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八章 先见之明(1 / 1)佐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钦差大人见诸葛文主动留下,本来脑子一热也想跟着留下安置难民,但听见诸葛文说城内的粮食还需要他去调度,他便跟着江知州一起进了城。

此时王大人又有些庆幸,自己领了这赈灾的差事。

一来这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二来他个人见识也增加了不少,对他之后的仕途,定然帮助不小。

除了运来的粮食外,望京城本来也有自己的粮仓,虽然粮仓里的粮食不多,但没有皇上的同意,江知州也不敢贸然开仓放粮。

如今钦差大人带来了旨意,江知州便马上打开了粮仓,将粮食调配好,一部分运向了城外,一部分用于救济城内百姓。

江知州在城内设置了救济粮发放处,让家中受灾已经缺衣少食的百姓来登记领取。

为了防止百姓冒领,也为了防止家中有粮的大户也来领取粮食,让真正受灾的百姓反而领取不得。江知州让来领取的百姓都做好登基,同时还派了许多侍卫维持秩序。

而运到城外的粮食,则由诸葛文全权调配。

诸葛文先召集了三十多名看起来状况还算不错的青壮年劳动力,让他们分散开来,统计灾民的人数,并按照难民的受灾情况与身体状况,将他们进行分类,以方便后续救治。

随后又召集城内前来支援的士兵,在城外搭建起简易的木头房子,让老弱病残优先进入房子内休息。木头房子虽然御寒效果差,但好歹也能遮挡一点风雪。

青壮年们架起火堆,用大锅开始蒸馒头、熬粥,这些难民这么多日以来,第一次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馒头。

吃饱了的难民,有了更多力气,便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去修建房子。

诸葛文大概安置好难民后,便开始安排难民返乡工作。

如此大批的难民,自然不能留在望京城内,如今最好的办法,便是安排他们返乡。

但他们受了灾,家中房子塌了,没有粮食也没有御寒衣物,若想让他们安稳的活着,必须要先解决他们住处的问题。

到了夜间,运粮部队也已经到了望京城外。

诸葛文将所有的御寒衣物都卸了下来,留在了城外,比起城内受灾的百姓,城外的百姓没有遮蔽之处,才更需要这些衣物。

诸葛文又命随行的大夫熬了些驱寒药汤,分发给老弱病残的难民,至于青壮年,如今资源不足,他们暂时还喝不上。

于是仓促之下,诸葛文便陪着难民在城外过了一夜。

第二日,吃饱喝足的难民们,在诸葛文的指挥下,搭建临时木房子,统计所有难民户籍,准备物资,帮助他们返乡。

吃了两顿饱饭后,难民们对诸葛文的信任度更高了,也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期间有几个闹事的难民,借着诸葛文物资分配不均为由闹事,也被其他难民拦了下来。诸葛文的分配最是合理不过,那些老弱病残本身就该拿到更多御寒物资。

有了生的希望,大部门难民们道德回归,如果能顺顺当当的活下去,没有人会选择做一个恶人。

如顾凉所料,诸葛文等人所带的物资,根本不足以抵抗望京的灾情。受灾百姓比想象中要多得多,在如此寒冬之下,重建家园变得愈发艰难。

好在顾凉和宫翎收到望京的求援奏章后,就已经安排了新的赈灾物资,同时派遣了顾凉的四哥,大理寺少卿,顾城作为运粮官,押送粮食前往望京。

此次灾情虽然严重,但因为有了皇上皇后的先见之明,灾情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控制。这时无论谁参与到赈灾这件事情中来,都会成为有功之人。

顾城不过二十五岁,若是按资历,轮不到他来做这个运粮官。但天气实在大寒,又临近新年,年纪大的不愿意舟车劳顿,说不定功没挣到反倒折在路上,年轻一辈的要不是资历不足,要不就是吃不得苦的世家子弟。

宫翎早朝上讨论此事时,还是摄政王宫无忧推荐了顾城。

没有别的人选,顾城又挑不出什么错来,所以他便受命带着粮食赶往望京。

待望京的第一批物资以及当地豪绅捐助的物资用得差不多时,顾城也带着粮食赶到了望京,正好解了诸葛文与江知州的燃眉之急。

至于钦差王大人,在望京灾情好些之时,便继续往前去,发现还有些城镇也或多或少受了灾,好在灾情远远不及望京严重。

赈灾事宜忙得如火如荼,而新年的日子也在逐渐逼近。

王大人、诸葛文与顾城等人,这个新年,都留在了外。受到灾情影响,百姓们也没有过年的心思,是以望京等地,半点新年气氛也无。

帝京,收到灾情稳定下来情况汇报奏折的宫翎,也放下心来。

这次冰灾来得突然,虽然后续赈灾事宜安排得十分妥当,但前期还是有不少百姓损失惨重。

诸葛文等人忙完了赈灾一事时,便召集了人手去处理那些冻死的难民尸体,有亲人在世的就来认领,无人认领的,便统一埋葬在了一块大墓地,也算是为那些冻死的难民,了了身后事。

令顾凉没想到的是,因为这次冰灾,本来她预计至少要三年才能从帝京推广出去的求知堂,在望京等地快速的发展了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