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4节 进击山东(2)(1 / 1)飞星骑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月十日,直属于夏华嫡系部队的太平军第7师和第22师在徐州府誓师出征。

位于大运河畔的城郊练兵场上,两个师的两万五千余名官兵排列成一片整整齐齐、漫山遍野的军伍方阵,尽管骄阳似火、热浪翻滚此时的夏天要比后世的夏天稍微“凉快”一点,但所有官兵都站姿如松,岿然肃立、纹丝不动,表现出极强的军事素质。手握军权的众王里,夏华的军队是“最清闲”的,这是因为杨秀清不想给夏华扩大地盘、扩充军队的机会,所以故意如此安排,正好,夏华的军队得到了足够的练兵时间和战备时间,十万余士卒不分寒暑,无论晴雨风雪霜雾,日夜苦练,尽皆练得千锤百炼、龙精虎猛,并且对夏华普遍忠诚度极高。夏华原先的秘书是傅善祥,眼下已经是他未过门的三夫人兼中国第一家自办报纸中外新闻的总社长兼总主编,他现在的秘书名叫左孝琪,表字静斋。左孝琪虽然有表字,但却是女子,并且不是普通女子,正是左宗棠的二女儿。左宗棠共有四个女儿,大女儿名叫左孝瑜,表字慎娟,今年二十一虚岁,二女儿就是左孝琪,今年二十虚岁,三女儿名叫左孝琳,表字湘娵,今年十七虚岁,四女儿名叫左孝瑸,表字少华,今年十七虚岁。左宗棠当然不会对自己女儿施行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理念,恰恰相反,他把女儿们跟儿子们一视同仁地进行严格的传统教育,使得他的四个女儿个个都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四姐妹里,老大左孝瑜已经被许配给陶澍已去世独子陶桄陶桄擅长理财和处理民生民政事务,老三左孝琳、老四左孝瑸都未成年,唯独老二左孝琪已成年但尚未婚配。得知夏华缺个秘书时,左宗棠“举贤不避亲”,把二女儿左孝琪推荐给了夏华。左孝琪不但才华不输给傅善祥,并且在长相和性格上还是一个典型的水灵秀气的“湘妹子”,同时还多多少少地遗传了左宗棠的孤傲性格。来到夏华身边后,左孝琪发现夏华身边的人都对夏华恭敬异常、忠诚异常,她感到不太理解,某天,夏华巡视地方时突然有人行刺他,刺客是夏华治下领地里的一个心向清廷的儒生文人,由于卫兵们戒备严密,此人也只是一个业余刺客,因此没有伤害到夏华分毫,夏华没有下令将刺客处死,而是命人将刺客驱逐到清n统治区,没想到,围观百姓群情激奋,抡起拳头、石头一拥而上,活生生地打死了刺客。左孝琪难以置信百姓的行为,她问身边的侍女夏华当初在南京时身不由己地接受了洪秀全、杨秀清赏赐给他和赠送给他的一些女子,这些女子有家者被夏华派人送回家里与家人团聚,无家可归者或无法回家者则去留,或n一笔生活费后返回民间、自谋生路,或与夏华部下恋爱、嫁人结婚,或在夏华身边担任女佣女仆等职务。绝大部分女子都愿意留在夏华身边,就算有家的,在返家一趟后也重新回到了夏华身边,其中部分女子被夏华安排给赵萍、傅善祥、周秀英、李素贞、左孝琪等担任侍女:

“老百姓怎么会这么残忍?”左孝琪又惊愕又厌恶。

侍女回道:“这刺客哪里是一般的罪人,他可是要刺杀大明王的大罪人啊!百姓们当然恨死他了!”

左孝琪诧异地问道:“为何?”

侍女回道:“左秘书,您难道不知道吗?如今,天下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我不懂别的,只知道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不被欺负就是天大的幸福了,在大明王治下,正是大明王让我们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呀,刺杀大明王不就会让我们重新过上以前的那种牛马不如的生活吗?我们怎么能不恨死想要刺杀大明王的人?”

