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缓缓流逝,阿棣一直都没得到离开京城回本藩的圣旨,詹闶也只好陪着他留下来一起等。
直到和阿棣再次见面之后,才从他口中听到一些端倪,大概率是老朱又生出更换继承人的心思。
看到阿棣努力克制,但还在不察觉间流露出来的隐隐兴奋,詹闶也没忍心给他泼冷水。只是很真诚地给阿棣讲了几个历史故事,侧面劝说他千万要冷静,切莫行差踏错哪怕一步。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阿棣肯定能听明白。如果他要连这点理解能力都没有,还靖个毛线的难,一早就被迷你朱干死了。
和阿棣分开后回到会同馆,詹闶几乎整夜没睡。他劝阿棣是一回事,不抱希望是一回事,但也要提前做一些准备。
万一真的出现了奇迹,某些不可预测也无法控制的事件或人物起到推动作用,阿棣真的机会,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帮阿棣上位。
只是这样一来,其他的靖难功臣就没戏了。所有的功劳将会全部算在他詹闶的头上,连辅佐阿棣多年的老和尚,功劳都得减半。
这样的结果,还会带来一个更难把控的局面。阿棣将来追这个天下的难度,也会被提升到3S级别。
要知道靖难可是阿棣一系和迷你朱一系的南北大战,不论是郭资这类的文官,还是张玉这些武将,都得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有了获得“从龙之功”的机会。
这样的履历,会让他们获得更多来自阿棣的信任,从而在出身上有了比别人高出一等的地位。
而没有参加过靖难之役的这些人,就很难在未来掌握更大权力,登上更高的舞台了。人家满朝文武皆为顺臣,你一个未立点滴之功的,凭啥更老资格争位子?
你总不能让阿棣为了挺行道教,就随意贬斥、诛杀大臣吧,那可就真是昏君了。
对詹闶和行道教来说,最大的坏处有两点。第一就是前期投资基本失效,几乎所有的靖难功臣,不论文臣武将,都很难再成为他的有效助力。
第二则是和阿棣之间,没办法跟通过靖难建立起来的关系相比,哪怕以一己之力助他成功。
人生四大铁中,一起扛过枪这条是最铁的。和一个皇帝谈四大铁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在长期肩卓苦战中培养出来的情义和信任,缺失可以得到保证的。
当然以上所有的担心,都要建立在意外出现的前提下,也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担心罢了。在詹闶看来,出现意外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
如果老朱的心思能出现得早一点,在两年前,甚至一年前就拿出来,詹闶都能保证阿棣的成功率超过九成。
可是在今年,几乎是标定要失败的。洪武三十年啊,闻名天下且载入史册的丁丑科舞弊案,彻底把读书人的影响力拉升到一个极限,大明的统治阶级名额分配权,彻底成为名教的玩具。
虽然老朱做了最大程度的补救,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一个南北分榜,最多能起到拖延作用,南方读书人和北方读书人,不都是读书人吗?
所以虽然要做一些筹谋和准备,但詹闶内心最大的准备,还是随时返回北平。乖乖等待着老朱嘎嘣儿,然后和迷你朱干一场。
时间过渡到殿试放榜后,果然像历史记载的那样,中国科举历史上最大的案子爆发了。
洪武三十年丁丑科殿试放榜,从一甲进士及第的状元陈?、榜眼尹昌隆、探花刘仕谔,到二甲进士出身的芮善、王洪、邬修等十三人,再到三家同进士出身的郭子卢、陈性善、黄宗载三十五人,清一水儿的南方士子。
(中榜者姓名非杜撰。另外关于时间问题,因为要配合进度,所以南北榜案拖后了一个月稍多点,还是老规矩,就当时空差异吧。)
刚开始还没人说什么,后面不知道谁挑出了这个毛病,本科三甲竟然没有一个北方士子中榜。
你可以说是巧合,但天下偏偏就有这么巧的事吗?至少北方来的士子们不会信,哪怕只有一个北方人也好啊,硬是一个都没有。
这种事,在老子天下第一的读书人看来,那必然是有不公之处,也就是考官们舞弊了。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成为金陵城最热议的话题,连老百姓们茶语饭口都会不自觉地聊上几句。
主流说法是考官收钱舞弊了,排名第二的则是地图炮。还有好事者把每一名中榜士子的籍贯罗列排开,再和朝中大臣们做联系,最后的结果自然是阴谋论。
自认遭到了末后黑手算计的北方的士子们,开始大规模集结游行闹事。一时间金陵城里到处都是书生打扮的,拦街含冤的有,在相关衙门前抗议示威的有,更有人联名上书到礼部,最夸张还去敲了登闻鼓。
告状的理由很简单,并没有一口咬定就是舞弊什么的,只是表达疑问。文坛比北方强盛属实,多少年来一贯如此,但全部名落孙山却是历代科考从未出现过的。考官刘三吾、白信蹈,阅卷官等人,是否偏私南方人,否则为何北方士子无一中的?
这件事的出现,让老朱非常被动。失望和震惊两种情绪,彻底占满了他的大脑,这是要出大事啊。
失望,自然是对自己的大臣们。且不说这里面有没有啥问题,就算真的是干干净净,这些大臣怎么就不考虑一下舆论呢?
震惊,也是对于这些大臣。出现这样的事,而且搞得满城风雨,要说背后没人推动,打死迷你朱他都不信。
想想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来计划,还有召见阿棣和詹闶的事,性格敏感多疑的老朱愤怒了。从御案后站起来,眼神刀子一般从太监们脸上慢慢滑过去。
根本不需要怀疑,有些消息肯定是走漏出去了。查,一定要查,哪怕把这朝堂查个底儿掉,也要把人揪出来。
从胡惟庸的事开始,到前几年的蓝玉,杀的人数以万计,可还是有人想搞小动作。这次更可恨,竟然用这种手段来威逼皇帝,是觉得朕年迈老朽就糊涂了吗?
此刻的老朱,已经兴奋起来了。既然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不必再遮遮掩掩,当下让人召集文武大臣,他要称称这些人的斤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