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圣地延安(1 / 1)陈枫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离开壶口瀑布景区已是下午六点多,我们需要驱车赶赴延安住宿,那里是距壶口最近的一座城市。据地图显示,壶口有一条省道直通延安,这比高速公路近了许多。但天色即将暗下,省道上路况难免复杂,再三权衡下,我们还是决定沿青兰高速原路返回至延西高速往延安进发。

回程的路段难免令人乏味,我们只好把青兰高速宜川段的景致又看了一遍,还在中途服务区吃了晚餐。这个服务区比较简陋,晚餐也只能因地适宜地简单一点。毕竟是四处青山环绕的地方,能吃上口热乎饭菜我们都很满足了。

好在青兰高速是一如既往的宽阔通畅,我们很快转入了延西高速去往延安的方向。延西高速上大段大段的区间测速让车速慢了下来,慢到我和白菜打开车窗都感受不到太大的风噪,正好悠然地欣赏起窗外的景色。至于玉米,则早已在后座上呼呼大睡起来,吃饱后就犯困是他从小给自己培养的习惯,更何况这还是在平稳的车厢里。

车窗外依旧是连绵的青山,不同的是路边乡村出现的频率高了起来。随着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这里的人们早已舍弃了靠山掘建的土窑洞,搬迁至平坦地势上修建的平房居住。

他们如今居住的平房依然保留着部分窑洞的特征,最显著的就是入户的门洞。要知道,换做是在其他地方,人们极少会大费周章地把门洞修成拱形。一排排的平房规划的井然有序,让人一眼望去便知这是一个和谐的村落。院门前经过硬化施工的小路,证明了生活在这里也是极其便利的。

存在即是合理,修建平房自有它的好处。陕北的冬天干燥寒冷,修建带院子的平房能够抵御寒风,人们住起来温暖舒适。也正因于此,这里少有南方农村常见的楼房出现。

沿公路继续向北,和煦的晚风迎面吹来,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青草香气。实在不敢相信,我们此时已经处在黄土高原地区。

得益于政府近年来的不懈努力,防沙治林工作在这里收获了显著的成效,原本的黄土坡纷纷披上了绿色的新衣,到处充满无限的生机。我们只能通过几处难以种树的陡峭山崖,来辨认这里当年的模样。这些山崖光秃秃的,表面的土壤层次分明地由黄转红,让我隐约看到了一丝彩色丘陵的影子。

不知不觉中,暗沉的天色把眼前染得只剩下两种颜色,淡蓝色的是天空,乌黑色的是环绕的群山。公路孤独地在山谷中蜿蜒前进,不辞辛劳地将我们带到一陌生的地方,其中最能让我记得上名字的就是南泥湾。

是的,据迎着车灯闪闪发亮的路牌提示,我们确实经过了当年歌中所唱的南泥湾。这片陕北江南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如今已经被开发为风景名胜区,骄傲地向世人展示劳动人民伟大的力量。

很快我们走到了延西高速的尽头,借着路灯我们仔细端详起这座被称为圣地的城市。说到延安,许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规模最大的老革命根据地,我同白菜也是如此。宝塔、枣园、清凉山、安塞腰鼓,九年义务教育让我们知晓了太多关于它的符号。革命根据地并不意味着贫穷落后,现在的延安已经建设成为陕北的一座现代化城市,在这里投宿歇脚,绝对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们下榻的酒店在延河边,前台堆满了红枣、核桃、小米之类的当地土产,工作人员也十分贴心的送上一杯下火茶。办理好入住已经是晚上9点多,一家人刚走进房间,一场大雨就倾盆而下,我赶忙上前关上窗子,我们外出寻觅夜宵的念头也随之被浇灭。这雨来得快走得也快,一场难得的清凉是它临别时的馈赠,比起上午西安城的酷热,此时的延安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避暑之地。

翌日清晨,延安又迎来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微风拂面送来阵阵凉爽,吹去了三伏天的最后一丝尊严。透过房间的窗子向外望去,碧绿的延河畔长满了长发齐地的垂柳。细嫩的柳枝随风轻轻摇曳婀娜的身姿,扫去地上些许细长的柳叶,这座小城一切都显得那样悠然惬意。

这几日全家人的睡眠状况变得相当良好,我们起了个大早,竟丝毫不觉得没有精神。在酒店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我和白菜决定去尝试一些当地的特色小吃当做早餐。