左孝琪跟李素贞一样,出身于富足的大户家庭,不太具有周秀英的那种源于社会基层的思想,经过这件事后,她终于明白夏华的部下为什么对夏华如此忠诚无比了。

练兵场上,万众瞩目中,一身戎装的夏华缓缓地踏上一座高台,几万双目光炽热的眼睛一起看向夏华。夏华清了清嗓子,大声道:“今天,我们即将出征山东和河南!我们要援助正陷入清军重围中的第2师的兄弟,还要把更多的老百姓从挨饿受冻被欺负的苦日子中解救出来!切记!我们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必须永远地、严格地、坚定地遵守军纪!本王与诸位兄弟同在!好了,本王说完了!”他举起右拳,“不胜不归!”

在这个没有扩音器和扬声器的时代,夏华就算喊破喉咙也不可能让几万人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他用的办法是传统的:在他身边有几个天生大嗓门的传话人,以他为圆心,向外延伸几百米后有数量增加到十几个的天生大嗓门的传话人,再向外延伸几百米后则有几十个天生大嗓门的传话人以此类推,遍布全军,就好像浪涛一样,一波接着一波。因此,夏华说话必须保持语句间隔,每说一句就要停顿足足几分钟,让一批批传话人一地传下去,如果夏华像后世某些官僚那样满嘴长篇大论的套话空话废话,估计他一次讲话要从早上传到天黑才能传完,毕竟要重复若干遍。夏华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加上这个原因,他讲话简洁明了。

在夏华说完结束语“不胜不归”后足足五分钟,全场才一起响起山呼海啸的“不胜不归”呐喊声,出征官兵们齐刷刷地握起右拳、高举右臂,汇聚成一片战意冲天、气贯长虹的森林。

“难怪两千岁战无不胜,别的方面就不需要多说了,光是看他的军队的装备,就远远地甩开全国各方军队了。”江忠源感慨不已。夏华的军队在兵种分类上一方面沿袭以前的旧制,一方面又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变,大致上分为:长矛兵、刀盾兵、nn兵、枪兵火枪手、炮兵、工兵、重盾兵、攻坚兵操控重型器械攻击城镇、要塞、堡垒等大型坚固目标的士卒、运输兵、侦察兵、通讯兵、医护兵、宪兵等十多种,在科学性和实用性上无疑是世界一流的。至于装备,由于夏华“有的是钱”,并且也有充足时间,使得他的麾下军人们已是焕然一新,首先就是军装,夏华部军人们都不穿太平军以前的那种老式号衣了,改为仿明军式鸳鸯战袄,同时在款式上进行了一定改动,使其既外观威武也实用舒适,值得一提的是,缝纫机在此时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缝纫机诞生于159年,军装必须由工人一针一线地手工缝制,在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军装不能被设计得太复杂精细,否则会导致生产速度迟缓至于夏华部军人们的新式鸳鸯战袄军装上绣的字,也逐步地废除了“太平天国”“天军”“圣兵”等字眼军装外是铠甲,在这个冷热兵器交汇的战争时期,铠甲还是很有保留的必要的,夏华部军人们的铠甲也都是制式的,使用钢片、牛皮、木片、竹片等制成,要害处镶嵌钢片,次要处缀以木片和竹片,主体用牛皮缝合,但没有像古代传统铠甲那样把军人浑身都遮盖住,那样是没必要的,反而增大军人们的负担,白耗军人们的体力,夏华部军人们的铠甲比较“简易”,主要保护心脏等要害地方,使用的钢片和牛皮并不多至于头部,则是清一色地佩戴钢盔先前是铁盔。夏华部军人们的钢盔在造型款式上类似于二战时期的英军钢盔,比较扁平,外观酷似一个大盘子,围檐很宽,从而可以有效地保护军人们的头部不受飞箭、飞石、炮弹碎片、枪弹等物的伤害。值得一提的是,后世的钢盔是防不住后世的枪弹的,但此时的钢盔有一定能力抵挡住此时的枪弹,因为此时枪弹的贯穿力比较逊于后世枪弹。后世电影投名状里,清军兵勇使用铁锅抵挡太平军的枪弹,这是不靠谱的,因为清朝铁锅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生铁,比较脆,在强度上无法与熟铁、钢铁相提并论,这三种铁里,钢铁强度最大炼钢工艺也是最高最难的,用钢铁制成的钢盔确实有一定能力抵挡住此时的枪弹最后是鞋,此时已是夏天,夏华部军人们脚上统一地穿着帆布鞋,小腿统一地扎着绑腿。帆布鞋并不是后世的发明,这种鞋很早就被发明出来了,在139年,美国人发明的“橡胶硫化处理工艺”,使得天然橡胶被硬化,从而让帆布鞋有了理想的鞋底,也让帆布鞋变得更加物美价廉。比起布鞋或直接光脚,夏华部军人们的帆布鞋自然更加实用也更加舒适。除了帆布鞋,还有手套。

