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家是上京最大的世家之一,一月战事平后,各地仍有动荡,上京城中遭此一劫,亦是萧条了很多。
殿下时常入宫去与阁老议事,又时常出宫去视察京中情形,待在东宫的日子越发的少。前朝的事情繁杂,后宫也未曾安宁。陛下先前曾纳了钟离家的一位女子为妃,那女子从前虽无盛宠,但凭着钟离家的声名,亦是个住在主殿的娘娘。从前我不曾见过她,只晓得她向来是本分知礼的,也不晓得争宠,只是安安静静的、日复一日住在御苑西边的浣玥斋里。可钟离家覆灭以后,她大约是疯魔了一般,成日里寻死觅活,闹出好多事来。陛下却一直并未有发落,既没有赐死,也没有废黜或是驱逐。吴贵妃每每说,许是陛下念及旧情。我总是在想,哪里有的旧情呢?从前钟离家兴盛之时尚且难见一面,现在陛下便更不会去宽慰。如何能有旧情?兴许,陛下从来不曾记得她。
不过吴贵妃素来心善,又是极讲规矩的,想着钟离氏这般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便时常来寻我想一想对策。可我于这些事便更是束手无策,钟离氏如今什么都没有了,仿佛真的是不顾一切,疯魔起来。从前的钟离氏,我知晓的虽然不多,但却也可以肯定,那样大世家的小姐,必然是行事端谨,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况且钟离家又以家风严谨闻名,想来早是拘束惯的,如今这般,或许是一种解脱。最后是长乐长公主奏明了陛下,请旨褫夺了钟离氏的位份,把她送回了钟离家的老宅,又遣了人好生照顾着。我不知道她后来的景况,只是忽然觉得,若是一直在那朦胧虚幻之中,对她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长乐长公主虽与陛下是异母所出,但感情却颇为深厚。陛下的姐妹之中,只有她如今还在京中,安安稳稳的留在故土。不过她倒是一直没有嫁人,居所也离宫中崇佛之处很是相近。宫中旧事我并不知晓,但她待我总是甚是亲热,仿佛旧识一般。听闻从前宫里也有一位小公主喜红衣高冠,从前曾在天街上打马而过,英姿飒爽,不爱守那宫中的规矩。不知道,那人是不是长乐公主。只是如今事过境迁,那一袭红衣,终究只是在旧梦里了。
后宫中繁杂的事不少,九公主及笄之礼因为正在战事之中一切从简,那这明止礼则自然要大办,中宫空虚,这般的事,便落在了我这个太子妃的肩头。不过这个热闹我还是分外愿意掺和的。不仅为了阿九,这明止礼本身也比及笄之礼有意思很多。明止礼乃是我朝历来所重的大礼,冠礼或是笄礼之后,父母可以自由定下这明止礼的时间,行过此礼,便视为真正的成人,可以嫁娶婚配。而这明止礼也不似冠礼笄礼那般繁杂,更为随意些,寻常人家不过办次家宴,长辈嘱咐两句便罢了。虽然形式并不讲规矩章法,但我朝素来重视此礼,何况阿九是天家的公主,自然不能草率。
忽然想起,阿姐连这明止礼都没有行过。无端竟又怀想起这些旧事,倒是悲从中来。我又想了想,我的明止礼也是仓促而办的。当时陛下赐婚的旨意突然便来了,婚期定的又急,所以当时急急替我补上了这明止礼以便正式下聘,所以我对那时的记忆也并不深刻。没了参照,这事便愈发难办,我正愁着,忽然来了陛下召见我的旨意。我心里想着大抵是为了这事,便直接就去了清心殿。
从前陛下并不曾单独召见我,除去大节或是礼制所需,殿下很少带我去拜见陛下。所以到了清心殿的阶前,我才忽然有些紧张起来,还未来得及唤遇儿去知会殿下,景公公便已经迎了出来。景公公是陛下身边的总管,极是老道。佛家有言“笑面佛”,大抵可以作喻。他多年在宫中经营,见过不计其数的人,此刻也一如往常,摆着一张笑脸,伸手引我进殿。这般我却也不好再迟疑,只能跟着快步进去。
陛下并不在正殿召见我,景公公却把我引到了东侧的暖阁之中。早有宫人打起了层层帘幕,低着头毕恭毕敬的候着。却见帘幕尽头,陛下端坐在那里,似是在想些什么,面前早布好了御膳。
景公公引着我,我也只能快步跟着,心里却是疑惑。清心殿乃是陛下的寝殿,如今又在这暖阁设宴,连我都知晓这于礼不合,那陛下此举,又是何意呢?
