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俩离开昆仑,就往尘世而去,元慎御剑,玉和轻易不唤佩剑清色,喜欢用那管玉笛代替。
冰川绝壁也高歌,雾涌云翻飞瀑多,异草奇花铺锦绣,神来之笔挽天河。绵延十万里的昆仑冰川之下是雪区,这里属于高原,山岭交错,雪峰融化的雪水泊泊流下,形成蜿蜒的河流和湖泊,入目是大片大片翠绿的草甸。
师徒俩到了玉树城外,化成了凡俗的样子,玉和又掏出了那块面具戴上,徒步入内,沿路可见泥墙建筑,构造大气,檐下绘着色彩鲜艳的图案,多为莲花或是佛陀,城镇中心是大昭寺,其次是藏地头领土司的府邸,往外则是官员和平民的居所,分布很是规律,门首、树枝上挂着白、黄、红、绿、蓝五种颜色的经幡,图案多为宝马,马背上驮着燃着火焰的佛法僧三宝,可以看得出人们虔诚信奉佛教。
元慎道:“师父,我们昆仑墟脚下竟然还有信奉佛家的地方?”
玉和道:“玉树古为羌地,后建立苏毗王国,又称为女国、东女国,民风粗犷豪放,信奉活佛。这里的佛法是从极西之地传过来的,佛家与道家分属不同,有时还会有冲突,不过佛家很多经意值得学习。”
元慎道:“师父真是见多识广,博采众长。”
玉和笑:“佛家和道家都是为了普渡众生,灵隐寺的慧明禅师本来也是在雪区修行的,后来去了中原传道,我们在杭州时你见过他的,你还记得吗?”
元慎回忆起来,当时他们师徒二人去灵隐寺遇到水患和时疫的事,当时慧明大师能清楚地知道他心里所想,如今想起来也觉得很是奇妙。道:“师父这么一说,弟子倒是想起来了,已经是十七年前的事了。”
玉和感慨:“是啊,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玉和想去大昭寺看一看,带着元慎往城中心而去,一路上可见穿着藏袍的各色男女,玉树藏人的服饰奢盛而雍容大气,男式藏袍镶以虎、豹皮边,很是英豪武勇,女子的袍装窄腰宽摆,上饰天珠、珊瑚、绿松石、象骨珠等,十分华贵典雅。
大昭寺前人流如织,有手持经卷的喇嘛在庭前**,也有握着天珠的信徒绕着寺庙朝圣,今日也不知是哪位佛陀圣诞,朝圣的人很多,信徒们很自觉地排起了长队,两人随着拥挤的人潮慢慢入内,听到后面有人小声嘀咕:“阿姐,你看,他们是不是你说的中原人?”
玉和同元慎听力灵敏,双双向后看去,原来是一双卖唐卡的姐弟,背着个木箱正在给排队的信徒推荐唐卡,高鼻深目,双颊坨坨高原红,肤色有些微黑,不过眼神清澈灵动,有一种自然野性的美。
姐弟俩似乎没料到隔得那么远的私语会被人听见,有些尴尬,玉和对他们笑了笑。
姐弟俩走过来,女子笑容很灿烂,问:“远方的客人,您要看一看唐卡吗?”
玉和抬头,看见大昭寺前的那株冬青树影婆娑,问:“你们的唐卡都有些什么样的?可有绘冬青树的?”
女子麻利地摊开箱子,找出一张绘着冬青的唐卡出来,道:“这个怎么样?”
玉和接过来,见方方正正的唐卡上,红唐为底,绘着一株绿荫荫的冬青树,应该是以孔雀石的粉末填色,又勾以金丝,色彩鲜明,简洁明了,问了价钱。
女子道:“这一张半两银子。“似乎怕玉和嫌贵,又道:“这是用孔雀石绘的,没有掺杂,价钱真的很低了。”
玉和没讲价,却想起自己的银钱都在乾坤袋里,总不能凭空变出来吧,道:“你等等。”到了元慎跟前,挡住别人的视线,摸出半两银子又转身回去付钱,女子伸手来接,说了句吉祥祝福的话。
拿着唐卡回到队伍里,元慎接过去瞧,道:“有些贵了。”
玉和笑了笑,道:“是用孔雀石绘的,唐卡讲究金碧辉煌、灿烂如新八个字,这一张图案简单了些,不过应该能历久弥新。”又将唐卡翻过来,见背面写着“嗡阿吽”三字,是被高僧加持过的,她道:“这是佛家诸咒之母,身之所依,保佑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
转经的队伍前行得很快,不久就进了寺门,信徒们都在佛像前虔诚拜谒,玉和自然不可能去拜,带着元慎避到了一旁,又到转经台那边听喇嘛们**,今日**的是一位长眉的喇嘛,讲的是: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此句出自“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很有禅意,听到一半,却见一个小沙弥匆匆来到跟前:“施主可愿往经堂一叙。”
经堂多为高僧居所,一般只有与佛有缘之人才会被邀请,这样的待遇很是难得,玉和起身,点头道:“有劳。”
小沙弥带着他们沿着廊下走,路上行人渐少,直至一处木阁前才停住了脚步,俩人进了经堂,只见一个喇嘛端坐堂上,身着紫红袈裟,眉毛已经全白,很是年老,见她们进来,颂了声:“阿弥陀佛。”。
玉和回了个拱手礼:“无量天尊。”元慎见师父行的是道家的礼,知道两人定是早就认识的,也跟着行了个作揖礼。
慧觉喇嘛道:“多年不见,路过此地怎么不来一叙?”伸手示意玉和坐下。
玉和盘腿跪坐在蒲团上,笑了笑,道:“四十七年了,法师身体可还康健?。”
慧觉道:“我已知天命,不如仙子依旧年轻。”又看了看元慎,赞道:“不错,不错,性自持而灵慧佳。”
慧觉这番评价很是中肯,玉和伸手摸了摸他的脉,知道他是真的很老了,双脚血脉淤滞,应该已经不能行走。
慧觉却很释然,而且似乎智慧不减,同玉和论了些法理,不过他到底年迈,不过两刻钟就已经累了。
玉和告辞,临走前,将那张唐卡赠予慧觉。
慧觉颇有所感:“寺前冬青,是我与师弟幼时手植,多年未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