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两个字之后,就是正文。
这篇文章的立意,秦卫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大明皇朝为什么走到了如今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二部分,以一个大明人的角度,确定谁才是帝国真正的敌人?
刷刷刷~
脑中思路明确后,秦卫宁运笔如飞。
大小不一的丑陋字体,很快就填满了一张纸,然后又不作停留的,继续再第二张纸上龙飞凤舞起来。
秦卫宁的字,其实挺好看的。
但拿惯钢笔粉笔的手,贸然用起了以前从未动过的毛笔,写的又急,字迹自然看起来就像是鼻涕虫爬过一样。
洋洋洒洒的几千字里,秦卫宁首先点明了‘三子’的重要性。
也就是一个政权能够存在,必须要掌握三子。
此三子谓之,枪杆子,笔杆子,钱袋子。
没有枪杆子,就没有武功。
没有笔杆子,就没有文治。
没有钱袋子,文治、武功就没有实现的基础。
首先说枪杆子!
明朝末期,在武将和军事方面,不谈穷途末路的最后阶段,也不谈军事危机出现的萌芽时期。
秦卫宁特立独行的,从小处着眼,把目光聚焦到了原蓟辽督师--袁崇焕,他在跟满清战争中的一系列战绩和决策上面。
之所以选袁崇焕的个人战争史作为剖析对象,只是因为这个人,不管在此时还是在后世,都是属于争议较大的人物。
在各种争议里,重新立论,正可以展示秦卫宁自己的思想与头脑……
袁崇焕的坏名声,来自于他没能挡住满清寇掠京师,很长时间内,他都被视为大明的叛徒。
好名声则是由于他在对满清的抵抗战争中,取得过胜利。
在诸军皆败,而独却敌锋的情况下,就更是起到了扬我国威,振奋民心的效果。
先说他的好名声,其基础,首先是从宁远大捷打下的。
那场战争对明朝而言,其实……没有什么可夸耀的。
满清五六万人从辽西杀来,还没打,就吓得十余万明军主动放弃辽东的城池辎重,逃入了山海关,算是完胜。
只不过袁崇焕头铁,违抗督师高第坚壁清野的撤退命令,非要留在宁远城跟清军打,因此才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但他这个所谓的打,也要两说。
他带着一两万人,在战役中的两天之内,根本没敢出城,对攻城的清军杀伤也有限……可能都不过八百人。
只因为这是明军在对满清攻城必克的现实里,所取得的第一次防守胜利,而且主持进攻的努尔哈赤在半年后老死了。
所以此次胜利的影响,以及袁崇焕的军事能力,就被夸上了天。
杀伤不过八百人……
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也是自然老病而死,并非被宁远城的大炮给轰死的……
这样的战果也能被称为大捷?
且不说经常御驾亲征的朱元璋和朱棣肯定看不下去,就是往前倒五十年,让还活着的戚继光,戚将军听到,那他没病死也得被气死。
凭什么叫大捷?
简直是恬不知耻!
后来袁崇焕打出的宁锦大捷,也跟宁远大捷差不多。
继任努尔哈赤位置的皇太极,率军五六万,杀向已经升任为辽东巡抚的袁崇焕所布置的宁锦防线。
防线由十九座城池构成,皇太极轻轻松松的就打破了十六个,又可称之为完胜。
然后清军兵围锦州、宁远,拥有近十余万军队的袁崇焕依然没敢出城,靠防守又守出了个宁锦大捷。
这次大捷,杀伤清军不过两千人……
皇太极年富力强,不存在暴毙的可能,所以明军没办法说他也被大炮给轰到了……
这两次都是守城战,作为防守方的明军,两次都是死伤无数……
既打出个这种战果,那便说明,作为进攻方的满清没想真打,要不然不可能有这种交换比。
满清没有跟大明真打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四面受敌。
蒙古,大明,朝鲜,以及打游击的毛文龙,把满清给包围起来了。
满清跟任何一方打持久战,另外三方都有可能趁机进入它的老窝儿去占便宜。
因此,这四方只要同时存在,满清就有顾虑。
它必须要通过外交与战争的手段,先打服其中的三个才行。
这是满清,从努尔哈赤后期到皇太极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所秉持的对外政策。
而那四方,也完全可以在满清的武力威胁之下,组建起攻守同盟,以为唇齿。
此点,不光满清知道,大明也知道,起码人家魏忠贤,魏厂公知道。
在满清不顾一切的去征服朝鲜的时候,魏忠贤三番五次要求升任为蓟辽督师,掌握十五万军队的袁崇焕去攻打满清老窝儿,拉朝鲜兄弟一把。
但袁崇焕不敢,最后被厂公逼的实在没办法,才派出了九千军队出去武装游行了一番,坐视朝鲜向满清臣服。
魏忠贤气的火冒三丈:你袁崇焕有十五万军队,满清不过十万,还去了朝鲜,这你都不敢去犁庭扫穴?你干什么吃的?
袁崇焕说:人家满清有二十万人,去朝鲜了十万,家里还有十万,所以我不能轻敌冒进。
魏忠贤说:你不敢就说不敢,现在的明军将领都是怂包我也知道,但你把我当弱智糊弄就不对了,你滚吧,哪凉快儿哪呆着去。
袁崇焕就此下台。
掌握历史话语权的文人,因为袁崇焕是时任次辅的东林党核心人物毛文锡所力挺的,所以故意掩盖了袁崇焕被罢免的真实原因,而刻意的将历史描绘成小说演义。
他们宣扬袁崇焕是正直的人,正直的人自然被邪恶的魏忠贤所讨厌,也自然的会被魏阉把持朝政时期,那暗无天日的官场给排挤出局……
然而,蒙古、朝鲜、毛文龙这三方,本可能,或者本就是大明盟友的失去,都跟袁崇焕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后来,他因为满清入寇京师,而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就更是死的不冤。
袁崇焕因承诺五年平辽被启用后,大明朝廷对他大力支持,又给他十五万军队,外加每年五百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
其目地,不过是让他盯住兵力不足十万的满清,使大明和满清的战争都在山海关以外,也就是宁锦防线进行,而不要干扰到崇祯皇帝对帝国内部的整治。
结果呢?
崇祯元年,袁崇焕上任。
崇祯二年,满清大军直接杀到帝国的腹心,北京城底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