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孙权早在夷陵之战后,就曾经派遣使者拜访在永安的刘备,表达自己想要重归于好的想法。
刘备没有理睬孙权的使者,使者只能意兴阑珊的回到东吴。
后来长江一带爆发了魏伐吴的战役,东吴数个战场告急。
孙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努力修复和季汉的关系,每一次都言辞恳切。
一波波使者站在永安宫前,一波波的大喊着。
口称大汉而自贬为吴侯,希望刘备能够出兵伐魏,减轻一下压力。
刘备哪有钱出兵啊,再说了有钱出兵也先揍孙权啊。
刘备虽然没有表示愿意重归于好继续抗魏。
但是也派了宋玮、费祎二人使吴表达愿意停战的想法。
这也算是默认了愿意和好,只是不是自己活着的时候。
东吴方面得到这个回应后,也暂时平静了下来,全力以赴和曹魏开战直到后来以三郡之地向魏国求和。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这年,刘备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季汉的内部瞬间爆发了起义,整个南部旗帜林立,就是没有季汉的旗帜。
即便稳重如诸葛亮,也免不了开始担忧起来。
为了防止魏国趁着季汉权利交接的时候发起进攻。
诸葛亮把可以调动的兵士和粮草尽数拨给汉中。
魏国想要伐蜀只有三条路。
一条攻汉中,由汉中入蜀,但是后面还有着剑阁这道最险峻的关卡。
这条路也是诸葛亮防守的核心,这才调遣了全部可以调用的资源。
第二条路由凉州入沓中,走阴平小道奇袭涪城。
这条路虽然可以绕开汉中和剑阁,但是沓中也有蜀军重兵把手,守将是阴平太守廖化。
廖化可不是什么黄巾大将没有读过书的泥腿子。
廖化是正儿八经的沔南的豪门世族,一开始担任关羽的主簿。
季汉几乎大大小小的战争廖化都参与了,所以放廖化在沓中,就是一道双重保险。
诸葛亮觉得即便廖化守不住沓中,起码也有足够时间把消息送出去,并坚持到援军抵达。
那么最后一条路就是从荆州出发,攻永安入蜀。
永安守将是镇东将军、永昌亭侯赵云。
大家都知道东吴的军队十分惧怕赵云,把赵云一个人留在永安,东吴都不敢来打。
所以诸葛亮很放心的只留了三千人给赵云。
诸葛亮唯独担忧的是向曹魏臣服的孙权,会让开南郡的道路让魏国进攻。
显然这条路不切实际,魏国怎么会知道这里只有三千人呢?
但是架不住诸葛亮过于谨慎,刘备刚死就派邓芝出使吴国。
其实诸葛亮一开始也摸不准找谁出使东吴最为稳妥。
直到邓芝找上门来。
“现今主上年幼,在位不久,应该派遣使臣重新与东吴结好。”
诸葛亮回答。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任用谁,现在我找到了。”
邓芝问道。
“丞相意属何人?”
诸葛亮回答道。
“就是使君您了!”
于是便派了邓芝出使吴国。
邓芝到来后,孙权果然感到疑惑,不立即接见邓芝,准备晾一晾这个季汉的使者。
邓芝便自己上表求见孙权道。
“臣这次来也是为了吴国,不只是为了蜀汉。”
孙权一听有点儿意思,自己正好去年吃了个大亏,正想从哪找回点场子呢。
孙权很好奇邓芝会怎么说,于是接见邓芝说道。
“我原本诚心想与大汉和亲,但恐怕汉主年幼,国小而大势困顿,如果曹贼乘虚进攻,尚不能保全自己,所以我感到十分犹疑了。”
这就是对于季汉实力的一种不信任了。
邓芝大笑了几声答道。
“大汉外有重险可固守,内有如赵子龙这般闻名天下的良将。而吴三江天险已失其一,若不能和大汉同舟共济,恐有亡国之忧。”
“汉、吴两国相结合,拥有四州的地方,大王您是有名于世的英杰,诸葛亮亦是闻名荆州的人才。”
“若汉、吴两国可以成为唇齿之邦,进可并力夺取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这是自然的常理。”
“大王现在若想委身曹贼,曹贼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为质子,若不遵从命令,其就有理由再次讨伐,我国必定见有利而顺流进发,如此,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
孙权低下头沉思了很久,他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形式确实是蜀汉要好一些。
邓芝说的有道理,自己三江之险都丢了一个了,魏国只需要慢慢蚕食即可。