规规矩矩行了礼,抬头见陛下的神色倒是还算和善。我起身做到了陛下对面的位子上,景公公早领着宫人们都退下了。一下阁中安静极了,气氛有一丝诡异。
不过此时却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忽然出现:我从前不曾侍候过殿下用膳,如今这些宫人都退下了,陛下若是考起我来,岂不是大大的不妙?
这一想几乎把自己逗笑了,但转瞬就明白,陛下召我前来,定不会为这般无聊的小事,何况我行事不合规矩,合宫都是知道的,又何必再做印证。
果然陛下一下就直入主题:“昨日闵宁传了奏报,虞大人到了永安之后,竟想出了个绝妙的法子,除了为害多年的水患,如今逢着时艰,还慨然接济流民,永安百姓无不称赞啊。连朕选的永安令守都难解的祸患,虞大人一下便根除,怨不得他也要叫虞大人一声“先生”啊。”
我心中一沉。陛下的话说的婉转,但其中意味却是极为明显。我虽然不明白朝堂中的事,却知晓,令守乃是永安地方的最高长官,父亲被他尊一声“先生”,陛下想来便不悦。
我规规矩矩的跪下:“为陛下分忧,乃是本分。永安令守多年治水颇有经验,家父也不过是略尽绵力。永安百姓如今生活安乐,西南安定,便是好事,何人之功,并无分别。”
“朕瞧着虞大人年岁渐长,如今这般在外面也甚是辛苦。当时被参的,不过是虞家的族亲,你父亲并未有太大的过错。是朕在气头上,才叫虞大人亦流徙到永安。朕也甚感后悔。不如这般,叫你父亲理出当时那些品行不端的子侄押回上京单独惩处,他也算将功折过,如此,便回上京,莫要再去那荒僻之地了。太子妃拟一封家书,替朕提一提此事可好?”
原本这是天大的喜事,可此时我却觉得心寒。要父亲以那些子侄的性命换自己的官图亨通,未免太过残忍。况且,这般换来的富贵,又能存续多久?只怕仍是同样的过眼云烟,只要帝王一句话便可以收回。
“回陛下,家父曾言,无论身处何方,都不敢忘却家国之事,不敢忘却为陛下分忧,造福万民之责。这是初入仕时家父便立下的誓言,如今依旧不敢背弃。身处朝堂,家父便抒浅见,身处畿辅,便观民情,身处远郊,亦可以开化边民。无论在何地,家父都愿尽绵力以报君恩。家母曾说,从邶山嫁到上京,还不曾见过我大箐的许多山河风貌。如今这般,倒也是全了他们的心愿。”
陛下却忽然笑了:“好。当真是不卑不亢。”而后他又作惋惜的样子:“若是你阿姐有你一半的勇毅,朕当年倒也不妨全了太子的心愿。”
我心中似有万柄利刃划过。纵然早是知道的了,但如今听陛下这么说,还是觉得心痛异常。到底是陛下不愿意阿姐嫁给太子殿下。殿下是重情之人,若是得了阿姐,阿姐便是殿下的软肋。
陛下瞧我神色凝重,亲自扶起我,似是随口闲话:“朕前些日子瞧见陈家的女儿业已长成,却是秀外慧中,极是温柔妥帖。朕想着太子一直没有纳侧,太子妃一直忙着后宫诸事,太子身边也没有一个贴心的人……”
不知为何,我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跪下,出声打断:“陛下……”
分明知道早晚会有这么一天,此刻心里却仍是混乱繁杂极了。嫁到东宫之前,阿娘就嘱咐过我要大度,那时我觉得无所谓,殿下要置多少姬妾都同我没有关系,可是如今,我却有些慌乱。
我在心里盘算着。陈家的女儿……陈姓的大家并不多。汝南陈家到底只是商贾出身,女儿嫁与太子至多做个承徽,岑西陈家的女儿都是许了人家的,至于上京中的这个陈家,又怎会甘心让女儿作侧室……
陛下却是不恼:“说起来,这位陈氏女,还是太子的表亲,往日都是熟络的。太子妃可愿意让她入东宫啊?”
我心中颓然。陛下虽然是在问我,可我却并没有拒绝的权力。我依旧跪在地上,无力感在心头蔓延。如今虞家已经失势,我并没有任何可以依凭的东西。
“太子妃生渊儿的时候伤了身子,往后怕是难以有孕。朕也是担心太子妃......”
我又一下跪伏,陛下忽然顿了顿。方才的话说得甚是中肯,仿佛是在劝解,但语气却是那般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