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回到崇祯年代,会怎么拯救那个世界?
既然知道了历史结果,有的人也许会说,那就不要反抗了,赶紧投降大清吧,不就是剃发留辫吗?活着比什么都强。
可是回到历史现场,当你在大明朝刚刚提出这个观点时,等来的一定不是百姓的掌声,而很可能是刽子手的屠刀。先知的下场往往就是如此,周围的人该反抗反抗,该杀人杀人,历史的悲剧不会避免,顶多会在多年后有人发现了你的预言,感叹一句先见之明而已。
那么反抗呢?
如果你是一个机械工程师,或许会考虑从改进枪炮,增强军队火力这样的军事道路来救世。姑且不谈工业基础的问题能否解决,就算造出了无敌的武器,可大明军队的腐朽堕落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这些先进武器到底是给自己用的,还是最后给了敌人?大概你自己也没有把握吧!
如果你是一个政治家,看到了制度的缺陷,或许会首先考虑制度建设。譬如加强中央集权,规范财税制度,抑制党争,监督官员。可是政治改革向来步履维艰,耗时费力,其中利益之争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非数十年之功不能见其效,对于多灾多难的崇祯时代必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如果你是一个军事家,当然对腐败破落的大明军队无法容忍,发誓一定要整顿军纪,革新军制,编练新式战法,然而国家一无财政支持,二还要受到朝廷掣肘,再无敌的将军也带不动饿着肚子的兵。
如果你是一个作家......,那还是别妄想了,死之前想吃点什么吃什么吧!
大明走到崇祯,早已积百年之弊,又遇上罕见天灾和外敌,这千疮百孔的王朝,根本不是单一的制度改革或技术创新所能拯救。他张牍虽然是个穿越者,却到底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想做的事太多,能做的事太少,他学的计算机知识在这个时代毫无用处,一生除了利用读书多的优点勉强在明朝混口文字饭,实在有太多的迷茫和困惑。
所以他很佩服一些穿越小说的主人公,有的回到大宋变法时代,有的回到大明万历朝,又是大炼钢铁,又是改革体制,用科技知识和现代思想混得风生水起。这些人之所以成功,或者是因为精通理工科学,或者是对历史了如指掌,但最关键的原因也许在于,他们远离乱世,有足够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抱负。
张牍却只有十七年的时间,或许还更短,因为最后几年大明实际上已回天无力了。他该怎么办呢?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沉重的使命,这世上有速效救世丸吗?
他终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民族主义。
这是诞生于西方近代的思想观念,肇始于十七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后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人们不再以封建领主为效忠对象,而认同自己属于某一民族国家。十八世纪后,欧洲各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立刻发现这一思想的优点,开始大力宣传。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战前夕,民族主义已经深入人心,欧洲各国年轻人高唱着祖国万岁的激昂歌曲成批走上战场,为国家浴血奋战。
但是反观明朝,无论皇帝编造多少政权神话,灌输多少忠孝节义的故事,天下终归只是朱家的天下,臣民们对这个王朝既无认同感,亦无责任心,这便是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官员投降,北方几乎毫无反抗的原因。相比于朱家皇帝,百姓们的认同度甚至还不如对自己的头发和衣服。清兵南下时江南士民的激烈反抗与其说是因为对大明效忠,不如说是对清廷剃发令的反感。只可惜到了此时,已为时晚矣。
张牍虽非专业学者,也多少知道这威力巨大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如何运作的。民族主义成形的条件,一是媒体的发达,使大江南北的人民关心同样的新闻事件,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人感同身受,这才有我们同属一国的认同感。二是制造敌人。组织内的团结来源于对敌人的仇恨,恨是比爱更加强烈的情感驱动。百姓吃不饱饭,军队没有军饷,只要把一切糟糕处境都归罪于敌人,即可转移内部矛盾,激发同仇敌忾的士气,暂时压制种种社会矛盾,为解决问题争取时间。
明朝末年,这两个条件都已存在。印刷术的发达和出版业的繁荣,使媒体能够传播思想,塑造认同,而内有民变,外遇强敌的险恶局势,也不难为国内一切问题找到足够的替罪羊。
当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他一介布衣之身,手中只有一支笔,能做什么远比想做什么更重要。他想得很清楚,用日本民治维新时的人物做类比的话,他只做得了输出思想的福泽谕吉,而做不了大权在握的伊藤博文。
所以,第三期《金陵纪评》最后一篇空缺的时评文便有了主题——重塑大明的政权神话。
一个王朝的凝聚力,首先在于政权的合法性。既然大明王朝取代了蒙元,就必须证明自己是上顺天意,下得民心的天选之子。那么,描绘前朝黑暗腐朽,天下苦元久矣,而大明江山河清海晏,路不拾遗,就是证明政权合法性的应有之义。
张牍搜刮了脑中所有还能记得的历史知识,找出正反两面的例子。他也不介意用野史传说,和有选择地摘录史料。在这篇文章里,元代被描绘成人间地狱,而太祖皇帝则是拯救苍生的圣人,天下人的产业都是因为大明朝廷的保护才得以存在的。如今,女真人与蒙古联合入侵中原,这意味着可怖的蒙元铁蹄又要来蹂躏天下了。所以,“唯有以必死之决心,匡扶国人之社稷。”
张牍写完稿子后,给文章取了个名字《国朝太祖纪事》,就拿给玉莲修改了。
玉莲很奇怪他怎么突然讲起了历史故事,“这些久远的事,现在还提起做什么?”
张牍做了这么多深入的思考,其实很想和她分享自己的想法,但两人终究差了三百年的时间,她不可能完全理解,张牍只能简单地解释说,“为了号召大家为国而战。”
玉莲嗤笑一声,说道:“你把大明描绘得这么好,可百姓们又不傻,难道看不到现在处处是黑暗腐败吗?”
“没错,”张牍毫不犹豫地说:“太祖时海晏河清,为什么现在又如此黑暗呢?这当然可以解释。”
玉莲狐疑地看着他,“怎么解释?”
“国事糜烂,是因为内有国贼,外有强敌。”
“那依你该怎么办?”
“朝廷当肃清内贼,方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玉莲接着问:“谁是内贼?如果天下之乱都是因为内贼而起,那要抓到什么时候才算完?”
张牍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转头看向窗外,似乎想起了遥远的事,良久,才叹了口气道:“也许,永远也抓不完。或者说,抓叛徒的游戏只能永远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