那个夏侯称又是一个恶狼一般的人物,只要看准破绽就会狠狠的扑上来。
人家蜀国打不过打不了大门一关死守益州,人家还有着赵云这般天下名将,守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
孙权左右为难,这个时候顾雍走上来附在孙权耳旁小声的说道。
“至尊无论是向蜀还是向魏,都免不了其中一方的讨伐。只有游走在两邦之间,找到时机吞下一州,才有一线生机。”
孙权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让邓芝回去复命,说东吴愿意与蜀国联合。
同时孙权依旧继续朝贡魏国,但是孙权知道蜀国一定会北伐,到那个时候就是自己的机会。
于是安排陆逊加紧练兵,下一次不仅要把夏侯称从江东赶出去,孙权还要鲸吞整个荆、扬之地。
孙权派遣上次被俘的张温,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国。
孙权对张温说道。
“本无需惠恕出使,只是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与曹丕往来的用意,故委屈您惠恕出使。如果山越祸患全部消除,我们便会对曹丕大举进攻。”
张温一听这不是在逗我嘛,咱东吴的兵啥实力,上次在建邺是看的真真切切。
顺风仗的时候一个个全是甘宁,逆风的时候就架起主将投降。
就这种兵连山越都不一定打的过,还伐魏呢。
让我这样去蜀国出使,还不够丢人的呢。
于是张温回道。
“我在国内没有作过亲信大臣的谋划,出行外交没有独自应对的才能,恐怕没有张孟谈那样播扬国家声誉的能力,又无子产阐述事理的功效。”
“然而诸葛亮见识深彻,精于谋划,必定了解您的神明思虑和屈伸权宜之计,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测诸葛亮之心,一定不会有什么猜疑。”
“至尊只需回一封书信,足以抵过千言万语。”
总之张温就是一个意思,老子不去!
孙权的脸色立刻就变了说道。
“孤曾经听闻秦将孟明视被俘于晋,但其知耻而后勇,每当秦国有危难时都会第一个挺身而出,才有了后来大败晋军之事。”
“如今正是国家危难之际,难道孤的手下就没有孟明视这样的人嘛?如果是这样,孤或许也应该学一学楚王杀了那个子玉。”
配合孙权的表情和这番话,张温得出一个结论。
这趟自己想不去估计也不行了,于是应下了这个差事。
张温随着邓芝抵达蜀国后,前往宫廷呈上表章说。
“古代商高宗守丧却使殷商国祚再次复兴昌盛,周成王年幼却使周朝德治天下太平,他们功勋普盖天下,声威振彻四海。”
“如今陛下以聪明的资质,与古代圣贤等同,贤良大臣辅佐执掌政务,满朝精英有如群星璀灿,远近人们仰望您的风采,无不欢欣前来依赖。”
“吴国勤勉军旅国力以安定江南之地,希望与有道之君一起统一天下,倾心协力同规共谋,有如河水绝无反顾。”
“只因战事频频猛烈,我们可供役使的军力太少,故此只好忍受卑鄙之徒强加的耻辱,夺我州郡掠我百姓。今大王特派下臣张温疏通情况表达友情。”
“陛下推崇礼义,不应以此为耻而忽视我的请求。臣自遥远的边境,直到贵国首都之郊,频频蒙受贵国殊礼接待,恩诏不断传至,我受此荣耀感到惶惧,又感到意外的惊奇和不安。谨此奉献我主致陛下信函一封。”
诸葛亮一听,这张温文采很不错,就是有点单纯,可以利用。
于是诸葛亮经常让邓芝陪着张温饮晏宴,在成都好好招待张温。
临走时诸葛亮还特别派邓芝回访吴国,送一送张温。
张温回国后大肆赞扬蜀国,说蜀国人才济济,像秦宓这样的饱学之士都臣服于蜀国。
但是在孙权心里就不是个滋味了,总感觉张温有点太亲近蜀国了。
仿佛现在的张温已经不是东吴的臣子,而是蜀国的臣子。
孙权既暗恨张温赞赏蜀汉政治,又嫌忌张温出生四大家族,张温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为他的德行才能所迷惑。
担心张温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考虑用什么方式来中伤张温。
直到今年发生了暨艳案,这才被孙权逮着机会将张温下狱。
一时间在东吴朝堂与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此时夏侯称这匹孙权眼中的恶狼,也在越县收到了风声,发现了这块肥肉。
这么好的机会,我夏侯称是咬上去呢?还是咬上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