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有一个叫李垂的大臣向宋真宗赵恒了一封名为导河形胜书的奏章。
在这封奏章中,李垂坚定的认为,黄河河道会持续向北迁移事实,从汉朝到宋朝,黄河河道确实北移了很多,因此,如果让黄河自由发展,用不了多少年之后,黄河就会流入辽国,事情如果真发展到了那种地步,那辽国的大军就可以沿着黄河南下直扑东京,如此一来,汴梁城可就危险了。
李垂的这份奏章,在朝廷之引发了剧烈的震荡,许多大臣都表示认同,并表示绝不能让黄河改道。
李垂随后想出了“把黄河改回旧道”的主意,也就是让其回流。
此后,宋仁宗、宋神宗和宋哲宗这三代宋朝皇帝都根据李垂的导河形胜书改造黄河,目的是让其按照原来的河道流淌,绝不给辽军顺黄河南下的机会。
结果使宋朝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史称为“三易回河”。
具体过程就不多说了。
只说,“三易回河”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河北军事城镇的崩溃,使得金军的南下一路畅通无阻,最后直奔汴梁城杀来。
与此同时,黄河改道的失败也导致了,两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成为洪水泛滥的地区,荒芜的田地和流离失所的人比比皆是。
不仅如此,宋朝每年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大面积的黄河泛滥地区,这直接增加了宋朝本已沉重的财政负担。
可以说,“三易回河”引发的黄河狂怒,一定程度摧毁了北宋王朝。
而杜充那个沙雕,又掘黄河阻挡金军,进一步破坏了黄河的流道,使得现在的黄河,成了绝对的后妈,各种肆虐,各种泛滥,导致黄河两岸受灾的民众已经超过了千万,富饶繁华的两河流域几乎全都成为了历史。
这对韩擎这个新政政权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
事实,之前韩擎一直没有接手黄河地区,有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不想立即面对黄河这个大难题。
可现在,随着地盘的扩张,韩擎已经不得不面对黄河这个大难题了,否则,等汛期来时,黄河肯定要进一步肆虐。
对于如何治理黄河,百官献陈了无数种办法,并拿出以往治理黄河的经验。
然而这次,韩擎却没有从谏如流,而是极为坚定的选择,将黄河两岸的民众迁走,然后顺势引导黄河东流大海。
韩擎之所以如次治理黄河,不是因为他舍得黄河两岸肥沃的土地,而是因为他真干不过黄河。
作为一个曾经的历史作者,韩擎太清楚这条黄河有多厉害了。
历史。
北宋灭亡后,金国接管了黄河流域。
面对萧条的河北和洪水肆虐的黄泛地区,金人也无能为力。
这种烫手山芋使得金朝政府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金世宗到金章宗的几十年里,金朝遭遇了几次黄河洪水,每次都导致金朝政府焦头烂额。
直到金代末期,黄河问题才得到初步的解决。
根据历史记载,金朝当时派遣了八百七十万民夫来解决黄河问题。
要知道,当时金朝的总人口只有五千六百万。
八百七十万几乎相当于金朝的壮年人力齐阵与黄河斗争。
后来蒙古已经在草原崛起,不久,蒙古南下,金朝灭亡了。
导致金朝灭亡的因素有很多,但黄河问题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
李垂的黄河改道计划可以说是为北宋报了灭国之仇。
后来,元朝取代统治者统治黄河流域,
黄河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从元朝成立到灭亡,黄河问题一直是困扰蒙古统治者的第一个问题。
元朝末期,黄河泛滥,元顺帝强行招募了数百万农民工,这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也就是所谓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李垂写的书导河形胜书成功的又干掉了元朝。
从李垂发表导河形胜书这篇文章到元朝末期,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它摧毁了北宋、金朝和元朝,这是一件名副其实的“灭国神器”。
如此黄河,你让韩擎跟它对着干,韩擎肯定是干不过。
所以,改道什么的,韩擎是绝不会干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韩擎就不治理黄河了。
只不过,韩擎的思路,从挽救黄河流域的沃土,变成了放弃黄河流域的沃土,也就是迁黄河流域的民众离开,然后放任黄河随便流,最多也就是在一些必要地区,助黄河一臂之力,至于黄河向不向北,那韩擎可就不管了。
韩擎这么选,那是没办法的事。
现如今,内忧外患,韩擎要是再跟黄河战斗,那韩擎也就别想大一统了。
不过
即便如此,也是一个极其浩大的政治工程,一千万民众迁徙、安置,哪是一件容易的事?
说实话,要不是从赵构那里勒索到了大量的钱粮,韩擎铁定不会管黄河流域。
没办法,这个包袱太过沉重了。
就在黄河流域的民众迁徙之际,当代第一才女李清照,也在南下。
今年三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而南下奔丧。
八月,赵构起赵明诚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
靖康一役过后,韩擎和赵构分了大宋王朝,赵构逃到长江以南,双方划江而治。
这就导致,李清照和赵明诚这一家人,分布在两个国家。
这个时代的女人,是无法离开男人独自生活的,李清照这当代第一才女也不例外。
再者,北方兵荒马乱的,李清照居住的淄州又有可能遭黄河肆虐。
于是,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李清照并非那世间俗人,除了其珍藏之典籍以外,没甚么是她割舍不了的。
不过,仅仅是书籍和一些衣物,李氏仍装了整整十五辆大车。
不久前,李清照准备完毕,而且,由于韩擎所派的剿匪大军终于出动了,沿路的治安也好了不少。
得知这些情况,李清照不再犹豫,亲自押运十五辆大车离开了淄州。
未几,李清照就汇集到了迁徙的大军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