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晚上,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之后,温邑中的各家家主才结伴离去。
不过,大多数人心头却沉甸甸的。
在郑军明晃晃的刀枪逼迫之下,他们没得选择,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归顺郑国。
归顺之后会面临着什么样的情况,他们这些人心里都没底。
虽说祭仲多次强调郑国一定会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但是,这种保证有多大的可信度,谁也不清楚。
他们又不是什么小白。
事实上,在苏子国灭后,在温邑扎根生存的家族就没有一家是好相与的,不然,早就被其他家族给瓜分了。
所以,对于郑人的保证,他们是持怀疑态度的,除非见到郑人的实际行动与他们的保证相一致。
否则,他们是不会轻信任何人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动了其他念头。
一旦郑人的保证不作数,他们就准备搞武装暴动。
以苏子国为号召,发动国人反抗郑人的统治。
当然了,在郑国大军驻留在温邑的这段时间,他们肯定不会和郑人正面硬杠。
非但不会硬杠,还会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好言好语的陪笑着,用以麻痹郑人。
一旦郑人的大军离开归国,那么,一切还不都是他们这些人说的算。
只要能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即便再次勾结赤狄,那又算的了什么?
这些,自然是最坏的打算。
若是郑人果真信守他们的承诺,这些人虽然对郑国仍然有些排斥,但捏着鼻子也能认下。
就怕郑人说话不算话啊!这是不少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待吾归家后,邀某某过府一叙!”很多人都情不自禁的如此想道。
这些人心中的想法,郑忽和祭仲却是无法得知了。
此时,城守府偏厅,祭仲正和郑忽汇报着与各家相见的具体情况,以及商议下一步的对策。
通过这次与各家的接触,祭仲得到了不少在原先的情报中没有的新情报。
比如,在原来的情报中,某家与某家矛盾很大,但通过接触,试探,祭仲却发现这两家看起来对立,其实很有可能私底下有勾连。
再如,提到苏子上父与周王室关系暧昧时,有人虽然看起来义愤填膺,却目光躲闪。
还有,当提到赤狄时,有些人显得不是那么自然。
这些表情和动作,或许很微而且被某些人掩饰的很好。
但是,祭仲是什么人?
那些人的表情动作怎么可能会瞒过他的那双眼。
郑忽听完祭仲的对汇报,也暗暗庆幸,庆幸自己让祭仲去和这些人接触。
如果是他去这些人接触,真不一定会比祭仲做的更好。
情况既然已经了解到了,接下来就是该如何处置了。
按照郑忽和祭仲之前商议的,不服郑国管束的,和赤狄私下里有勾结的,都必须死,这是毋庸置疑的。
剩下的通过分化瓦解,使其不能形成合力,然后再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也能解决。
问题的关键在于苏子上父以及他的家族。
苏子上父不能杀这是肯定的,但是,若将他驱逐出境,郑忽又怕他上蹿下跳,是个隐患。
若是将之囚禁,这苏子上父可是苏子仅存的一脉,事情要是传了出去,温邑内的国人肯定会有不满,届时,郑国在温邑的统治会因此而不稳。
同样的,还有苏子上父的家族,不将这个家族清除,留在温邑始终是个隐患。
若是将之清除,要知道苏子上父家族至今仍奉祀着苏子国的先君。
这一动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国人不满甚至暴动就不用说了,关键还有可能引发各国的干涉。
要知道,此时即便是灭国也不能绝祀,这是列国普遍奉行的价值观。
一旦这个价值观被人践踏,那么,自然会有号称“仁义之国”的国家强加干涉。
甚至周王室都会站出来号召各国响应。
以那几个和郑国敌对的国家的尿性,他们巴不得郑忽这么做呢!
尤其是蔡国。
像郑庄公灭许时,都没敢绝许祀,仍旧让许叔居许都奉许祀,郑忽自然也不敢开这个头。
于是,郑忽把他的担忧原原本本的告诉了祭仲。
祭仲也感到了事情的棘手程度。
沉吟了半晌,不太确定的向郑忽建议道:“不如,依君上伐许故事如何?”
意思就是借鉴郑庄公伐灭许国之后,一面让许大夫百里辅佐许叔奉许祀,一面又让郑大夫公孙获率军驻扎在许国国都,用以监视许叔和许人。
郑忽沉吟不语,按照郑忽的真实想法,他是想把整个苏子一族全部强迁到新郑附近的,这才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问题是,这个办法至少在当前的境况下是行不通的,也只能等郑国在温邑的统治稳固之后再作打算了。
“如此,便依祭大夫之言!”郑忽终于还是有些不甘心的回道。
“依祭大夫之见,何人可佐苏子上父奉先祀?”
这个人选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近距离监视苏子上父。
就像郑庄公为什么会让许大夫百里辅佐许叔?
虽然史书上没讲,但是这却不难猜。
联系一下北宋灭亡后,金国为什么会立张邦昌做皇帝就知道了。
因为张邦昌是投降派。
所以,左传上记载的只有人名的那位许大夫百里其实就是个带路党。
不然的话,难道郑庄公还会给许叔选个大忠臣吗?
这样的事,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做,更别说郑庄公了。
所以,郑忽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祭仲给他推荐一个暂时可用的投降派。
“唐虞稷或可用!”祭仲在心里考量了一番,向郑忽建议道。
这不单是因为唐虞稷送钱送的最多,更因为,祭仲在方才刚结束的会面中发现,身为温邑第二大家族的唐氏一族和苏子一族的矛盾不小。
这样一来,用唐氏一族来牵制苏子一族正好合适。
如果能将两家的矛盾彻底激化,那便更好。
因为这样,唐氏一族若想继续生存下去,只能来求助郑国。
郑忽听完祭仲的解释,满意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