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现在最贴合李耳心境的就是这首诗,刘晓娜刚在家里面待了三天就要回娘家待几天了,而且还要李耳陪着去。
新媳妇回娘家,算是中国婚姻的老的风俗了。
回门也是新婚夫妇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回娘家省亲。
古代就算是皇妃也有省亲这么一说,这个最著名的好像就是《红楼梦》里面的贾元妃省亲了。
省亲就是夫妻二人双双对对,参拜女方父母,自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在我国的宋代,将这种形式称为“拜门”,在清代北方又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
近代通常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
不管是近代还是古代虽然说法不同,但是大概的意思确是差不多的。
这时的李耳回去再见到刘晓娜爸妈不能再叫叔叔阿姨了,就应改口为爸爸、妈妈或者丈人丈母娘,但是现在的话,这个丈人丈母娘好像变成了别人叫他人的时候的称呼。
这个就好像说:“你看看这是什么什么的丈母娘或者丈人。”
现在的话,一般大家都很少会有女婿会叫丈母娘丈母娘,而是大多数男人都会跟着女方一样喊爸妈。
这个一个是,时代的变化所致,另外就是这个男方,丈人丈母娘喊着,女方听着别扭,而且心里也不爽利啊!
我都叫你爸妈爸妈了,没有喊他们公公婆婆,你怎么连个爸妈都舍不得喊。听着刘晓娜的嘱咐,李耳只能点头称是。
女儿回门算是为整个婚礼正式的收尾,即让新娘父母看到二人婚姻美满之意,也让女婿认认亲戚。
在本地的话,新女婿去了还要设宴款待新女婿,有的女方亲戚还要闹女婿。
但是李耳他们本地虽然没有闹女婿这么一说,但是有个很重要的程序要走,那就是拜访刘晓娜家那边的不能说是所有的吧!但至少是一大部分熟悉的亲戚。
这个也是为了防止,两个新人以后遇见亲戚朋友而不认识的尴尬,算是一种变相的认人了。
当然,在回门的时候,李耳还是要献给岳父岳母”回门礼”的,一般的话,大家都是会带一些橘子、苹果、香蕉、酒等东西。
这个送的东西一般都样式多不固定,只要你不觉得尴尬送什么都行。
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送东西的时候,送的东西必须是双数的,送单数不吉利。
送双数其意为夫妻成双,合好百年,单数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
而且有的地方在回门时候,规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这次回门是女儿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
在“回门”后,有点地方一般不准在丈人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的风俗。
虽然李耳他们本地没有不准空房的习惯,但是这个省亲的时间,虽然也没有什么具体时间的规定,媳妇可以在娘家待几天也可以待几周。
但是一般不会太长,都是会待一周左右的时间。毕竟待着太长了,一方面是男方家不愿意,另外一方面也是怕有人乱传风言风雨。
而且这个回门以后,明年的春节是两人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按着旧习俗的话,在次年的春节,也就是明年的大概这个时候,李耳和刘晓娜必须回一次刘晓娜家。
那个时候,李耳还要跟刘晓娜带礼品正月初二去给岳父岳母“拜新年”,长辈一般都设宴款待,并在返家时给新人赏钱。
这个对于现在的李耳还有点早了,他现在的主要目标还是怎么过今年的这关。
怎么从刘晓娜家的那些亲戚的酒桌上面活着下来,李耳刚才可是偷听到刘爸也就是自己的老丈人给刘晓娜说的了。
对方好像请了几个亲戚里面特别会喝酒的,准备将李耳这个新女婿给难住,把自己和李耳喝酒时候被喝趴下后,丢掉的面子给找回来。
李耳面色如菜色,转头看了眼李耳的表情,刘晓娜一边开车一边道:“不至于吧!爸刚才不就是说了喝酒吗?咋把你给吓成这个样子了。”
见刘晓娜这么问,李耳怏怏不乐的道:“能不害怕吗?我现在只要一想到喝老丈人喝酒我就胃疼,就头晕。
而且听他话里的意思好像专门请了几个喝酒的,也不怕把我喝出个好歹来,也不怕他女儿可是成了寡妇,真是的。”
“寡妇多好,可以随便找男的多好啊!”
“嘿,你这还羡慕当寡妇呢?”
“没有没有,怎么会了。不要胡思乱想了,到时候我跟爸说说,让他少给你灌点酒。”
听到刘晓娜这么说,李耳笑着道:“这还差不多,不过你爸那酒量是真的差,而且酒品不好,只要一喝醉就喜欢和我做兄弟。”
“上回他喝醉了,拉着我要磕头结拜,把我那个吓的哟。和他洁结拜了,那我还能娶你吗?”
“有你这么损自己的老丈人的吗?”
“不敢不敢,我就随便说说。”
两人就这么聊天,很快车子就到了刘晓娜家的门口,到了门口发现刘晓娜家门好像是关着的。
李耳下车到了门口,发现门是关上的,让刘晓娜将车子停好后,笑着对刘晓娜道:“你过来的时候打电话怎么说的啊!他们怎么没人啊!”
“我刚才打电话你不是在旁边听着吗?我不信你没有听见。”
“听见是听见了,可是你这个女儿回门就被爸妈给锁外边儿,不想回事啊!
老丈人真是够二百五的,不是都说好了吗?中午过来。”
李耳话音刚落,就看见自己老丈人黑着脸盯着自己,而丈母娘则是捂嘴偷笑。
“你刚才说我什么?我二百五?你才二百五了。”
“没有没有,不能够,我哪敢说您二百五了,您肯定是听错了,我刚才说我自己二百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