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野生山洞,当然不能大摇大摆地直接走进去。
所有人先喝上几口烈酒,提高体内温度,并将部分酒精涂抹在身上。
再将备好的纱布罩在头上和手脚处,确认没有皮肤裸露在外面。
而后点燃杂有艾草等草药的火把。
沿路还得洒上些生石灰。
包括进洞后每隔十余步,尤其是遇到分岔或转角的地方,都得留下醒目的标记,防止在地下迷失方位……
吕兵在跳进山洞时,身后的随从们吓了一跳,赶紧劝阻,他们身肩职责,怎可让吕兵去试险,再三恳求让他们先进去确认是否安全。
但吕兵拒绝了。
比起荒野求生的本能,这些人加起来也不如他。
众人进洞后,随着眼睛渐渐能适应洞穴里的光线,才能将眯着的眼睛完全睁开,也才勉强能借助火把看清周遭的环境。
这是一处尚未被人知晓的天然洞穴,里面全无人为痕迹,洞壁、杂石、地面等处处依旧保持着浸泡腐蚀后的天然形状。
洞内自然也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众人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摸行着,有时猛地一脚落空,被洞底的泥淖陷入大腿部位,还会吓得人大叫一声。
洞内宽敞的地方有一间小厅房大小,近百个平方,而狭窄的地方仅容单人通过,甚至还需要将几块突出的石头砍掉才能通行。
入洞二十来米后,便能听到一些悉悉索索的声音,那是洞内的“原生居民”们,如洞鼠、蝙蝠、蜈蚣、蛇虫等受到外来者的惊吓后做出的本能反应。
初时大家神经高度紧张,时刻提防着这些让他们极不舒服的声音,后来听得多了,渐渐的也就淡然了……
这时,他们也更加佩服吕兵。
只见他一直走在最前方,充当着探路人的角色,且一直沉稳应对,完全不像他们那样一惊一乍。
照说那些士卒都不可能是胆小的人,只是到了这种地方……
他们只能表示,如果没有吕兵同行,他们早就逃出这个鬼地方了。
也不知道在洞内探索了多深,吕兵忽然抬起右手:
“停下。”
因为吕兵已经看见了,他的头顶,他的四周,崖石布满了白色的冰渣状物,在火把的照耀下闪烁光芒。
“柴守义,你去!舔一下那些壁石表面上的白色的冰渣子,记住它的味道,然后告诉我。”
吕兵可不想亲口去尝这些深埋地下的东西,谁知道会有什么怪味道。
既然后面跟着十几个人,这点权利他还是有的。
“诺!”
柴守义应声后,略一犹豫,便大步朝那些白色冰渣子走去。
一副慷慨就义的模样,大概以为吕兵让他尝的那些东西含有剧毒。
吕兵看得心里好笑,提醒他:“那些冰渣子无碍,只是味道有些怪,我尝不惯,才让你替我去尝的。”
“哈哈哈!”
其余人忍不住大声笑了出来。
大概是在洞**太压抑了,难得有这样好玩的场面,都捧腹大笑起来。
只有年仅十五岁的柴守义最是尴尬,他既误解了吕兵的意思,又白费了下定赴死的决心,急得要回来揍那些取笑他的同伴们。
吕兵也见不惯他们欺负小孩,呵斥道:“笑什么笑!柴守义尝完后,你们每个人都排着队去尝。”
“……”这一下所有人都笑不出来了。
柴守义尝完后,忍住发呕的冲动,憋出来两个字:“凉,臭。”
看他皱眉缩鼻的样子,大概是真的很凉很臭。
但吕兵却不满意这个答复,道:“再尝。”
柴守义倒也听话,心想绝不能辜负吕兵的信任,于是一手捏住鼻子,对着壁石一阵猛舔……
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尝出些别的味道来:
“隐隐有一阵……辛味。”
“这就对了。”吕兵满意了。
这些白色冰渣子就是硝土。
看着放眼处皆是的硝土,吕兵知道,他来对地方了。
吕兵领着大家继续往洞穴深处走。
随着洞穴越深,里面的硝土越多,壁石四面结满了,甚至还铺洒在了地上。
而且随便他们怎么走,四面的壁石上都有硝土,便好像这就是一座天然的硝石藏处。
当然,吕兵为了不负诺言,每走到一处,就换一个人去尝硝土的味道……尽管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
直到随行的十二名士卒全部尝了一遍,都臭得满嘴发霉、不断地用酒漱口时,他才带着大家满意地退出了洞穴。
出了洞穴后,吕兵掏出自己绘制的老君山地形图,用笔在图上将这个洞穴的位置标注出来,并备注好:1号洞穴。
接着又领着众人继续朝山上攀爬。
令吕兵惊喜的是,越向高处爬,所发现的洞穴里几乎都有硝土,而且硝土的藏量比低处的洞穴里更丰,有的几乎是刚一进洞口就能看见硝土。
而且从颜色和味道上看来,高处的硝土质量也更佳,更便于制成高纯度的硝酸钾。
一直标注到9号洞穴,吕兵才不再继续上山,这时天色也几乎全黑了下来,他又领着大家返回山脚。
因为,已经没必要再去勘察了。
这就是一座巨大的硝土藏宝地,甚至称这座老君山为硝山也为不为过。
里面所能制炼出来的硝石,又何止百万斤,恐怕究其一生,他也用不完这山里的硝土。
而吕兵此时的心情,也不仅仅是一句发现了宝藏所能形容的,他仿佛看见了他的一座座火药工厂,以及全副火器装备的新军出现在了眼前。
仅仅这一座老君山,就能提供他所需的所有火药的原料。
同行的士卒和工匠们,既不知道里面那些白色冰渣子的用处,更无法体会吕兵此时的心情。
吕兵也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们分享,末了只是一句:“不虚此行。”
…………
回到绵州后,归义都却已前赴梓州。
吕兵又急忙赶去梓州与军队回合。
这时,距他离开军队,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这还是在他原路返回,少了许多开路的时间,又在潼水水势较缓处造了些竹筏,顺流漂下,加快了行程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