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能够知人善任,可他却不是预言家。他的识人之术,那是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你至少要和别人见过,朝夕相处之间,才能够通过别人的行为习惯、性格爱好、衣食住行等等方面才能判断那人的品性以及才能。
太史慈和刘备相识不假,也颇为欣赏这位为了偿还恩情,不远千里从辽东赶往北海,为孔融充当使者求救的义士!可这不意味着他能够以徐州牧的身份,书写信件去招揽太史慈!
这倒不是说刘备摆什么架子的!实在是以这两汉时期的举荐制度来看,这么贸然的用人,那是会承担很大的风险的。
然而,刘备也不是庸主,他不知道荀逸的识人之术如何。可荀逸这么力荐一位他都颇为欣赏的义士,又如何能反驳了荀逸的好意呢?
他立刻就应允了荀逸的话,先用书信招揽一下这位还在辽东的义士,看看能不能真的将他招揽过来。
这差不多是荀逸首先在刘备的面前谈论人才!这个话题一开始,荀逸那是口若悬河,这天下间谁还能比他更配谈汉末三国时期人才?
这招揽不到是一回事,这知不知道又是一回事了!
而荀逸所说的这一切,让刘备又是叹为观止!只感叹荀逸这位落魄的寒门子弟,终究还是荀氏子弟,这在乡里之间都能够知晓天下杰俊。刘备将荀逸所知晓的人物,都默认为是荀逸在乡土时所听来的士族风闻了。
这并不奇怪。
社会的风气,便是如此。汝南许邵两兄弟就很喜欢评论一些人物优劣,久而久之就有了月旦评这样的习俗出来。颍川和汝南不远,这想必也是有那样的风俗在的。
翌日,荀逸立即派遣信使将刘备招揽太史慈的书信送往辽东。
辽东和徐州的距离还是挺远的,一陆路的话,那至少得要一个多月。这水路的话,无疑是更快一点儿,但所需的时间也不短。
也不知道还在辽东的太史慈收到了这书信,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这是初平元年,袁术才攻取九江没有多久,朝廷所任命的扬州刺史死在陈温的手中。但也有一说法是陈温病逝的,袁术这才去拿九江,以扬州刺史自居的。可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毫无疑问的说袁术这位扬州刺史绝对是得不到朝廷的认可的。因此,朝廷才委派刘繇为扬州刺史,夺回扬州的治理权。
刘繇和太史慈两人为同乡,这刘繇军中那自然也有不少太史慈的友人在那边述职的。故而,太史慈才会在明年前往扬州,相投于刘繇。然而,太史慈即便是和刘繇为乡人,可也没有得到重用!
兴平元年,刘备能够招揽到太史慈的可能性,还是有那么一点儿的。
当然,这徐州的危急局势,也不是一两位名臣名将就能够改变的。
刘备的薄弱基础,也不是招揽几位贤才就能够改变的。可毫无疑问的是,这人才多多益善。有良才的辅佐,还有刘备这位人主的雄姿,那很有可能就会引发一个量变到质变。
这就比如说同样都是后方失守,曹操所拥有的兖州郡县皆反,可硬是在荀彧以及程昱、夏侯惇这样的人才的坚守下,居然守住了三座城池。这三座城池,也就是成了曹操最后逆袭的希望。而相比较于刘备,张飞一人却未能守住下邳,这若是能够多几位人才的话,说不定下邳就不会丢,那接下来的结果也很难去预料了。
从军十载,刘备的能力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在陶谦六月份病逝,刘备七月份才算是真正的执掌徐州之后。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内,却是将徐州的局势安稳住了。
总的来说,刘备也就做了五件事。
第一件事,那就是先治理好了陶谦的丧事,这继承了陶谦所谓的政治遗产后,在声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陶谦的丧礼上,刘备更是和张昭、张竑等诸多名士相交。这纵然不能够征辟到这些名士,可刘备的表现,还是得到了诸多名士的认可的。
第二件事,他派遣使者前去交好袁绍,成功的得到了袁绍的认可。哪怕是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可却避免了袁术在徐州的影响力扩大。
袁绍的站台,还是使得刘备更快的能够在徐州站稳住脚步。这天下嘛,怎么说还是二袁相争的局面,刘备还没有威望的时候,也只能借着袁绍的名气来狐假虎威了。
第三件事,刘备很注重办学。这个办学,那自然就是崇尚儒学了。陶谦为徐州牧以后,比较轻视儒学。他打压士族,他的那个部将笮融,那更是是出了名的佛教狂热弟子。为了兴佛,不惜耗费大量的钱财,建造各种寺庙,以致于在这徐州,佛学反倒是昌盛起来。
荀逸以为,刘备要招贤纳士,那定然就要摆出姿态出来!这办学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况且,刘备他本人就是卢植的弟子,还和孔融这样的名士是知己好友,这在学问上也是很有造诣的。
更难得的是,刘备的师叔,闻名天下的儒者郑玄,此时就在徐州剡城南边的一座小山下静修!有这么一层关系在,刘备都征辟到了郑玄的弟子北海人孙乾!
第四件事,刘备所任命的彭城、东海这两个郡国的督邮前去调查这各地纠纷的事情,察举不法之徒。
第五件事,面对这几个县邑的贼寇之事,州郡给予大量的财力以人力支持,或示之以威,或动之以情。在征抚并行的情况下,轻而易举的就将他们给安定下来了。
通过这五件事,刘备初步的安稳住了徐州。而此时徐州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那无疑就是下邳的笮融了!
而很早的时候,荀逸就开始为征讨笮融而作准备了!万事俱备,似乎只用在秋收之后,就可以起兵征讨了。
然而,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却忽然发生了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