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使司衙门
赵宋开国的太祖太宗两位皇帝是以唐朝的“道”比葫芦画瓢,确定了十三个税收监察区域,这就是路的前身。
专为财政工作划定区域,通俗来讲就是超大规模的“税务所”。
以转运司为机构,设置转运使;因此两京十五路主要就是说的转运使路。
每一路涵盖数个州府,若有战事,则充当征讨大军的粮饷官;若无战事,则为收粮缴税将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
自太平兴国六年(981)太宗皇帝下旨“诏令诸路转运使,察官吏贤否以闻”,转运使便被赋予监察地方官员的权力,转运使司因而也被称为“监司”。
由此担任过转运使的官员,往上可入三司管理财政担任“计相”;往西可入西府枢密院,往东可进东府政事堂。
两府枢密、宰执也算是正经相公。
这就是为什么薛向答应楚舒的原因!
宋朝想当宰相,那你得排队,群臣叙迁,一个个来。
好不容易有个插队的机会摆在眼前,搁谁都忍不住。
“禀制使,衙司外两百石粮米已经清点完,照实无误。”
鲁二身为薛向的贴身伴当,忙活一上午就为了清点楚舒送来的粮米。
“知道了,去经略司告诉梁大参一声,就说这个人情我薛师正记下了。”薛向坐在高位,按着额头沉思。
得到差事,鲁二也不逗留打搅,作揖行礼后转身离开。
刚出来,在门口就碰见‘财神爷’,只得再次行礼:“见过楚司户。”
梁适承诺的判司簿尉中,司户参军隶属于秦凤经略司,是为幕职官,类似于现代的私人顾问,从九品至从八品下;他的差遣并没有改变,仍旧是经略司勾当公事。
主要负责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宜;
“你家制使在衙吗?”楚舒摆手示意不用客气。
“正在偏厅。”
“得嘞,你忙去吧。”说完直奔偏厅,楚家前后左右被四个衙司包围着,可以说他是从小在这四个衙司摸爬滚打长大的。
所以对于每个衙门内的布局和了解,怕是比那几个主官还要清楚。
毕竟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陕西路是产盐大户,虽然一分为二,但仍然设提举制置解盐司,专管解盐生产、榷卖事务。
薛向担任陕西路转运副使兼制置解盐司,故而他的家人伴当称他为制置使、转运副使都可以。
只不过官场中人习惯尊称薛副使。
“两百石粮米分毫未缺,薛副使还有什么苦恼的?”
一进门楚舒就看见薛向埋着头在沉思,满脸的苦大仇深,所以开口调侃:“还是说薛副使看不上这区区两百石?”
今天他来转运使司衙门就是为了商谈后续合作的事情。
看着少年人,薛向正了正神:“有你这财神爷在,本官自然无事可忧。”
能在他薛向的衙门内毫无顾忌的,满秦州城内只有眼前这一个。
泼皮破落户出来的小狐狸!
“瞧您这话说的,这是对下官有意见?”楚舒滚刀肉似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跟梁适,需投其所好,尊敬大于亲近。
对薛向,俩人是臭味相投,大家都是见钱眼开的人。
“小子,你要酒粬我给你,但是你楚家需另外拿出一成利润分给转运衙门上下。”薛向抬手指了指旁边的椅子,示意坐着说话。
“薛副使!”楚舒屁股刚碰到椅面,一下秒蹭得站起来:“生意不是这么做的!我楚家出钱出力又出酒水,白白给出六成利,你还要我拿出一成?你是要吞了我啊?”
有想到今日会有一番拉锯,但没想到薛向砍价这么狠!
“是在帮你!”
“夺人家产比杀人父母更甚,哪有这么个帮法的?”楚舒不依不饶,俩人是老交情了,要是不说个所以然出来,他绝对不会答应。
薛向皱着眉,一副恨铁不成钢:“我问你,梁大参是不是将收编安置灾民,专设职司一事交给你了?”
“没错,不仅是这个,就连部分伤残将士的安置也给了我。”
“那就对了,今儿下面的胥吏告诉鲁二,说城外至少有十万灾民,且还在继续增加,这些人日后都是要收编安置的。”薛向端起仆役刚送来的热茶:“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规定五万户者为上州,不满三万户为下州。”
“如今秦州虽然是路中各大衙司治所所在,但终究是下州,你这司户参军也仅是从九品;若这十多万人留在秦州,再加上梁大参西进吐蕃拿下巩州、岷水等地,那明年朝中普查清定,秦州升格上州便是大势所趋!”
上州的司户参军虽然仅仅只是从八品下,但也是从八品,京官序列。
南北两宋,文臣在阶官上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选人”和“京官”之间的巨大鸿沟。
以考取进士者为例,每科进士数百人,通常只有前五或者前十得以直接获授京官层级的阶官,其余皆为选人。
若想由选人改京官,通常的方法是“荐举改官”
也就是自己做了一定年限的基层工作后,各方面也都达标的情况下,找五名中高级官员,既所谓“举主”,凑齐五份“举削”从而赴阙排队改官。
注意,是排队!
也就是你去了也不一定有。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办法,那就靠自己的运作,比如军功,再比如:薛向所说的这个。
“薛副使为何如此好心?”楚舒不傻,事出反常必有妖。
薛向只说出要害,没有详细解释:“东京来信,刘沆被罢相,但官家采纳了他的政柄,如今南方诸路水患严重,各个自保不暇,两府宰执打算拿西北开刀!所以才叫你再拿出一成利。”
“这也是梁大参的意思?”
“梁大参早有预知,所以才迫不及待地叫你凑集粮草,以作进兵吐蕃之备;奈何南方水患来得太迅猛,不过好在剩余粮草能支撑得起大军三两次出兵拔寨!”
楚舒再次坐下,没有回答对方,而是思考利弊。
原本打算是跟着梁适捞一捞后勤的军功,所以才大大方方给出两百石粮米;此时听薛向这一番话,再加上他记忆中水患的严重程度,看样子这有一定的风险性!
跟梁适不同,梁适是进了东府做过几天相公的人;所以能承受得住失败的代价。
他不行!
他只是个小小的司户参军,还是武将世家出身。
薛向的话,也确实是好心。
“我建议您和梁大参你们二人再上奏折,就说水患一时半会是不会停止,还请官家和相公早做准备。”楚舒将记忆里的事情透露给对方。
薛向闻言并未在意:“嫌疑之地,此事不该我们说。”
“必须要说!”这斩钉截铁的语气让前者一愣。
“为何?”
“副使可信我?”
薛向双眼微眯,盯着楚舒看了好一会,才开口问道:“可有把握证实你的话?”
“西北五年未见暴雨,三年不见鹅毛大雪,此为凭证,足矣!”
文科生有一点好,那就是地理好!
气候常识性的知识也不差,久旱必有大涝,大涝必有大疫,古今相同。