另有两个细节十分值得一提,第一个就是夏华部军人们都剃光头。清n要求民众必须剃掉前额头发、后脑留辫子,洪秀全则要求民众必须留长发,搞得披头散发的。夏华还不太方便全面地废除洪秀全的这个命令,但他让军人们剃光头是有充足理由的:军人们在战场上头部受伤是常事,如果留着长头发,既难以包扎伤口也不利于伤口愈合。实际上,夏华本人就非常讨厌留长头发,毕竟这个年代又没有洗发水,清洗麻烦,在夏天又容易长虱子,天天头皮痒,因此,自从他跑出南京城后,他就剃了后世发型,只不过平时带帽子,没人看出来。

第二个细节是:夏华军队此时拥有着自己的军旗。夏华军队的军旗在格式上是长宽比例三和二的长方形,四角四点交叉两条斜线把长方形分成上下左右四个三角形区域,四个区域按照上下左右顺序依次涂以白、绿、红、黑四色,被称为“四色军旗”。白色代表着纯洁的血统和信念,绿色代表着养育中华儿女的中华大地以及中华民族的希望和生机,红色代表着忠诚的鲜血,黑色代表着现代化工业的钢铁和跟钢铁一样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永恒的精神。

后世电影投名状里,清军兵勇和太平军士卒个个身穿铠甲,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清军兵勇和太平军士卒很少身穿铠甲,都穿着布质短袄号衣,更加没有头盔,太平军士卒和湘军兵勇都是扎头巾,绿营兵和旗兵戴红顶帽,装备十分原始简陋,原因并非随着热兵器时代到来,铠甲已无使用,恰恰相反,清军和太平军打了十几年的仗,冷兵器和冷兵器交战方式一直贯穿这十几年,就算在后期几年里双方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火枪火炮,但双方仍然以冷兵器为主要交战武器,清军兵勇和太平军士卒之所以很少身穿铠甲,根本原因是:双方上级领导都舍不得花钱。无论是咸丰皇帝、曾国藩、李鸿章,还是洪秀全、杨秀清、陈玉成、李秀成,他们毕竟是清朝的人,没有后世的“人权”思想,兵勇士卒的性命在他们眼里等于蝼蚁,“不值得”耗费大笔银子制造大批铠甲给兵勇士卒们,但是,夏华跟他们不同。夏华尊重生命、爱护属下,愿意为此下血本砸银子,从而造成此时这幕让江忠源等人叹为观止的画面:夏华麾下军队从军官到士兵,人人都身穿价值不菲的新式军装和精良盔甲,无数钢盔在太阳下反射着密如鱼鳞、耀眼夺目的光泽,亮得几乎让人睁不开眼,阵列森严、盔甲鲜明,气势恢宏、威武雄壮。夏华的军队此时已经不怎么自称“太平军”,而是自称“明王军”,但不自称“明军”或“大明军”,这是刻意地为了不跟明朝军队搞混淆,夏华反清但不复明。

