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掌声经久不衰。
一旁的杨教授和汪教授尤其鼓得用力。
再看他们的表情,激动,兴奋,热泪盈眶。
杨教授和汪教授相互看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东西。
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国文明衰微。
人们都以国外的东西为好,为荣。
以国内的东西,为怀,为耻。
本来这种娱乐节目,他们是不愿来的。
但是,他们希望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哪怕改变一点点,大家对古诗词的看法。
或者,让一个人喜欢我们的古文化。
这几期下来,收效甚微,他们甚至都因此被人嘲笑。
他们,已经有点坚持不下去了。
但是,现在。
他们看到了,光明。
他们看到了,希望。
这首《满江红》,
以文字论,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致之深婉,不同凡响。
以情感论,情真意切,慷慨激昂,振奋人心。
光有这一首诗,这个《诗词》节目,就足够光芒万丈了。
杨教授擦了擦湿润的眼角:
“这位小友,看起来对诗词颇有研究。
刚刚前面有两副图,我个人挺喜欢,但是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诗,不知道小友……”
苏白点点头,
“杨教授请说。”
后台切出来一张图片。
苏白想了想,提笔开始写:
当镜头拉近,把苏白写的诗投到大屏幕,大家瞬间安静了下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听着苏白念出声,大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副景致里。
暖黄的阳光洒向江面,江水和天空连接在一起,一只孤鸟在晚霞里飞翔。
一副极美的风景图,在遇到一首好诗的时候,犹如画龙点睛,瞬间有了灵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妙哉……”
现场窃窃私语,低声讨论着,毫不掩饰对这句诗的欣赏。
“我原本是来看热闹的,怎么感觉,好像看到了了不得的东西。”
“画面意境都好美,但是,我表达不出来。
有没有月入八千万的文化人,来解释一波。”
“我们最近刚好学到赏析古诗词。
他这句诗,完美契合了语文老师教的点。
落霞和孤鹜是动,秋水和长天是静。
落霞和长天是远,孤鹜和秋水是近……
这远近、动静、虚实、色彩、空间和想像全部都齐了。
不行不行,趁着晚自习,我要赶紧拿给我语文老师看看。”
“阿嘞阿嘞,不明觉厉。”
“挖槽,真牛杯,正好今天有个写景的作文,用用。”
……
二排的嘉宾被完全镇住,他们原本是坚定的外国诗爱好者。
但是此时此刻,一句反驳的话也说不出来。
他们在现场,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最为强烈。
杨教授看向苏白,他心里激动到无以复加。
这首诗可谓秋水绝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有能写出如此诗句的大才之人,是古诗词的幸事。
这时候,大屏幕切出来第二张图:
长江水奔腾不息,林子里树木郁郁,枯叶纷纷下落。
一副秋江萧瑟的景图。
现场的观众,眼光都聚焦在苏白身。
他站起来,沉吟片刻。
众人屏声静气,生怕打乱他的思路。
苏白提笔,刷刷写下两行字,镜头直推过来,诗句显示在大屏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嘶……”
苏白念诗的时候,诗词魅力加持同时开启。
周围一片吸气声。
这句诗,描述得贴切又高级。
众所周知,景物是静,无论如何描述,没有动态的加持,就会显得乏善可陈。
加入动态的描写,就像花有了蝶。
才活色生香。
意境意境。
除了有意还要有境。
写了境,意却难得。
而苏白这一句,把一副景的意和境,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描写,放在长篇文章里,尚且需要笔力。
更何况是七言律诗。
除了景物、意境,还要对仗,押韵。
苏白这一句:
完美。
无可挑剔。
杨教授满脸通红,大叫了几声好:
“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
让人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
联对工整,气韵流畅。
加“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
好,太好了……”
现场的观众,已经完全被苏白的诗征服了。
听了杨教授的解读,掌声雷动。
弹幕:
“卧槽,第一次领略到古诗词的美。”
“爱了爱了。”
“我喜欢。”
“天啊,这是什么神仙才华,才能做出这种佳句。”
“这两句我要抄下来。
抄十遍。
还有《满江红》,我要抄二十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