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发话,李晋和裴钦自然不敢不从,很快便双双行礼退出了禁苑,将时间再度交还给了永平帝和长乐皇后。
两人一路无话,直到走出禁苑,裴钦方才靠近了李晋一些,低声赞扬道,“王爷神机妙算,下官实在佩服。”
今日他们一同来禁苑可不是什么碰巧,而是一开始便计划好了的。
李晋深知皇后有多喜欢李容与,所以早就猜到即便裴钦拿出先帝圣旨做筹码,也未见得就能求得皇后恩准,故才安排了今日这一场“巧合”使裴钦达成所愿,他也可以借此机会讨永平帝欢心。
李晋忙谦虚摆手,“哪里哪里,该是本王感谢大人才是。”
裴钦笑道,“都是臣应该做的,王爷不必客气。”他左右看了看,又后退几步,对李晋拱手行礼,提高了几分声音,“那下官先告退了。”
李晋微笑点头,目送他离开,自己也迈步向另一个方向走去。
今日之事能如此顺利进行,说起来还要多亏他那个没有履行过一天母亲职责的“母后”。
若是她能对男人再多一点疑心,就该知道,同意李容与去范阳,是比同意将李容与嫁给裴璟更应该警惕的事情。
李容与再怎么聪明也不过是个女人,而裴璟,恰好对于管教女人很有一套。
李晋摇摇头,长乐皇后什么都好,就是在男女之事上太过缺少经验。
不过这也不怪她。毕竟她可是一把年纪,都还在相信这世界上真有男人能做到一夫一妻的人。
所以,父皇曾在行宫宠幸过一个被没入掖庭为婢的罪臣之女,并为她脱了奴籍之事,想来母后还不知道吧?
李晋不由得微笑起来。
若是知道了又会怎样呢?
似乎,母后的心脏一直不太好吧。
他很期待看到那一天。
长乐皇后和永平帝最后决定,有关迎战突厥的人选一事由明日早朝永平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决定。
至于裴家婚约一事,就要靠长乐皇后出面去和李容与说明了。
时间很快来到第二天。
这一日的早朝上没有皇后身影,只永平帝一人坐于龙椅之上,身边案桌上堆了厚厚一批奏折。
永平帝随手拿起一本,打开来念,“突厥之祸,非隐忍所能平息当以战止战”
永平帝扔下一本,又拿起另一本,“突厥强悍我军兵力不足深思熟虑,不可鲁莽行事”
就这样一连念了七八本,其内容虽都与突厥相关,观点却是众说不一。
有主战的,有主和的,有主张先礼后兵的,也有主张养精蓄锐的,甚至还有一本奏折是主张直接割地投降的,永平帝甚至都怀疑那人可能是突厥派来的说客了。
他放下手中奏折,俯视着殿下满朝文武,沉声道,“大敌当前,北地百姓水深火热,而你们却还在这里为是否开战吵成一团,你们心里可曾有过百姓?你们可曾为那些百姓的生死有过半分迟疑和痛心?!”
永平帝恨铁不成钢的指着底下群臣,声音拔高几分,“而且居然还有主张投降的,朕看就应该先将你这种叛徒斩了祭旗!”
主张投降的那位大臣登时矮下身去,不住磕头,口中喃喃着微臣有罪那一套从古至今都没什么变化和新意的说辞,听得永平帝愈发烦躁不已。
“够了!”他怒斥一声,重重拍了拍桌案,直截了当挑明自己的决定,“朕要打突厥,有谁反对,就现在站出来当朕的面说。”
殿下百官面面相觑,没有人开口说话。
谁也不会嫌自己活得太长。眼看皇帝发怒,现在站出来反对,岂非自讨苦吃?
永平帝对这个结果表示满意。
其实在这之前他就已经和谢清、裴钦,以及元胄、梁睿几个位高权重的文臣武将达成了宣战共识,今日殿前发火,不过是借此机会表明态度,防止日后再有反对的声音出现。
既然无人反对,那事情就好办了。
永平帝脸色和缓几分,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个一意孤行的暴君,又主动问谢清道,“谢相对此事如何看?”
谢清一向主战,回答也不过将自己已对皇帝说过的那些看法再简略复述一遍,走个过场罢了。
永平帝点点头,又问裴钦。裴钦亦是附和应当开战。
再然后是王宜和柳垣。
就这样将主战派的大臣挨个问了一圈,直到永平帝觉得证明的差不多了,才下结论道,“看来大部分爱卿同朕还是一条心的。”
他捋捋胡子,热情高涨了几分,“那就谈谈由谁出任主帅吧。”
虽然昨日里李晋主动请命迎战突厥,但对战突厥之事毕竟非同小可,所以永平帝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打算私下里将这个选择权交由主帅决定。
众臣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有人壮胆站出来道,“梁大都督身经百战,骁勇果敢,臣推举梁睿为主帅。”
“左卫大将军元胄统领羽林军十几年,在用兵上的经验无人能出其右,臣认为元胄当为主帅。”又有大臣站出来道。
情况和永平帝预想的差不多,大臣们再度分成两派,各执一词。
他将目光投向李晋,“蜀王怎么看?”
李晋道,“儿臣觉得,元将军虽有更多用人经验,但他一向负责的是羽林禁军,禁军和北地士兵多少还是有所不同。再者身为禁军头领,元将军也并不宜擅自离开长安,外出作战。”
他又补充,“儿臣还听说突厥人打仗毫无章法,更没有什么行军策略,所以比起元将军擅长布阵来说,儿臣认为梁大都督的勇猛更适合此次对战突厥。”
永平帝微微点头,对李晋这番说辞表示赞同。
他随即又将目光移向李庸,“太子怎么看?”
李庸思索一会儿,道,“儿臣也认为应该选梁睿。”
“梁大都督年轻时曾在北地戍边,还曾作为使团深入过突厥领土内部,对于和突厥作战之事确实比元将军更有经验。”他简略补充。
虽然李庸心里更偏向元胄多一些,但毕竟两国交战是涉及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同的将帅出征,得到的一定是不同的结局。
他必须要选择胜利的可能性最大那个人。
既然两个皇子都推举了梁睿,大臣们的风向也很快发生了改变,纷纷举荐梁睿为主帅迎战突厥。
永平帝微微点头,没有当堂下定结论,而是命起草诏书的中书令及几个当事大臣留下,其余人等则一概退朝还家。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