“败在两千岁手下,一万个不冤哪!”江忠源深深地叹息一声,他随即想到,自己已是夏华麾下的骨干人员,自己即将指挥这样的强大军队,心里顿时涌起了抑制不住的阵阵豪气,他看到,队伍里还有为数不少的、金发碧眼的外籍军人,那是夏华特地从美国、英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等国聘请的退伍军人,专门负责用西方军队的先进方式严格训练夏华的军队。

军装和盔甲其实还只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武器装备。自从有了初步的军工业基础后,夏华军队的武器装备不但走上制式生产道路,在正规化、精良程度上也是日新月异,光是最基础的长矛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夏华军队的长矛兵们使用的长矛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根笔直的木杆,而是根据实战用途进行了严格划分,既有用于野外作战的、长度足足达到四五米的真正的“长矛”,也有用于近战、巷战、投掷投枪的中短矛,并且矛头也不是把木杆一端削尖那么简单了,而是安装着制式生产出的钢质尖刺矛头,大大地增加了杀伤力火枪清一色是制式的德莱赛bn,另有为数不少的明王抬枪、明王抬炮加以辅助火力,火炮清一色是威力强大的拿破仑炮、美利坚炮、开山炮、明王炮、大明王炮,火力远胜各方军队。至于停泊在大运河上的第7师的众多战船,几乎都是专门设计和制造的军用战船,部分战船还是安装有蒸汽机的轮船。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夏华军队没有骑兵部队。

即将出征的第7师和第22师在武器装备上堪称“豪华阔绰”,但夏华另外六个师可没有这么豪华阔绰:夏华银子紧张,加上时间也有限,眼下就制造出了足够二三万人使用的武器装备,集中给了第7师和第22师。说起来,光是制造二三万人的武器装备,就把夏华搞得资金链差点儿断裂了,因为制造尽量的武器装备实在太费钱了。

誓师出征的同时,夏华派人护送黄懿端前去南京面见洪秀全和杨秀清,一方面让黄懿端继续向洪秀全、杨秀清“哭求援兵”,一方面给洪秀全上奏折、给杨秀清上报告,声称由于第2师危如累卵、危在旦夕,二次北伐很有可能像二次西征那样陷入不利中,自己急于解救第2师、挽救北伐战局,为了抢时间,来不及得到二哥四哥批准后再出兵了,所以一边派人前来奏报一边直接当机立断地出兵,另外,天军自从金田起义以来,虽然偶有小挫,但始终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天军目前拥有30个师,从未有过一个团一个旅被清妖全歼消灭,更别说一个师了,天军刚刚在湘北遭到失利,士气深受打击,倘若第2师又全军覆没,开了天军成建制被清妖歼灭的先河,天军士气必然更受打击,对天军、对天国、对天国大业都是十分不利的。综上所述,愚弟不得不斗胆地擅作主张,先出兵,再取得二哥四哥的出兵批准。

夏华给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奏折、报告先由他口述核心意思,再有左孝琪撰写,不但写得妙笔生花、文采斐然、字字珠玑,并且逻辑严密、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结束这件事后,夏华坐上他的“日月号”机轮蒸汽机轮船座船,随着大军一起北上,大运河上,波涛汹涌、战船如梭,大运河两岸的陆地上,飞沙走石、军旗如云。

南京城内,看到夏华奏折的洪秀全喜忧参半、思绪复杂,看到夏华报告的杨秀清长长地叹息道:“山东已经是他的了!”想到自己未能如愿以偿地拿下湖南、广西、广东、福建四省,夏华却势不可挡地进取山东省,杨秀清内心里涌起了强烈的挫败感、苦涩感以及深深的恐慌感和危机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