大约走了十来分钟,离酒店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家排起长龙的早餐店。这里专门售卖擀面皮,算是延安特有的一种小吃。在夏日的清晨吃一碗爽口的擀面皮在北方确实不算稀奇,但是眼前的面皮则另有乾坤。通体赤黑的肤色造就了延安擀面皮非同一般的口感,一叠香而不辣的辣椒油则赋予了它内在的灵魂。当地人吃擀面皮一定会配上一块层层酥脆的酥饼,我和白菜也效仿了一番,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吃完早饭,我们便驱车重新踏上旅程。延安城区规模不大,景点大多以红色革命主题的遗址、纪念馆为主,相对比较集中,所以我们没有在此多逗留一天的打算。

圣地延安红色之旅的第一站,我们去瞻仰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这个地方位于城区内的半山腰上,如今已经被开发为成熟的景区。

走入景区,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砖白框拱门式的近代风格建筑,房顶上五颜六色的彩旗迎风招展,台阶处的朴素砖墙上雕刻着金色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字样。纪念馆里的蜡像、照片、画作、雕塑生动地将革命先烈当年如何在此地运筹帷幄着新中国孕育的进程娓娓道来,展现得比影视作品更加直观。

除了情景展示以外,纪念馆还陈列了许多老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物件。常见的有老式的水壶、油灯、背篓、烟袋、火镰等家用物件,不常见的还有马鞍、马镫、公文包乃至火铳、梭镖、大刀等特殊物件,逝去的历史给这些物件包上了厚重的浆色,借由它们向新一代的我们传递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比自然景观带给人的震撼和愉悦,历史文化参观总不免引人深思,让我们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下来。参观完毕,我和白菜带着状况以外的玉米若有所思地走出纪念馆,还未启蒙的孩童自然是难以感受历史的沧桑。

再往前走,一家人来到了半山腰处的一个平台上,平台的外侧是石砖砌成的栏杆,靠近山的一侧是一排土坯色的窑洞,这里便是西北局旧址了。

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窑洞。拱形的门洞显得十分宽敞,门洞的右下方是一扇可供单人进出的木门,左下方则是青砖砌成的窗台,窗台高度仅到人腰处,留出了大部分的门洞空间做成窗户以便窑洞内获取更多的光线。进门以后就进入了山的内部,屋顶便是大山的躯体,这俨然一座小型的防空洞。那个时代,这里用来躲避炮火的侵扰想必也十分有效,让人不得不赞叹先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窑洞内空间的大小取决于挖洞的深度,可挖得太深难免光线无法照入,因此这几口窑洞的面积都十分实用。屋内简单陈设了一张方桌和几张条凳,墙上则张贴着革命伟人的挂像和地图。可歌可泣,先烈们就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给中国带来希望的。

走出旧址时候尚早,意犹未尽的我们决定再去一趟宝塔山。

宝塔山得名于宝塔,是延安成群山之冠,位于不远处延河边的城区,延河水在这里与宝塔山交映成趣,构成了城市的封面山水图片。山顶的宝塔一共九层,始建于唐朝,传说是为了镇压恶龙而修,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真正让它声名远播的还是作为革命圣地的象征。

宝塔山是市民的避暑胜地,走在山林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炎热,习习凉风还吹去了我们登山的疲惫。作为城区内的至高点,山坡上修建有烽火台和望寇台用来瞭望示警,古人的因地制宜又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山林中,一条长两百玉米的宋代摩崖石刻群蔚为壮观。石刻保存得十分完整,最出名的当属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山顶的宝塔旁边有一口铸造于明朝的铁钟,据说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敲响铁钟来作为防空警报。宝塔历经千年风霜的侵蚀,哪怕是在当年日军的狂轰滥炸中也屹立不倒,这不正如当年的革命一样百折不挠吗?

下山后,我们决定就此结束本次红色之旅,即刻离开延安去往银川。遥远的路途让我们不得不尽快启程,力争早些抵达目的地。

根据我提前做好的路线研究,如果我们选择走东线包茂高速的话,将会路过靖边县的波浪谷,这个尚未完成商业开发的山谷被年轻人奉为陕西丹霞地貌的朝圣地,此处的红砂岩经过数万年风雨的雕刻,已演化出层层波浪的奇观,曾有多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奈何玉米年纪尚幼,波浪谷又尚未修建平整的步道,原生态的景观需要我们带着儿子徒步攀岩,这简直难如登天,我们不得以只好放弃到此一游的打算,改走路程更近的西线延吴高速。

我们此去银川,将经由延安吴起和榆林定边境内进入宁夏。陕北地大物博,仅延安和榆林两座城市就占去了整个陕西省大约四成的面积。各类自然景观由于人烟稀少在这里得以原生态地保留下来,看来单用“老革命根据地”这个词来概括陕北地区是有失偏颇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