我,这个肉身不过是一个外壳,一种幻觉而已。因为在佛教的概念里是否认“我”的存在,于是这才提出了“无我”这样的概念。

也就是说,所谓的“我”,即肉身或身体,在佛教之中,并不是“真我”,因为佛教认为,这个称为“我”的这个身体,只是“假我”,也就是说,在佛教的概念里,根本不存在一个固定永恒不变的“我”。

因为对于修行观念的不同认知,所以道佛两门才诞生不同的“人生看法”。

道门长生久视,肉身成仙,佛门大彻大悟,见性成佛

道门不管是那一派都很重视肉身修行,如果佛门崇尚精神超越,那么道门就崇尚肉身升华。

但是有一点,道门一直以来也重视精神和心灵,而不像佛教还没有融合华夏文化之前,单方面重视心灵和精神。(佛教有一种叫金刚身,欲为不坏,但是这已经是“佛”的一种了)

可代表者便就是道门强调的精气神三宝。

可从众多道教以及先秦书籍来看,在传统修行文化中肉身和精神是对等的,就像是阴阳一样,所以道教注重“炼”,而且在人体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宗教中前一二位。

尤其是有些道士更是直接承继上古,在肉身之上的开发和强化绝对是排名第一。

提携天地,把握阴阳。

《老子河上公章句》亦说:“爱气养神,益寿延年。”

《三天内解经》说:“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于众生,生可贵也。”

两者的思想观念在中华大地互相交融,汉传佛教虽重心性,但因道教理念融合也开始诞生了磨练肉身和长生之说,而道教全真派因为融合了佛教的思想也开始崇尚精神超越,可是全真派依旧保持肉身升华,不止单一的崇尚精神超越。

所以这些小说把道门中人定位成脆皮是错误的观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